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台灣人,我向去紐西蘭旅行的朋友推薦必要參觀「奧克蘭戰爭博物館」,因為在這座夙負盛名的博物館裡,可以發現紐西蘭土著毛利人(Māori)跟台灣原住民的關係。
不,應該說→→→台灣原住民跟整個玻里尼西亞人的淵源。
玻里尼西亞(Polynesia)是位於太平洋中南部的島嶼,主要是指在—夏威夷群島、紐西蘭、復活節島—之間的島嶼。毛利人就是被歸屬於南島語族-玻里尼西亞人的一支。
根據當前學者研究,南島語系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佈在島嶼上的一個大語系。而台灣,正是南島語系的發源地!
換句話說,台灣原住民族群大約在五千到三千年前從台灣向外遷移,逐步通過海洋航行,探索並定居在太平洋各島。
不相信的人一定會反詰:「怎麼可能?!」
那請讀者腦洞大開,台灣幾千年前跟今天一樣嗎?當初海平面比現在低了大約一百米,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大陸和島嶼,面積和形狀都跟從前不一樣了。
英國考古歷史類作家葛瑞姆·漢卡克(Graham Hancock)曾到台灣調查,他甚至潛入澎湖水底探勘石牆,做出結論說從台灣澎湖到日本沖繩西南端的與那國島,可能曾經是一個史前文明的重要居住地,而且是一個繁榮地區。
不過,台灣原住民是否跟毛利人有關係?答案可以透過學者從語言、考古、基因等方面找到證據,也可以走一趟「奧克蘭戰爭博物館」,從文化特徵方面的比較,去了解淵源和演變。
因為,「奧克蘭戰爭博物館」以獨特的毛利和太平洋珍品收藏而聞名,也是世界上收藏毛利和波里尼西亞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文章重點
台灣原住民的南島擴散
今天,你我可以大膽出國自助旅遊,不過是參考現成的大量資訊,依循前人的足跡履行路上。如果不想自己燒腦,也可以參加團旅,甚至可以請專業為你量身排訂旅遊行程,實現環遊世界的夢想。
可是幾千年前,台灣原住民在沒有旅遊指南、沒有網路地圖和GPS引導之下,他們跨海勇闖未知,那種冒險犯難的精神才讓人驚訝令人欽佩。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1300年之間,這些從台灣走出去的航海先鋒,向東南亞的島嶼進行跳島式遷徙,最終抵達九千公里之外的紐西蘭,繁衍出毛利後裔,這就是被稱為史詩般“南島擴散”的結果。
“南島擴散”也證實早在西方15~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之前,南島語族已經是真正的大航海民族了。
當然,第一批到達紐西蘭的毛利人,並不是直接來自台灣,而是13 世紀遷徙自紐西蘭附近的島嶼。然而,根據語言和基因的相近性,毛利人與台灣原住民是有共同的祖先。
紐西蘭毛利人和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究竟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處?各自獨特的差異?答案可以到「奧克蘭戰爭博物館」去探索。
此外,別被「奧克蘭戰爭博物館」這名稱唬住了,其實博物館還收藏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整個博物館的區塊設計非常奪睛,內容相當豐富,絕對是廣泛認識紐西蘭的知識寶庫。
奧克蘭戰爭博物館簡介
奧克蘭是紐西蘭北島的一個大都會區,毛利人早於1350年在此地定居,今天的奧克蘭仍然擁有超過 30 萬太平洋島移民, 是世界上波里尼西亞族人口最多的城市。
「奧克蘭戰爭博物館」全名是「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Auckland War Memorial Museum),自1929 年開幕以來,它一直是紀念在戰爭中有所貢獻的紐西蘭人,特別是在一戰和二戰中為國犧牲的陣亡軍人。
