202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單揭曉!馬來西亞砂拉越(Sarawak)美里省(Miri)尼亞國家公園(Niah National Park/Niah Cave)正式成為世界遺產囉!尼亞國家公園、尼亞洞匯聚自然與人文寶藏遺跡,坐擁旅人嚮往的千萬年古老雨林、美麗奇幻的全球最大級天然洞穴入口與石灰岩群峰地貌,滿足喜愛生態旅遊、健行登山、攝影、冒險和考古的旅人。尼亞國家公園主要開放探訪的區域有4大洞穴:貿易者洞穴(Trader’s Cave)、大洞穴(The Great Cave )、月亮洞穴(Kuala Gankira/Moon Cave)和彩繪壁畫(Painted Cave)。尼亞國家公園是繼姆魯國家公園(Mulu Caves National Park)後,馬來西亞第2個被提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的自然人文景點,相較姆魯面積迷你許多,卻因人類歷史可溯及6.5萬年前,對世界考古學具有重磅級意義!
人口僅30多萬的美里奢侈坐擁近20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被稱作秘境的美里,正是旅人渴望的詩與遠方,遠離塵囂、親近自然、探訪秘境。馬來西亞砂拉越位於世界第三大熱帶雨林婆羅洲,坐擁世界最大級洞穴,砂拉越的第一大城「古晉」廣為人知,卻對其第二大城「美里」(Miri)感到陌生,實因這座濱海城市百年來以石油作為主要產業,直到2020年官方才把旅遊加入城市發展藍圖,卻也因此保留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
文章重點
尼亞國家公園|歷史紀錄
於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評選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姆魯國家公園是砂拉越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尼亞國家公園(Niah National Park)則是馬來西亞第2個被提名為世界遺產的自然人文景點,相較姆魯面積迷你許多,卻因歷史可溯及6.5萬年前,對世界考古學具有重磅級意義!1958年考古團隊在尼亞洞大洞穴西口發現約4萬年前的智人骨骸,陸續出土墓葬遺址、洞穴壁畫,見證舊石器時代人類生活遺跡;2018年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和砂拉越博物館合作的考古團隊在尼亞洞的貿易者洞發現到5萬5千年前的人類骨骸、全球最古老6萬5千年前的細石器,將人類最早出現在婆羅洲的時間再往前移。
尼亞國家公園(Niah National Park)主要的洞穴網絡由21個洞穴組成,有6個大入口或洞口,周圍圍繞著中間的一座大石灰岩山。儘管尼亞國家公園是砂拉越最小的國家公園之一,但它無疑是遊客必遊最重要和最非凡獨特的景點之一。正所謂追本溯源,尼亞聞名於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作為該地區文明的發源地,從4萬年前一路追到6.5萬年前,東南亞最古老的現代人類遺骸以及許多其他史前人類遺骸被發現,讓尼亞國家公園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
尼亞國家公園(Niah National Park)擁有面積達3,138公頃的森林和石灰岩喀斯特地區,於1958年首次被列為國家歷史古蹟,並於1974年11月23日被列為國家公園,1975年1月1日向公眾開放。1958年,湯姆哈里森 (Tom Harrison)的考古團隊在尼亞發現具有重大考古意義的遺址,他們在大洞西口發掘了一個估計已有4萬年歷史的頭骨,這是現代人類(智人)的頭骨。並於該地區發現了大量由骨頭、石頭或黏土製成的人類居住區,如工具、炊具和裝飾品。這些發現的遺跡古物證實了人類長期的定居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石器時代的最早部分)。
尼亞國家公園|區域介紹
山徑步道、洞穴分布地圖、距離、難易度
尼亞國家公園大門入口處的遊客中心旁設有解說中心,可自行參觀了解砂拉越自然、人文、原住民、動植物生態資訊。
從遊客中心出發,需搭乘機動船穿越尼亞河到對岸,僅需短短1、2分鐘船程,河中有鱷魚出沒請注意!
船行彼岸,爬上木棧階梯來到尼亞國家公園博物館,透過導覽人員介紹,可進一步了解尼亞洞穴的特色,這裡也展示了國家公園重要的遺跡,像是死亡船、古陶器、服飾等,以及尼亞洞盛產的燕窩等。參訪完博物館後動身前往洞穴囉!
