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多山,又有天然良港,大船可以直接開進市區來,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留有許多砲台遺跡,像白米甕砲台就是其中之一,現被列為市定古蹟。據說基隆原擬籌設砲台博物館,但不知為何無疾而終。
白米甕砲台怎麼去?
自行開車:國道3號-基金交流道下-省道臺2己線-中山四路-光華路-光華路37巷。
大眾運輸:搭臺鐵至基隆站-轉搭基隆市公車(301、302路)至太白莊站下,步行約15分鐘抵達。
上次到仙洞巖和佛手洞,卻錯過了白米甕砲台,其實兩地距離很近,而且在地底探險了那麼久,當你重見光明時,特別感到豁然開朗,超療癒的啦!
仙洞巖和佛手洞遊記:http://kcc329.pixnet.net/blog/post/403913849
白米甕砲台又稱荷蘭城、光華砲台,位於基隆港西岸,西班牙、荷蘭都曾於此建城堡,清法戰爭時首建砲台,不過現在看到的應該是日治時代改建。巷弄狹窄,開車的人要小心。
上面有停車場,還好這個基隆人的私房景點,外地遊客不多,早點到還蠻好停車的。
停好車觀察一下眼前,右側俯看港西碼頭。
左前方三根巨大的煙囪,是協和火力電廠,北海岸一帶重要的地標,看到它們就知道基隆到了。
我們先沿著左邊的涼亭走去,夾道開著美人蕉。
套用流行語,這可以稱做無邊際草原嗎?不過要有藍天的效果就更好了。
整個砲台區沿著山稜線而建。
左側這個西側高地是觀測所,也是砲營的指揮中樞。
這三個混凝土柱是觀測用的測遠機三角柱。
觀測所是個半穴居建築,地面露出幾個孔,可以看到遠處的基隆嶼(不是龜山島哦!)。
也可以監控整個砲座區活動。
四個砲台一字排開,是白米甕砲台特色之一,主要任務是以強勁火力摧毀敵艦側舷。
承平時期,加上武器科技日新月異,這裡早已砲去人空。
取而代之的是在前面放了一排座椅,讓遊人在椰子樹下看海、吹海風,以前還在這裡辦過野餐音樂會呢。
從這個涼亭右邊台階拾級而上砲台山,可以到東側觀測所。
這條小山徑不長,但越走越陡,扶著欄杆上去是比較保險的走法。
終於上到這個東觀測所。真的是欲窮千里目,更上好幾層樓啊!
其實標高才102公尺,真的不高。據考證,東側這座觀測所是清朝所建,因為材料和造形和日治時期的不太一樣。
雖然不高,但已是附近的制高點了。
西側的三根煙囪如影隨形,總讓人無法忘了他的存在。
往海面看去,基隆嶼更歷歷在目。
下山時更要扶好,小心腿軟。
回程再看整個砲台,別有一番風情。
美人蕉與火力發電廠。
基隆真是個小而美的地方,像週末假日,你可以找到像白米甕砲台這樣一個免費景點沈思、放空,不會有太多遊客干擾,有些婚紗業者就會到這裡來拍照,電視劇「光陰的故事」也在這裡取景,好「攝」之徒所見略同啊!
對了,喜歡了解地名的我怎能漏掉白米甕這個有趣的名字呢?據說從前村民避難於此時,有幸得到一個流夠流出白米的石甕,但每天流出的數量只夠村民食用;一日有人想要多吃點白米,便把它挖得更大洞,結果從此再也就流不出白米來了。
呃,這故事好像跟殺雞取卵一類很雷同,反倒減損了真實性,不過大概都在警戒世人:不要貪心哦!
白米甕砲臺
- 星期一: 10:30 – 17:00
- 星期二: 10:30 – 17:00
- 星期三: 10:30 – 17:00
- 星期四: 10:00 – 17:00
- 星期五: 10:30 – 17:00
- 星期六: 10:30 – 17:00
- 星期日: 10:30 –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