然而博物館的早期展覽,集中在紐西蘭歷史、自然史以及軍事史的收藏,後來廣泛收藏了大量的毛利瑰寶與太平洋島國文物。
本文也將專注在博物館關於毛利人的歷史文物,與台灣原住民的關聯。至於其他珍奇收藏,另文再談。
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奧克蘭博物館」,仿造古希臘羅馬的神殿形式,線條簡潔觀感莊重。有趣的是它高高坐落在名為「Auckland Domain」火山的正中央。
但是別擔心,這座古老火山最後的噴發,是在十萬年前。原有的火山地貌已經消失,「奧克蘭博物館」周遭現在是一片青綠怡人,還有一個古典花園,可以併與博物館一起參觀。
占地80公頃的「奧克蘭博物館」,主體建築超過9000平方米,收藏分為三個主要領域:文獻遺產、自然科學、人類歷史。全館分為三層樓,毛利人和波里尼西亞人的主要歷史遺產就在底樓展區。
順便一提,美國的First Floor(一樓)=英國的Ground Floor(底樓),台灣採隨美國算法,所以到紐西蘭旅遊,要搞清楚電梯的0是一樓,1是二樓,地下一樓則是-1。
奧克蘭戰爭博物館的毛利展區
走進「奧克蘭博物館」讓人眼睛一亮,挑高的中庭是一個靈感來自薩摩亞(Samoan)風格的大型「卡瓦碗」(盛裝kava飲料的圓碗,俗稱Tanoa)。卡瓦碗下方是一個音訊影片接收器的AV裝置,不停播放毛利傳統音樂,並在地面上投射毛利傳說的故事。
薩摩亞是薩摩亞群島上的主體民族,也屬於波里尼西亞人的一支。「卡瓦碗」在薩摩亞的飲食禮儀文化中,代表問題的解決,通常是將碗放在領導者面前,大家圍坐一圈商議,喝著卡瓦飲料尋求恢復和平。
提到卡瓦飲料,這是一種產在南太平洋地區的植物「卡瓦醉椒」,用其根部做成的飲料,當人喝下會有放鬆開心的感覺,還能緩解疼痛和焦慮,在夏威夷、斐濟、萬那杜、東加等南太平洋島國中,是一種無酒精的的社交酒。
由於具有鎮靜麻醉的功效,卡瓦醉椒有時被作為草藥飲料,改善睡眠品質和減少失眠症狀;也常會在傳統的Bula敬酒與降神的儀式中,被用來幫助人進入靈性世界的助飲。
但卡瓦醉椒也有對身體不好的影響,在一些西方國家中,仍然被監管或禁止使用。不過,旅客想體驗嘗試的話,奧克蘭有好幾家公開合法營業的卡瓦酒吧、卡瓦咖啡店,還有卡瓦茶袋的專賣店。
英國哈利王子帶著老婆梅根訪問斐濟時,在該國的迎賓典禮上,就曾獲邀試飲當地特色飲料Kava酒,隨後澳洲就允許了太平洋島國人民在入境澳洲時可以攜帶2公斤的卡瓦根,被視為釋出友好善意。
在博物館裡的波里尼西亞收藏品當中,可以見到不同階級與場合使用不同形式的卡瓦碗。在紐西蘭紀念品販賣店,也可以買到不同質料和尺寸的卡瓦碗,作為生日、婚禮等場合的禮物。
我在博物館入口的卡瓦碗下方座椅上小憩了半小時,一面欣賞影音,一面簡單用餐。大廳一角有家cafe,販賣咖啡和三明治。遊客若非走馬看花,要在博物館待上一天,就只能走出不准飲食的展區,到附設café補充能量。
航海民族的船隻–毛利族VS達悟族
根據毛利人的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從一處叫做「哈瓦基」(Hawaiki)的地方飄洋過海,大約西元1280年時,分乘七艘獨木舟來到紐西蘭。
「哈瓦基」的意思是指「家鄉」,或是借指“另一個世界”,既是祖先起源之地,也是死後魂歸之處。
暫且不論「哈瓦基」是哪裡?這個傳說倒是說明毛利人是航海民族,因此在「奧克蘭戰爭博物館」裡,自然少不了陳列毛利人使用的小型木舟waka tīwai,以及一艘用於戰鬥的大型木舟waka taua。
毛利人使用的傳統木舟,由當地木材製作,小舟通常無裝飾,通常用於釣魚和河流旅行;大型船身會用傳統的雕刻技術裝飾,展現出毛利文化的特色,通常用於貿易和遠洋航行。
毛利人精通航海技術,會使用風帆和槳,並具備強大的導航能力,依靠星星、潮汐和海流來指引方向,而能夠在紐西蘭的海域和內陸水道中航行自如。
看到毛利人的木舟,我不由得想起蘭嶼達悟族舉世聞名的拼板船。達悟族的船有光芒圖騰和人形圖飾,毛利族的船有螺旋迴紋和人形雕刻,兩者是否代表了人在海浪中航行的意涵?
