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部落食尚一日遊-用味蕾嚐遍台東在地風土,部落緩緩行

大妹

「民以食為天。」我想在台灣這座美食寶島當中,人人都是小吃貨吧?這次我們用「食」做為貼近文化與民族的起點,走進台東部落來場文化交流與體驗,會發現在原民料理有著相當多創意料理以及多種吃法,在品嚐美食當中,我們漸漸認識原住民文化的日常與美學,在台東旅遊更值得走進183個部落裡為自己展開一場療癒之旅。

台東祕境旅遊推薦

/ 用食貼近土地、更貼近與認識台灣珍貴原住民文化 /

2021 部落食尚x天天出發 一日部落旅遊路線

總說著喜歡與原住民朋友相處,卻一直覺得自己無法更加深入的認識他們,即使到台東旅遊無數次,卻未曾走進部落,多數都在海岸線與縱谷線逗留與拍照,然而要更加認識台東的方法,遂是走進部落中了。台東有非常多個部落,同時也有許多不同原住民族在此生活,用「食」做為貼近文化與民族的起點,再適合不過了!

這次我們走進最貼近大自然的達瓦娜廚房來場魯凱風味饗宴、到建和部落感受卑南族精緻木雕與體驗獵人外帶餐盒製作,品嚐草地部落餐桌,以食文化為旅程核心,下次來到台東,除了與壯麗海岸線與愜意縱谷線能走跳外,還有著更多不同玩法等著妳去探索。

台東部落釀食尚市集

「人是麴,風土是食糧,經過時間的發酵,釀出只有台東才有的部落風味。」

踏出台東車站的那步大口吸氣的瞬間,對!這裡是台東呀。這趟旅程我們用「食旅」方式走進部落,《台東部落釀食尚》從台東市區出發,囊括東海岸、南迴、縱谷等特色店家,配合當季時令、料理手法與風格策展延伸各種系列活動。

「釀」不只是食物,一直到內心的體驗與改造。飲食與生活息息相關,台東擁有最富饒的土地資源,原住民族群因而發展出獨特飲食文化,在這次活動當中用「一口食」嚐遍風土滋味,豐富且創意的原住民料理,並添入美學概念,先是視覺饗宴再到味覺驚艷,最想說的是謝謝台東、謝謝每一位原住民朋友的料理款待。

台東部落釀食尚-食與美學的共存

《台東部落釀食尚》這次收錄了23個店家,如果要一間間拜訪我想肯定要定居在台東了(笑),因此在 2021/10/9-10/10 這兩天的下午3點到晚上9點於鐵花村中的 TTSTYLE 波浪屋草地廣場有場風格市集,這兩天就能把23間的原民料理都嚐過一輪!

在這次旅程裡雖然很可惜沒辦法一一探索各部落,記者會上也深刻感受到原民朋友的熱情與可愛,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孝賢哥當日在台上說的一句話「 我們想用食物跟全世界接軌,很驕傲的做自己、遇見認同與尊重自己的旅人。」我們現在所能體驗到的活動以及品嚐到的料理,都是原民文化的傳承,我也相當榮幸有機會能接觸,對於出生在都市的我們,是堂寶貴課程。

在記者會結束之後,我們搶先品嚐了10月市集中的一口食,桌面上的擺設像極在吃一頓部落法餐似的,也讓我期待不已!當日我們分成兩組不同風格菜單,每人共有七道料理,將原民文化、在地當季食材與美學全放進餐點當中,所謂的原住民料理,不再只有竹筒飯、山豬肉以及小米酒,還有更多樣的料理等著品嚐。 有趣的是當日我還受到原民台的採訪,現在想起來真是難忘的回憶呀,攝影大哥跟記者都好幽默又可愛(笑)。

圖|撒麗坊豐味餐。甘蔗心包培根

圖|蕎仁美部落廚房。難忘的家鄉味

圖|浮定咖啡。阿美燻肉握飯

圖|卡那歲工作坊。藜藜糕

主持人問了我哪一道料理最印象深刻,我選了藜藜糕(其實每道料理都好喜歡)。或許是因為愛吃炸甜芋粿使然,在品嚐這塊藜藜糕的當下,赫然想起芋粿的口感與滋味!以紅藜製作而成,並在上方擺放油炸後的油芒,類似爆米香口感,在品嚐之際,油芒的焦香與藜藜糕的甜感,交織一塊兒,簡直美好。

圖|土坂金宿。紅藜輕食

圖|土坂金宿。紅藜輕食

圖|芙瀨實驗廚房。馬告起司

在每道料理中都能吃到主廚的用心以及所想表達的故事意境,在這沒有所謂的日式、義式、法式、美式料理,只有以當地當季食材做出專屬原民式的料理。

台東部落釀食尚市集 活動資訊

台東部落釀食尚市集FBIG官網 地址:台東縣台東市新生路105號|Google Map 活動日期:2021/10/9-10/10,15:00-21:00

南京路黑輪攤

來到台東不容錯過的就是品嚐當地人的下午茶,導遊敏嘉姐帶著我們來到南京路黑輪攤,從攤車一路做到店舖,傳承45年的在地好味,不只大腸小腸是經典,關東煮的湯頭也是特色,以蘿蔔、柴魚、豬皮熬製而成,甘甜爽口的湯頭,店舖姊姊還貼心幫我盛了湯,說一定要喝喝看(笑)。

