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了員林的張氏家廟拍荷花
回來之後... 才發現
台中也有
完全是捨近求遠
不過~ 比較之後
台中的一整個是縮小版
說的是半月池
員林的家廟部份
因為時間不夠沒有參觀
這篇就先逛台中的囉~
#1 到達時... 遇上中午休息時間
#2 先繞著圍牆走拍
#3 因為地勢 還是可以看到裡頭
#4 開放時間寫在門口
#5 站在牆邊 幾乎窺得全貌
#6 吪... 閃不掉的電線
#7
#8
#9
#10 簡介
#11 側邊失修的部份 露出古早土塊
#12 照顧古蹟真的不容易
#13
#14 土埆牆,其做法是將碎稻米殼瘠土快至木框之內,加水搗勻之後,再加上熟糯米曬乾。
#15
#16 龍首型豎材 ( 常見的是倒爬獅 )
#17 護龍的屋脊 皆不同
#18
#19 前為燕脊, 後為火燄脊
#20 門廳的雕刻細膩
#21
#22 大正面
#23
#24 護龍設有小門樓, 這是比較少見的作法
#25 小門樓上貼了不少馬約利卡磚, 台灣俗稱花磚
#26 山牆下的額頭墜施以彩繪 (大部分古厝是以泥塑、剪粘作裝飾), 畫的真立體 貓當場完全沒有察覺
#27 小門樓的花磚 花色還蠻多樣 非常精彩
#28 二側的櫃檯腳很霸氣
#29 護龍間過水廊
#30 獅子吼; 這是透氣孔嗎 ?
#31
#32 牌頭 : 垂脊末頭通常配上泥塑人物裝飾
#33 過水廊
#34
#35
#36
#37 門廳
#38
#39
#40
#41
#42
#43 過水廊 鋪鵝卵石,以透地氣
#44
#45 正廳不開放喔~ 請勿亂闖
#46
#47
#48 門廳內掛的各式牌匾, 來頭都不小
#49 前廳龍虎堵的泥塑。比較特別是龍邊為「麒」,虎邊為「凰」;有別一般的龍虎堵。
#50 龍邊為「麒」
#51 門廳的員光彩浮雕方式, 而不是常見的透雕
#52 八卦的功用在避邪,希望後代子孫能平平安安的。
八卦窗的磚有十六塊,都代表不同的意義,磚上都刻了磚雕,此磚雕得做法是先刻再燒,
此種做法雖然損壞率較高,但相對的,燒出來的磚會比較美。
#53 前廳龍虎堵的泥塑, 虎邊為「凰」;有別一般的龍虎堵; 竹節八角窗
#54 新舊交錯
#55 過水門
#56 建築物還有許多地方沒拍, 一來是光線不對, 二則怕同行的朋友久候
#57 大全景
#58 半月池 + 古厝
#59 來的時候 荷花季已過
#60
#61
#62
#63
地址
台中市西屯區安和路 111號
特色
格局方正,標準的家廟建築
參觀方式
開放時間內, 自由參觀
第三級古蹟台中張家祖廟為清同治九年(西年一八七0年)
早期來台張姓墾民奉祀入閩開基祖張文通公之宗祠
現址乃明治三十七年(一九0四年,清光緒三十年)遷建,翌年竣工
屬雙進雙護龍格局,其選址精緻,反應地主、家廟與佃戶之空間組群與建築
營造型制為本省唯一證例,具特殊之文化價值。
關於馬約利卡磚
上彩的方式有手繪、浮雕、轉印、Tube Lining等技法
臺灣引入的馬約利卡磁磚尺寸大多為6吋x6吋,亦有6吋x3吋、3吋x3吋等,本件為6x6吋。
故日製馬約利卡磁磚,於臺灣僅存在於1919-1945年間。
日本於1907年成功模仿英國維多利亞磁磚,生產出馬約利卡磁磚,
外銷最早的記錄是在1920年,但臺灣出現日製馬約利卡磁磚則早在1919年,而以昭和年間最為盛行。
以臺灣出現的馬約利卡磁磚種類,可用圖案的來源分為
仿英國維多利亞磁磚、日產紋樣、中國吉祥紋樣、臺灣彩繪圖樣四類。
而在日製馬約利卡磁磚尚未銷往臺灣以前,日人或洋人所興建洋式建築的馬約利卡磁磚則由英國或印度進口。
1919年開始,民間建築開始大量使用馬約利卡磁磚,
主要做為戶外裝飾材,用於牆堵、屋脊,街屋的陽臺、牌樓等部位。
文中多數資料來源 :
http://blog.xuite.net/jerrylin6611/oldtimes/64635731-%E5%8F%B0%E4%B8%AD%E5%B8%82%E5%8F%A4%E8%B9%9F%E3%80%82%E5%84%AA%E9%9B%85%E7%9A%84%E5%BC%B5%E5%AE%B6%E7%A5%96%E5%BB%9F
這裡還有更詳細的介紹
http://140.128.219.245/home/local/www/newfile_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