你知道嗎?根據南島語族的擴散理論,正是一艘艘船隻載著勇士,由臺灣經蘭嶼、菲律賓巴丹島,再逐漸自東南亞島嶼前進大洋洲。
「奧克蘭戰爭博物館」內,也有玻里尼西亞人獨特的船隻介紹。玻里尼西亞人和毛利人比較起來,他們都擁有卓越的航海技術,船隻在兩個文化中都不僅是交通工具,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和歷史。
相異處在於:玻里尼西亞人常用的雙體船,在穩定性和速度上表現優異,特別適合遠洋航行、貿易和探索新島嶼,能夠承載更多人員和貨物。船隻建造傾向於使用複雜的木工技術和裝飾。
毛利人的船隻通常較小,設計簡單,適合沿海和內陸水域的捕魚和社交活動,通常用於短途旅行和村落間的交流。船隻工藝則有更多的雕刻和藝術表現。
但從他們的船隻設計和用途,反映了各自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因此可以觀察到南島擴散的發展脈絡。就整個人類史來說,也占了在海域篇章的重要地位。
毛利人的會所 VS 阿美族祖靈屋
根據基因學方面的研究分析,毛利人和台灣原住民阿美族、排灣族的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DNA最接近。這兩種代表母系和父系的基因標記,表明了遺傳背景的相似,也就是有著相同的遠古祖先。
再從文化角度來看,毛利人有“iwi”(部落)和“hapū”(小部落)的概念,阿美族也有類似的社會組織。毛利人所建造的「帕」(Pa),是一種防衛性的山塞,圍以堅固的欄柵,也相同於阿美族部落藉由竹籬笆、木柵防衛的地理空間性。
另外,毛利人和阿美族都非常重視祖先,認為祖先的靈魂和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影響著後代;都有豐富的口述文學和故事,傳承了他們的歷史、價值觀和道德觀;都擅長音樂和舞蹈,毛利人有“haka”,而阿美族則以豐年祭中的舞蹈而著稱。
當然也有相異之處,尤其是毛利文化受到多種外來文化影響,特別是英國殖民時期的影響,而阿美族則受到中國和日本的文化影響。
「奧克蘭戰爭博物館」裡有一座毛利人的會所 (Wharenui),它是部落中最重要的聚會建築,族人在此召開會議、舉行婚禮或喪禮、進行部落各項慶典儀式活動。會堂門頂和樑柱上多刻有部落祖先雕像和鑲板,描繪了部落的族譜,以及毛利民俗故事和傳說。
博物館內的這座會堂,前面屋頂上的雕像 (tekoteko) 代表頭部,山形檐板 (maihi) 彷彿張開雙臂,表示歡迎遊客的光臨。內部前方的短柱 (amo) 代表腿,而貫穿屋頂的主樑 (tahuhu)代表人的脊柱。從屋頂主樑到牆壁雕像 (poupou)的椽子 (heke) 代表肋骨。
為示尊重,要進入此一神聖空間參觀的遊客,都要脫掉鞋子,不能在裡面吃喝,並且必須提出申請,得到允許才能在內拍照。我只好透過窗戶長拍一角。
看到毛利人的會所,也讓我想起阿美族人在花蓮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的祖靈屋(Kakitaan),屋內樑柱刻有敘述祖源神話的祖靈圖案。只不過阿美族的傳統建築是以竹子和木材建造的,更強調與自然環境的融合。
其實台灣原住民族都有不同的聚會對話場所,這類會所不僅僅是信仰中心建築,往往也具有政治丶經濟、軍事與教育的功能,是部落文化傳承的樞紐,與紐西蘭毛利人的會所比較起來,只是搭建的方式和材料不同。
毛利人的文化精隨之一紋身
毛利人沒有文字,但有幾項文化精髓著稱,其一是紋身(tà moko)。
