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味清爽
味增加辣一整個重口味
稀哩呼嚕的大口吸麵條
配上脆口的筍乾與軟嫩燒肉
讓肚子能七分飽的分量
是羅傑與小惡魔想一解拉麵癮的好地方
鹽味清爽
味增加辣一整個重口味
稀哩呼嚕的大口吸麵條
配上脆口的筍乾與軟嫩燒肉
讓肚子能七分飽的分量
是羅傑與小惡魔想一解拉麵癮的好地方
府中捷運站出口的店家
最近幾年的更替
由原本的台雞店
換成鞋子大拍賣
一轉眼又成了梅光軒的根據地
白底黑字招牌
站在縣民大道上不注意挺難的
牆上的畫作
不以豐富色彩取勝
單純的黑與白
反映出梅光軒發源地的背景
是北海道旭川單純的農業小村
相對的拉麵也不花俏
一定要有的吧台座位
不同的是
這邊要抬頭才能與師父打照面 say hello
而且沒有靠近廚房~熱呼呼的疑慮
吃麵前先來劈根柴火
再扔到燃燒的火爐裡
隨著紅色起舞
底下的溫度不斷升高
但電子模擬的技術日新月異
越來越有真的fu
麵碗與勺子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甩麵甩的好
湯頭味不跑
煮麵水殘留的味道
會大大影響店家精心熬製的湯頭
柴燒復刻的menu
雕琢出梅光軒字樣
燻黑的紋路
營造出農村就地取材的主意
三大基本口味一次到齊
圖文並茂的解釋
讓大家一目了然
若是想吃肉的話
也有提供增量版的
當然小朋友的代價也較高
想要奶油香與玉米的甜
這裡的奶油玉米口味看來就像是要下雪的天氣來上一碗的阿
想健康一下
有野菜拉麵可選擇
只是健康的代價不低
可樂餅與炸雞這類單品是少不了的
價格依舊很日本
每桌都有冰涼麥茶
一邊入口
一邊欣賞牆上
充滿木頭氣息
似乎是道盡師傅煮拉麵就跟劈柴火一樣盡力
另一面則是花花綠綠的區塊
乍看像是廣告紙
實則是蒐集而來的紙袋
拚奏出讓人眼花撩亂的圖案
黑白影響保存了早期梅光軒的營業景況
在路邊的攤子上
或是臨時搭建的雨棚
大伙站著吃拉麵
可見其獨特魅力
餐具在桌上一應俱全
調味料有七味粉等等
還有一個大蒜控愛的
就是炸過的蒜酥
淺黃的色澤
帶著蒜香味
不見焦黑的苦澀
讓我與小惡魔都相當喜愛
小惡魔的鹽味拉麵
淡白色的湯頭
浮著筍乾與肉片
濃淡沒有洗腎或是拼命灌麥茶的疑慮
大量的蔥花並不辛辣
反而有股淡淡的甜味
叉燒幾乎都是瘦肉
燉的相當軟爛
一夾就會各分東西
本以為會卡牙縫的肉質
意外的是順口
拉麵的軟硬可以調整
看著小惡魔大口的吸
默默無語地一直夾
就知道美味
我的味增辣拉麵
一層辣油擺明是重口味來著
還有被玷汙的半顆糖心蛋
上面加了一匙的辣豆瓣
味道讓羅傑有炸醬泡麵的錯覺
但不同的是
日本真的很重鹹阿
單吃辣豆瓣的味蕾需要白開水滋潤
糖心蛋熟度剛好
以筷子夾取
還可發現中心的膏狀蛋黃
辣油盤據
入口多了一股竄升的熱流
看來除了多點辣油外
似乎是還不到洗腎等級
小惡魔嚐了一口
直接打槍太鹹
之前吃慣公司的伙食
鹹度對羅傑來說尚可容忍
隱含的味增濃郁
吞下來才浮現
再調淡一些會更順口
套句小惡魔的話~喉嚨才不會卡卡的
麵條保有一點Q彈
吸附了辣油與湯汁
像是狀態極佳的乾拌麵
別把有點硬的搞成軟趴趴的麵條
羅傑手拙
好端端的一塊叉燒肉
被搞得像是過了絞肉機
細碎的塊狀
肥瘦各有不同口感
但都不卡牙縫
灑上蒜蘇
撲鼻香氣沒有嘴巴臭的後遺症
只是濃郁的變成像碗沾醬
羅傑好想舉手再叫一碗麵來沾阿
筍乾口口脆實
斷面纖維不拖泥帶水
沒有當食草動物的下顎疑慮
火辣辣的饗宴之後
走到附近的全家
來隻霜淇淋
濃郁的奶香與滑順口感
似乎較麥當勞清爽些
有熱有冰
中午的一餐也挺滿足
羅傑與小惡魔的咕嘰咕嘰會不定時更新吃喝玩樂的"匪類"資訊
喜歡的朋友就點個讚加入吧 ^^
Delicious/玩樂/國外旅遊由羅傑/聽...寂寞在唱歌製作,以創用CC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心靈小憩一/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