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趟單車旅行我們在鹿兒島縣出水市近距離見到西伯利亞鶴群、觀賞古武士麓武家屋敷群,再到阿久根市梶折鼻公園展望所、長崎鼻灯台公園,北薩之景已經令我驚豔不已,待我們乘著遊船前往位於熊本市西南方濱海處天草後,所見的深厚文化底蘊更是讓我覺得不虛此行。
我們抵達的那天已經是傍晚時分,用完餐後便在牛深町一處70年的傳統日式老屋,欣賞當地婦女表演傳統歌舞。聽當地人介紹才知道原來德島相當有名的「阿波舞」曲調,竟是起源自天草!當地為我們介紹的爺爺說,由於天草地理位置臨海,這些歌謠大多跟討海有關,阿波舞曲調從港口開始傳唱到全日本,只是到了東北地區因為當地氣候比較冷,曲調變得比較緩慢。
歌謠奏起,就像港口的海浪一樣充滿活力,由於當時大多是男性出海,家中的女性便在港邊唱歌謠,因此在日本當地也有「牛深港的女人很深情」一說。我們欣賞的歌謠歌詞的內容寫的是乘著南風,討海人往北邊出發,祈福他們安全的出海、平安的歸來,爺爺說,這樣的曲調節奏很活潑,目的是為了讓討海人更有元氣,也因為當時船隻流通量很大,歌謠才得以在全日本傳唱。
天草位於熊本縣,或許不是遊日本首選地區,或者有些台灣人不見得知道這個名字,但它之於日本來說,在歷史上是相當重要的一座城市。天草也是全日本第一個接觸到西方文化、宗教的地區,甚至因為特殊的宗教歷史背景,在2018年6月位於天草的崎津聚落和長崎縣其他12處地點一同被歸類為「長崎教堂建築群及天主教相關遺產」正式登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天主教在1549年傳入日本後,教徒日益增加,除在豐臣秀吉時曾驅逐傳教士,德川家康時期開始還頒布禁教令,甚至在德川秀忠時更加打壓天主教徒,殘忍迫害他們,許多人因此殉教,而留下來的天主教徒便將信仰地下化,這也造就長崎、天草地區相當特殊的文化背景。
這些少數的存活下來的教徒,以隱匿的方式堅持信仰,直到19世紀明治維新時期,天主教的禁教才被解除,開始大舉興建天主教堂,在天草的大江天主教堂和崎津天主教堂便是。不過時間的關係,我們僅造訪在1934重建的崎津天主教堂,哥德式尖塔屋頂,在晴朗的藍天相映下,莊嚴壯觀。我遙想著當年,教徒雖然慘遭不人道的迫害,卻能堅定信仰,讓天主教得以在天草傳承超過2百年,令人動容,至今天草地區仍是全日本天主教徒人數最多的區域,有7成居民信奉天主教。
在天草也因為這樣的背景有特殊的文化習慣,比如說,屋簷整年都掛注連繩的人家就是好幾代前就居住在此,年節才掛上的人家,就是後來才移居過來的。因為以前被發現是天主教徒是會被殺頭,為隱瞞自家是信奉天主教,他們乾脆整年都掛著注連繩。
在崎津天主教堂的斜對面,部分日式傳統老屋已改建成文物館,裡頭完整展示當年崎津聚落文化歷史背景,也可見當年天主教潛伏時期的文物,如佈教時期用的貝殼貨幣、浮現十字架的貝殼,也有觀音像裡的聖像,以及藏在家中木樑裡的聖母像等等。
在崎津聚落裡我們嘗到當地的名產「杉羊羹」,白色外皮用火龍果汁染色內餡是紅豆,外面的杉葉用來殺菌,嘗起來不甜不膩,相當好吃。據說這個甜點已經有2百年的歷史,只有在天草吃的到,一聽到這句話我又再多吃一塊了。
由於天草是第一個接觸西方文化的地區,神學院最早雖是在1581年成立在豐後府內(現為大分縣),但在1591年在河內浦(現河浦町)亦成立神學院,在1582年時被大村純忠等人派遣到西方學習的少年使節團返國後便在這裡的神學院學習,並運用帶回來的金屬印刷術印製天主教教本,多達1500部。這些在位於天草河浦町的神學院會館都有詳盡的展出。
在館內除了神學院及使節相關的文史紀載,也看到充滿歐洲風情的樂器,如管風琴,在1579年歐洲的巡察師傳入,應該是日本最早的管風琴,但在1600年由天草人轉以竹子製作,變成了竹風琴。而前述的少年使節團不僅傳入印刷術,也傳入歐洲的樂器。
因此在天草這裡還有一個150年的演奏樂團,早年它們可是是豐臣秀吉御用的樂團,我們造訪時,他們特地為我們演奏多條曲目。他們演奏的每一項樂器我幾乎都沒見過,樂手們看我這麼好奇,居然讓我試彈,而且他們還有發行唱片,我現場決定買了一張回家,因為這樣的音樂彌足珍貴。不過由於團員人數比較多,若想要觀賞樂器表演的民眾需要事先向會館預約。
天草神學院會館+81 969-76-0388
開放時間 周一~周日9:30~18:00(17:30最後入館)
館費成人200日圓、高校生150日圓、小中學生100日圓
加入野旅行 Line好友,看更多玩樂新聞
https://line.me/R/ti/p/%40ya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