我覺得毛利人的紋身圖案非常好看,男性臉上的紋面更是顯得雄拔俊美。從機場到市區的巴士女司機手上,就紋有紐西蘭國花Koru的圖案,她很高興地讓我拍照留念。
Koru是紐西蘭本土的銀蕨,它的葉子呈螺旋狀,在毛利藝術詞彙中是最受歡迎的符號之一,被用作創作的象徵,傳達了永恆運動的概念,描繪了生命的不斷循環和所有生物的相互連結,呈現了一種生活中的和諧狀態。
詹姆斯·庫克船長在1769年登陸紐西蘭時,見到毛利人的Koru紋身讚不絕口,他記錄「這些標記是螺旋狀繪製的,非常精美甚至優雅。一側與另一側相對應。身體上的痕跡類似古老裝飾品上的樹葉和花絲,形式是如此奢華,有一百種形式,最初看起來完全一樣,仔細檢查後,發現沒有一樣的。」
傳統的毛利族社會,分為貴族、庶民和奴隸三個階級,戰士和領袖是貴族的成員,只有貴族或部落地位崇高的人,才有資格紋面,因此紋面也代表地位高低。男性滿布整張臉,女性則在口唇周圍為主。
台灣原住民也有紋面紋身的傳統習俗,尤以泰雅族的紋面最具代表,族人們以紋面的標誌產生凝聚和認同,也就是到了特定年齡,且擁有成年人該有的的技能,才能接受紋面,做為成年的象徵。
毛利族的紋面象徵尊貴,而且每張紋面都完全不同,代表了紋面者的家族脈絡,以及他們與祖先的連結。於是當紋面者過世後,他的家人還會將他有紋面的頭顱以樹脂、鯊魚油等材料製作成木乃伊保存起來,並在特殊祭儀時帶出來展示。
從毛利貴族才能紋面,貴族又是部落領袖和戰士,我們不難明白毛利族被稱為「大西洋最能戰鬥的民族」。英國殖民紐西蘭與毛利人發生一系列的武裝衝突,持續了將近五十年,雖然毛利人的弓刀擋不住英國人的槍砲,卻可看出毛利人的戰鬥精神。
順便一提,毛利人的身材通常高壯魁梧,是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體育活動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在長途遠洋航行的過程中,進化出了儲存脂肪並抵禦冬季的能力。
如果你注意看,紐西蘭國家代表隊裡,有許多毛利人的面孔。二戰期間,毛利族士兵組營參加海外作戰,為大英帝國對德宣戰做出貢獻。
紐西蘭至今仍是大英國協王國的15個成員國之一。共主國家元首為英國君主查爾斯三世。
在19世紀90年代,紐西蘭毛利人口曾因戰爭、疾病等因素,遽降至只剩下42,000人,頻臨絕亡危機。幸好到了今天,毛利人口將破百萬,並試圖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福祉權力。
毛利藝術的精隨–雕刻
毛利遺產的另一個神祕而意涵複雜的藝術是—雕刻。
在毛利人的歷史和習俗中,雕刻本身是一種具有靈念的神聖行為。雕刻的木片和使用的工具都被認為是塔普(Tapu),也就是受到關照和庇護的信仰概念。
同樣的情況適用於雕刻師,他們必須精通他的部落血統和歷史,才能將複雜的設計雕刻在木頭、石頭和綠玉上,起到保護人民抵禦逆境的意義,也才能雕刻出紀念祖先的東西。所以毛利的雕刻師,是一項受人尊敬的職業。
毛利雕刻通常使用三種古典風格,代表了毛利部落分布在紐西蘭三大區域的風格,即塔拉納基(Taranaki)、北奧克蘭(North Auckland)、豪拉基(Hauraki)。正好是從山地到海灣的地形,也可看出毛利人因地制宜的變化差異。
最常見的毛利圖案是一種稱為Kōwhaiwhai的設計,代表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安全、土地和環境的面向。
