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業時間:
夏天,適合玩水,也適合在室內享受冷氣的科技之美,旅遊團來到最後的行程了,經過前二日的山林之旅:明池、棲蘭、二層坪農塘,原本下午的行程是遊覽林美石磐步道,但熾熱的太陽,加上前二日都在走山路,部分團員已經體力透支,不堪負荷,於是旅行社安排改至蘭陽博物館參觀,室內場館有冷氣吹送,大家一致通過,歡聲雷動。 記得第一次來蘭陽博物館時,弟弟的2歲女兒莫名生氣,躺在地上不肯走,我正欲上前抱起,弟弟阻止我並使眼色說不要理她,我們一行人便假裝不理她走遠,並躲起來看我姪女,精明的她發現大人真不理她,於是立馬跳起跑來找我們,剛才發生的事一概不算,當沒發生,真是個小大人,而姪女當下躺地上的地方其實是二樓的常設展覽區,展示宜蘭的歷史緣由與特色,透過模型、圖片及聲光效果使遊客穿梭時空了解宜蘭,在二樓的景觀窗可以遠眺龜山島,心曠神怡,挑高的一樓大廳,人多時仍不覺有壓迫感,相當舒適,當日主題展是展出斯洛伐克1771年貝紐夫斯基伯爵與宜蘭的邂逅,因時間關係,我們並沒有遊覽。 走出蘭陽博物館,四周景致不同,處處是美景,前門有特殊的尖銳造景旗桿,場館像似一個很酷的軍事堡壘,後門外平台,在木棧板上可觀看烏石港、龜山島、小湖泊,回頭凝望博物館,造型奇特的博物館有一整面玻璃窗,遊客們透過景象反射拍起各種網美照,各有巧思。 蘭陽博物館的票價合理,又可在此吹冷氣消磨時間,比起在台北逛百貨公司省下許多錢,博物館外圍有許多美麗景觀可以拍照、休息,館內有時也有特展,是可以常來的一處好地方。
蘭陽博物館單面山建築造型概念由孫德鴻與姚仁喜兩位建築師聯合提出,並由姚仁喜先生主持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設計與監造完成。造型靈感來自頭城鎮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地貌特徵單面山,外牆靈感來自韋瓦第的古典音樂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用不同石材的材質與大小尺寸,交織出音階與節拍之變化。[2]該建築獲得蘭博建築體雖然巨大,卻融合於自然之中,與環境有善意的對話,創造出新奇的空間體驗。 主建物最高頂點朝向東方的龜山島,沿著西南方逐漸下降而沒入地表,整座建物形成三角錐體。建築外牆面直接嵌入土中,模擬巨石挺立的意象,藉由空間錯位,使建物與園區水域的烏石礁相呼應。站在高點看宜蘭,平原有著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田野方塊,因著四季的輪轉而有不同的色調與風情。蘭博建築體的外牆由韋瓦第(Antonio Vivaldi)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音符轉化而來,建築師依樂曲旋律將石材及鑄鋁板排列在外牆上,呈現蘭陽大地的農田景觀,彷若動態的音樂歌頌。 在展場空間規劃上,以垂直串連的寛闊無柱空間,提供一個類比宜蘭的地理空間經驗,由上而下區分為四個樓層—「山之層」、「平原層」、「海之層」與「兒童探索區」。站在山之層往下俯瞰,如同自山上眺望宜蘭大地特有的「山、平原、海」的空間經驗,展現了宜蘭整體的地理環境與人文軌跡,透過展示延伸民眾想像的空間。 蘭博建築體雖然巨大,卻融合於自然之中,與環境有善意的對話,創造出新奇的空間體驗。完工後獲得多項建築獎項的肯定:2010年遠東建築獎及臺灣建築獎首獎、2010年公共工程金質獎特優、2011年國際宜居城市Project Award人造環境金獎、2012國際建築獎、2020年文化部公共藝術獎環境融合獎。 摘自維基百科
門票好像一百多塊,展場有常設展,如果是第一次來,常設展的展區就算很大了,會從宜蘭本身開始介紹,他的歷史人文還有自然環境等等,比較有趣的是一些復古的居民生活的模型,有不少以前我們小時候看到的生活起居用具,還有介紹宜蘭可愛的櫻桃鴨,鴨子的養殖與開發,如何發展出宜蘭櫻桃鴨或是鴨賞的歷史,除了館內的展區可以看以外,最主要外面有一面很大的玻璃牆,很多網美、老老少少,都在這裡取景,最妙的是,當我們在那裡不知道要怎麼擺姿勢照相的時候,有一位志工先生很熱情地來詢問我們,需要幫忙拍照嗎?我們就在他的幫忙之下,果然拍得蠻漂亮的照片,宜蘭人真是熱情,覺得這裡是一個如果下雨的時候,可以安排的好景點,可以遮風避雨,而且附近的海鮮餐廳也很多,逛到餓的時候可以去用餐,很方便喔!
位於宜蘭頭城的蘭陽博物館有廣大的室內外休憩的空間,在天氣熱時可在室內走走逛逛,進去時是不用付費的,如要想要參觀想要看的展覽時可購票進場觀看,這裡有一個常設展覽可以從最樓頂一直觀賞到樓下,這裡也有一些的文創攤位,以及也有用餐的地方, 重點!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都能來,最近新增設親子互動的考古沙坑可供小孩來這遊玩,這裡的建築物很特別,不管往那個地方看都是頃斜面,和我們一般高樓房子建造的都不同
到宜蘭烏石港搭完賞豚船 或登島龜山島或環島完 一旁美麗的建築物 一定相當的吸睛 幾何造型搭著玻璃 讓人對它的印象 一定十分深刻 從一旁民宿走環湖步道過去 池中的優氧化十分明顯 也可看出這博物館的歷史 戶外是網美的拍照聖地 透過鏡面反射 可以激發大家的拍照創意 在炎炎夏季走進裡面 把悶熱潮濕都甩在外頭 有許多的展覽 介紹著宜蘭的一切 特別是太平山的伐木過往與靠海為生的歷史 值得大家花個半天 好好享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