尼亞國家公園規劃有 5 條維護良好、設有木棧步道的小徑:Madu Trail、Bukit Kasut Trail、Great Cave Trail、Painted Cave Trail、Tangap's Trail – 通往伊班長屋Rh.Panjang Patrick Libau 的小徑,透過這些森林步道可通往尼亞 Niah 的四大洞穴和名勝古蹟。
距離貿易者洞穴(Trader's Cave)2.8KM、大洞穴(The Great Cave)入口3KM、月亮洞穴(Kuala Gankira/Moon Cave)3.8KM,彩繪壁畫洞穴(Painted Cave)4.1KM。由主路徑交界處到Madu Trail距離為0.9KM,Tangap's Trail – 通往Rh.Panjang Patrick Libau伊班長屋的距離為2.5KM。
依照難易度來說,4大洞穴中,貿易者洞穴(Trader's Cave)和大洞穴入口(The Great Cave)平坦好走,沿著主步道約1小時即可抵達大洞穴的入口。在前往貿易者洞穴前方設有洗手間、休憩平台和販售冷飲、原住民手工藝禮品的購物站,這裡也是通往Rh.Panjang Patrick Libau伊班長屋的Tangap's Trail所在地。
而在大洞穴入口的小木屋亦設有休憩平台。體力、時間有限的遊客一般就走到這兒,尼亞國家公園最具代表性的主要經典畫面美景就是大洞穴入口。從大洞穴入口進入大洞穴,並可通往伸手不見五指的奇幻月亮洞穴之旅,和古代亡靈之墓彩繪壁畫洞穴(Painted Cave),這一段展開連續上上下下的起伏路段,高低落差不算大。雖沿路的木棧步道架構完善,但黑暗洞穴為金絲燕和蝙蝠的大本營,充滿濃厚排泄物氣味,必須備妥照明設備,暗黑加上木棧階梯濕滑,需小心行走,整體而言頂多算中級挑戰。
備妥照明燈,一窺月亮洞穴(Kuala Gankira/Moon Cave)宛若天然美術館鬼斧神工的奇幻地形,若以熱愛攝影美景旅人來說,真心推薦探訪最經典的3大洞穴,殺光記憶卡。
若還有體力,或對人文歷史遺跡熱衷者,不妨深入彩繪壁畫洞(Painted Cave),一探知名的尼亞洞壁畫和死亡之船遺址。喜歡森林健行的旅人可續攻鄰近博物館的Bukit-Kasut Trail和Madu Trail,亦可至伊班族的長屋用餐休憩或在長屋民宿住一晚。
尼亞國家公園|貿易者洞穴(Trader's Cave)
前進尼亞國家公園第1個洞穴貿易者洞穴(Trader's Cave)2.8KM、第2個大洞穴(The Great Cave)入口3KM,約1小時路程可抵。
沿著Great Cave Trail步行至大洞穴,沿途平坦好走,木棧步道旁盡是茂密原始雨林和豐富生態環伺,可邊觀察動植物生態,輕鬆漫步抵達。
仔細觀察,像是具有巨大板狀根的八果木(Octomeles sumatrana)、兩倍於人大小的羅旦植物padanus plants、形狀精美的蘭花和樹真菌,色彩繽紛的鳥類、松鼠、蜥蜴、蝴蝶、不尋常的昆蟲和無脊椎動物,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會飛的蜥蜴,動植物野趣盎然。
首先抵達的第一個主要景觀就是貿易者洞穴/商人洞穴/交易洞穴,正確來說,它其實是一個延伸的岩石懸垂物,而非真正的洞穴。昔日這裡是燕窩和鳥糞商人做生意的地方。大約在70年前,貿易者洞穴是燕窩採集季節的銷售市場。
至今仍可看見由鐵木(belian)製成的古代「無屋頂小屋」的結構遺跡。考古學家在此發現古代遺跡,並以柵欄圍起保護之。
昔日交易所在的貿易者洞穴和大洞穴為金絲燕棲所,尼亞燕窩品質一級、聲名遠揚,蝙蝠糞便和鳥糞亦作為肥料販賣,洞裡可見採燕窩木架和簡易小屋。
尼亞國家公園|大洞穴(The Great Cave)
續往前行,數分鐘後可抵大洞穴入口,「真大!」高 60m 以上,寬 250m,是世界上最壯觀、最大級洞的洞穴入口之一,人類在此顯得渺小,石灰岩大洞穴口設有小木屋、休憩平台。
洞穴口的小木屋、喀斯特地形、鋸齒狀的鐘乳石和懸垂的爬山虎和綠意雨林構築成尼亞國家公園最經典的畫面,想要一次拍進全景,需有廣角鏡或走遠些才行。
大洞穴入口可見色彩鮮豔繽紛、造型多變的石灰岩地形,以及從天而降的採燕窩竹竿,不禁感嘆,採燕人真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工作。
考古團隊在大洞穴西口發現重要古代遺跡,從貿易者洞步行至大洞穴口處可見以柵欄圍起的考古發掘痕跡,包括25處全新世早期人類墓地和200多個新石器時代物質文化墓地,分別構成了東南亞島嶼最大的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墓地。
由此通往內部更大的洞穴,進入洞穴後,戰戰兢兢腳踏積累鳥糞的濕滑木棧道。
尼亞大洞穴後方的通道通往一個被稱為巴東(Padang)的大房間,約莫中午時分,陽光從洞頂的大洞傾瀉而下,照亮了洞穴中奇異的岩層。這經典場景便是這些年超夯的人氣網美打卡美拍,宛若從「天坑」從天而降的神秘一道光,仔細一看,驚奇發現這頂上別有洞天,還是台灣地形耶!