另外,就是人的面容、鳥頭,以及毛利神話中代表海神和海怪的形象。在較老的雕刻中,還有一種人眼的形狀,代表在陸地和海洋都能生活的半人半神。
蜥蜴是毛利人雕刻中唯一能見到的動物,這是因為毛利人一方面視爬行動物為不祥之兆,一方面又將之看作守護者,並用作護身符和鎮守建築的驅邪物。
蜥蜴讓毛利人又敬又怕的緣由,可能是跟毛利神話中的超自然生物–「塔尼瓦」(taniwha)有關。它可以依其居住地不同,呈現出不同形態。在海裡看起來像大魚或大蛇,在河流或內陸湖泊則會呈現出大壁虎或大蜥蜴的形狀。
傳說當初毛利人抵達紐西蘭,就是「塔尼瓦」護送獨木舟平安渡海。
前面提到與毛利人基因相近的有阿美族、排灣族,因此不意外在台灣原住民的雕刻藝術,中以排灣族的創作最具原始風格代表性。
但比起毛利人的立體雕刻,排灣族比較偏重平面浮刻和線刻,雕刻的人像主要是祖靈,動物則象徵神靈,幾何形紋則是由蛇形紋及人頭紋演變出來的。
最有價值的毛利綠石雕飾
我還要多講一些毛利雕刻的事情。因為很多人想知道,去紐西蘭該買什麼紀念品?
最多人買的是綿羊油系列保養品,我個人除了受託買回十幾件羊毛圍巾手套,另外就是買了有烏恩努庫雕飾的綠玉墜飾。
烏恩努庫 (Uenuku) 是彩虹之神,也是毛利神話中的重要神祉,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毛利人相信彩虹出現代表著一種神聖預兆,也相信把雕刻在石頭上的彩虹之神,配帶在身能受到守護。
因此,烏恩努庫的形象和名字常出現在毛利的藝術、歌謠和傳統故事中,體現了毛利人對自然界和神聖事物的尊重與敬畏,也代表著神靈的存在和人類與自然的連結。
還有六種極為流行的符號,被反覆使用在各種藝術呈現上,它們是銀蕨Koru、神話生物Manaia、神人Hei Tiki、魚鉤Hei Matau、斧頭Adze Toki。
毛利人的愛情象徵是兩根銀蕨的相遇,代表兩種精神共同成長,擁有永恆的連結和開放的心靈。意思是男生可以送女生這種吊飾,作為告白的心意。
女生送男生的紀念品,可以挑一種蝙蝠或鳥類形狀的吊墜Hei Pekapeka,通常由一塊骨頭或綠玉雕刻而成,這種毛利人項鍊,佩戴起來是地位和文化認同的象徵。
紐西蘭的綠石,又稱綠玉,在毛利語中稱為「普納姆pounamu」,主要分布在紐西蘭南島,毛利人因此稱南島為蒂瓦普納姆(Te-Wai-Pounamu),意為“綠石之水”。
毛利人非常喜愛綠石,視其為勇氣、力量和保護的象徵,常用於製作工具、武器和裝飾品,甚至作為傳家寶,在特殊場合贈送給主要人物。每件作品都承載著創造者的法力(聲望)和它所代表的人民歷史,因而使其成為遺產和身分的珍貴象徵。
可以說,綠石在毛利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深厚的意義。
然而隨著對天然綠石的需求增加,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逐漸上升,許多毛利部落正在推動可持續的採集方式,以確保資源的長期保護。
換句話說,其價格也在日益上漲,所以現在去紐西蘭,你知道該買什麼了吧?買些日後還會增值的紀念品,也算是不後悔的投資。
毛利人的服飾與歌舞
最後,來看看毛利人的傳統服飾和歌舞。
毛利人的傳統服飾,主要分成外套(Kākahu)和披肩(Korowai)。外套通常用毛皮、羽毛和植物纖維製作。凡用鳥羽製成的外套,往往象徵著地位和榮耀。用羽毛或植物纖維編織的披肩,通常在重要場合穿著,象徵著身份。
飾品分成綠石製成的項鍊手鐲,前面介紹過了。服飾顏色常使用大自然的色彩,圖案則具有自然元素、祖先或部落的特徵。毛利人的紋面紋身,也算是他們服飾的一部分。
