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24.05.04 - 2024.07.21
地點:北師美術館
展覽讓觀眾深入理解張立人在現實壓力下,如何堅持自我與理想,並通過展示所有拍攝使用的人偶、物件、大型模型、拍攝場景、手稿和資料,完整呈現了作品的脈絡與藝術家的創作意圖。
文章重點
場景舞台:記憶中的城市
人物命運:粗糙與精細之間
張立人使用衛生紙製作故事中的角色,這些人偶表面粗糙,呈現大略的人型,探索了可用與不可用之間的微妙平衡。人物的質感使觀眾與故事保持距離,如同場景模型的比例感,讓觀眾以旁觀者的角度觀看故事。展覽中展示了108隻人偶,每個人偶都有專屬物件,暗示其在故事中的命運,如同傳統的抓周儀式。
場景舞台:記憶中的城市
展覽的第一部分展示了張立人使用木條和保麗龍搭建的城市模型。這座城市並不是某個特定城市的縮影,而是藝術家依據不同成長階段的記憶拼貼而成。張立人以1:12的比例搭建,但實際上並不精確,因為他是依據自己的身體作為比例尺來調整這些空間與身體的關係,呈現一種浮動的身體感。這座城市並非未來願景,而是記憶中的居住地,是三部故事的背景:過去的《台灣之光》、現在的《經濟奇蹟》和虛構未來的《福爾摩沙》。張立人選擇模型動畫和漫畫兩種不同媒材進行敘事,模型動畫強調城市的矛盾真實感,漫畫則在意識中流動,敘說或許僅存在於意識中的故事。
沙盒與軌跡:想像的城市
沙盒與軌跡:想像的城市
這座城市如同張立人創造的沙盒,讓他進行各種路徑的想像。兒時簡單的石堆和土塊便能創造出一個世界,張立人在沙盒中放入不同個性的角色和設定規則,讓人物自行產生複雜敘事,敘事結束後回歸現實。從更遠的視角看,張立人以生命作為敘事方式,構築出複雜多重顯影,將生活與作品層層疊加,如同夢中之夢,迷宮中的迷宮。
生存的縫隙:藝術的自我追尋
張立人如同攻略迷宮般,遠離主流大道,依直覺和本能尋找創作路徑,探索藝術生產中面對困境的可能性。這個計畫展現了藝術家的創作行為,強調向內追尋自身判準,而非外部認證。張立人將作品控制在自己肉身可及、可見、可感知的範圍內,避免因資源調度失衡。他以廉價材料和低階技術,直接探問藝術家靈魂的問題,創作旅程對他來說,遠比作品最終的物質呈現更為重要。
藝術家的創作
這次展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讓我見證了張立人十四年的創作結晶,也讓我思考了藝術家在現實壓力下如何保持自我與理想。
這些作品展示的不僅是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更是他對生活、記憶和未來的深刻思考。
展覽門口還能塗鴉貼在牆上~
讓大家欣賞你的作品
展期:2024.05.04 - 2024.07.21
地點:北師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