闇黑的大洞穴,50萬隻(過去的數據是500萬隻)蝙蝠和金絲燕的吱吱聲交織在一起,但聲音挺輕微,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屎糞轉化為阿摩尼亞味,燈光照射下的奇岩異石彰顯奇幻之美,而巨大的闇黑營造出詭異的氣氛。有些聲音屬於鳥糞收集者,他們在石蠟燈的照射下辛勤地收集覆蓋洞穴地面的鳥糞(鳥類和蝙蝠的糞便),裝袋後運往尼亞河,在那裡進行分級並作為肥料出售。
在尼亞國家公園周邊的森林發現不少油棕,據說在80年代,婆羅洲大規模砍伐森林、改種油棕,尼亞洞的金絲燕數量也因而銳減,與數十年前相比僅剩1成。這就是為何在各大媒體看到的數字仍是500萬金絲燕、蝙蝠大軍,而目前官方數據為50萬。因此,昔日尼亞洞鳥聲大到聽不見旁人言,甚至穿過尼亞洞後,肉眼可見的被燕糞淋成白色的景象已不復見。燕窩在華人世界如同西方魚子醬般珍貴,雖然6月到訪時不見採燕人,但依稀可見洞穴中垂直埋藏的竹竿和梯子。砂拉越由多種族組成,尼亞雨林原住民有本南族(Penan)和伊班族(Iban),依照傳統分配,尼亞洞頂燕窩權屬於本南族,洞底鳥糞權屬於伊班族。
本南族遵循的原則是「只取所需的東西,避免過度採伐,從而確保未來有充足的資源供應」,面對資源,以傳統的「molong」行動,意為保護。當地原住民視尼亞洞為神聖的自然遺址,其中一個洞穴被認為是一個前村莊的遺跡,該村莊因違反禁忌而被洪水淹沒。據信該洞穴居住著各種神靈,其中包括一些最重要的本南英雄,部落每年舉行一種名為“semah”的儀式,以安撫洞穴的靈魂,並祈求保佑和平、生育和好運。
尼亞國家公園|月亮洞穴(Kuala Gankira/Moon Cave)
經過巴東大廳後,將進入一條伸手不見五指、完全黑暗的通道,這便是甘吉拉(Gan Kira)/月亮洞(Moon Cave)。必備手電筒、照明設備,沿路可欣賞奇幻的岩石形狀和風化效果。美里坐擁豐富海洋生態、知名潛點,而尼亞洞穴中的岩石還可見百萬年前的海底痕跡。鄰近出口處照進亮光,得以一窺洞穴繽紛與豐富型態。
尼亞國家公園|彩繪壁畫洞穴(Painted Cave)
除了大洞穴西口挖掘出大量古代墓地遺跡,彩繪壁畫洞(Painted Cave)亦為古代重要的亡靈安息之地。從闇黑的月亮洞穿越而出,美麗的洞口亦為美拍勝地。左邊岩石宛若一張人的側臉,訴說著千萬年來的呢喃……
眼前的日光森林步道Painted Cave Trail可通往尼亞洞的終點~彩繪壁畫洞(Painted Cave),在寧靜叢林中朝聖著名的尼亞洞穴彩繪壁畫及「死亡船」。
大部分的死亡船及遺跡已轉移到砂拉越博物館,目前以柵欄圍起來的墓地可見少量空的死亡船及洞穴壁畫。
規模較小的彩繪壁畫洞是於1958 年被考古學家芭芭拉·哈里森(Barbara Harrisson)所發現,她被這裡寧靜的氛圍、古老的壁畫和地板上的船棺材深深感動。洞穴內長約30公尺的岩壁上約有 100 多幅赭紅色壁畫,估計有 1,000 到 3,000 年的歷史,繪有船隻、人類、獵人、動物、森林和抽象圖案,最重要的部分展示了載著死者靈魂前往來世之地的船隻。
你相信靈魂不滅說嗎?許多古文明都傳遞此訊息。尼亞洞的死亡船讓我聯想起古埃及神話中的太陽船,太陽神拉會在白天乘坐太陽船穿越天空,為世界提供光明,晚上則會乘坐太陽船前往冥界。
船棺葬主要分布在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泰國、中國及波利尼西亞的太平洋群島、斯堪地納維亞半島等地。中國的船棺土葬習俗則集中在四川,可溯及戰國時代。翻閱許多資料,都認為船棺葬是習水民族的特殊葬俗,但也有學者提出信仰支持,認為古代巴蜀人使用船棺是為了「用船送魂」,將死者靈魂送往祖先故地的交通工具。我覺得這樣比較make sense呢!
尼亞國家公園|Tangap's Trail通往伊班長屋
Tangap 步道位於紀念品攤位旁邊,距離伊班長屋約 900公尺。
尼亞國家公園除了4大洞穴,亦可拜訪當地原住民伊班(iban)族長屋Rh.Panjang Patrick Libau,感受伊班文化及傳統生活方式。
左鄰右舍都是同一家族的親戚,伊班族長屋亦提供民宿服務,採高腳屋建築形式,底層飼養家禽、擺放物件和停車。
尼亞洞
- 星期一: 08:00 – 17:00
- 星期二: 08:00 – 17:00
- 星期三: 08:00 – 17:00
- 星期四: 08:00 – 17:00
- 星期五: 08:00 – 17:00
- 星期六: 08:00 – 17:00
- 星期日: 08:00 –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