毛利人的傳統歌舞表演藝術稱為 Kapa haka,是其豐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了咏唱、合唱配合優雅的動作以及激烈的戰舞。這些表演不僅具有娛樂性,還承載著歷史、故事和社會價值觀。
介紹毛利主要的幾種歌舞前,不能不先提醒的是,觀賞表演者的面部表情(Pūkana)很有趣也很重要。因為表演者展示的兇猛或熱情,是為了強調歌曲或戰舞曲中的要點。
因此,女性表演者會睜大眼睛並伸出下巴;男性表演者會睜大眼睛、伸出舌頭或露出牙齒。儘管這些表情可能令人生畏,但它們並不一定是攻擊性的跡象,而是可能表現出強烈而深切的情感。
如果你愛好運動,一定知道紐西蘭國家橄欖球隊/全黑隊(All Black)在國際比賽前表演的經典「哈卡舞」(Haka)。它是毛利人傳統的戰舞,通常由男性表演,結合歌唱、舞蹈和手勢,展示力量、團結和自豪感。
哈卡舞的動作包括跺脚、吐舌、有節奏的拍打身體,並高聲唱和。其歌詞經常描述毛利人的祖先和部落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表演者可以將傳統武器如毛利長矛 (taiaha) 和棍棒(Patu)融入舞蹈中。
因此,除了是戰舞,哈卡舞也可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代表不同的意義,包括迎接客人、慶祝勝利或向已故的祖先致敬。
毛利歌舞的意涵與訊息
Waiata-ā-ringa是毛利人的歌謠演唱,字面意思是手之歌或手臂之歌,也就是用富有象徵意義的手部動作,來輔助歌詞的表現。最典型的是迅速抖動雙手,這種動作叫做wiri,象徵著波光粼粼的水面、熱浪,甚至還可代表微風吹拂樹葉。
「手之歌」的節奏或輕緩、或明快、或嚴肅、或歡愉,具體根據歌謠情景而定。歌謠內容依照表達情感、傳遞故事或慶祝特定的事件,分成愛歌(waiata tangi)、戰歌(waiata toa)和祭祀歌(waiata karanga)。
Poi是一種甩球舞,通常由女性表演。表演者一邊吟唱歌曲,一邊在手中靈活揮動小繩球旋轉,創造出視覺上的美感。這種舞蹈起初是毛利人用來訓練手腕的協調和力量,後來演變成在許多文化活動中,以技巧高超的表演完美展现優雅美麗的迷人魅力。
紐西蘭有許多地方可以觀賞到毛利人歌舞,「奧克蘭戰爭博物館」也有《毛利文化表演》,門票35元美金,是跟博物館門票(32元美金)分開賣票的。
我選擇在「奧克蘭戰爭博物館」觀賞表演,一來是有品質保證,不致流於商業化;二來舞台設備有管制,氛圍不像野臺戲;三是參觀完靜態展覽,再看動態表演更能感受連貫。
事後證明決策正確,上方介紹的毛利人歌舞特色,都在這場七十分鐘的表演中一覽無遺。也就是說,預先知道毛利歌舞的動作含意,就更能融會其中。
可惜,整場歌舞表演不讓拍照,說是會影響表演者,也不尊重毛利傳統歌舞的文化,因為表演者希望通過正规渠道和教育的方式,傳播他們傳統文化的純粹性,而不希望商業化的被拍照誤解。
當然,我認為這也是對舞者隱私和尊嚴、對智慧創作權的保護吧。
不論如何,如果一生只去一趟紐西蘭,我覺得值得去參觀「奧克蘭戰爭博物館」,順帶看一場毛利人傳統歌舞表演,比較一下紐西蘭和台灣原住民的相同與相異。
遺憾的是,博物館裡沒有太多關於台灣原住民的介紹,究竟是什麼原因?我的猜臆是博館館怕惹爭議。話就點到為止。
▼毛利人最有名的戰舞,被紐西蘭橄欖球黑衣隊帶上球場一跳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