圖|大腸包小腸 $40

現烤軟Q又帶點脆感的大腸搭配多汁香腸實在爽口不已,還有點蒜香味在裡頭,這一份吃起來真的好過癮!即便做為正餐來享用也很搭呀。

南京路黑輪攤 店家資訊

南京路黑輪攤FB 地址:台東市中山路408號|Google Map 營業時間:15:00-21:00 電話:(089)345-128

波浪屋、鐵花村

若以為波浪屋只是個人工打造出來的景點那麼就錯了!波浪屋屋頂設計以七種不同顏色之馬賽克拼貼出代表台東有著七種不同原民族群在這片土地上,波浪則是有如海浪的洶湧擺動以及山峰壯碩之姿,進駐波浪屋的品牌皆為原住民文創或是餐飲等等,在波浪屋前大草皮經常也會舉辦原住民相關系列活動,比如這次國慶連假的部落釀食尚市集,就會在這舉辦哦。

台東波浪屋-TTstyle原創館FB 地址:台東市新生路105號|Google Map  電話:089-348-029 營業時間:各店家營業時間不同,可上臉書參考

品嚐完台東人的午茶後,我們走到鐵花村裡散散步,大約四點開始會有越來越多人出門運動、遛狗或是與三五好友(棋友)聚聚,如果不趕時間的話還能到鐵道藝術村,那裏曾是台東車站呢!可惜因為僅有單軌車道關係,不利使用,最後遷移到現在岩灣路上,也就是現在台東車站的地點。

夜晚裡的鐵花村

鐵花村固然成為人人到台東旅遊必去的景點,早在四年前初次到訪時,還沒有現在那樣復甦,每到假日人潮不少,有市集、歌唱表演等等,鐵花村的本意就是打造一處音樂聚落,這裡充滿台東音樂人和藝術工作者,夜晚到鐵花村真的很放鬆。

鐵花村 景點資訊

鐵花村官網FB 地址:台東市新生路135巷26號|Google Map  電話:089-343-393 營業時間: 【音樂舞台:演出時間-週三至週六 20:00-22:00,週日20:00-21:30】 【鐵花小舖:鐵花吧、鐵花好店,每週三至週日17:00-22:00】 【假日慢市集每週五、 六、日 17:00-22:00】 【週一、二公休】

達瓦娜廚房

廂型車載著我們前進今天晚上的餐廳,我們幾人早就飢腸轆轆想著待會能吃到什麼樣的原民料理呢?打頭陣歡迎我們的是兩隻可愛的小黑狗以及小花狗,緩慢走進餐廳的我,對於達瓦娜廚房充滿著好奇與興奮感,導遊敏嘉姐說有些客人會不太習慣這樣的空間,但我特別愛!甚至相機從來沒停下拍攝過!在妳用餐之際不時會有兩三隻可愛狗狗來逗弄妳還是在這彷彿峇里島空間的半開放式空間用餐,都是一種很舒服的體驗。

主理人 Lily 姐希望每個來到這空間的客人都能在這好好放鬆、吃著最原始最在地的佳餚,與三五好友分享著,取名為達瓦娜,在魯凱語裡有著工寮、休息地方之意。在這空間裡沒有過多華麗的傢俬品妝點空間,用著多種老物件填滿整個空間,呼吸最無污染的空氣,這裡的一切都好讓人陶醉。

當我看見廚房的設備時,頓時充滿好奇心,似乎告訴著我在這裡可以做自己完全不用任何偽裝,在參觀完整個餐廳後,我們的餐食也開始陸續上桌,好期待 Lily 姐會端上什麼樣的無菜單料理!

檳榔葉鞘食器製作

過去沒有餐盤的時代,都是使用檳榔葉鞘製作容器,值得一說的是耐高溫且不會漏水,現在多為置物使用,看起來俐落的檳榔葉鞘食器,也是相當環保的容器呢。達瓦娜廚房位在達魯瑪克部落,除了美味餐食可預約外,也可以體驗製作容器或是部落導覽等等,不過當日我們僅有用餐,在這趟旅程裡可是有許多的小遺憾,不過也讓我更期待下次與台東見面的日子。

尼羅河魚(吳郭魚)野菜鍋

Lily 姐一開始就把這一大鍋有野菜、吳郭魚、蔬菜等等的食材端上桌,我們同時看傻了眼!最後倒入湯底再放入加熱用石頭,滿滿一大鍋的湯鍋我們吃得好不快活,湯頭鮮甜外、魚肉可是軟嫩不已又肥美,光是這一鍋就能把我們給餵飽飽了吧(笑)。

野菜小米暖沙拉

荖葉烘蛋

荖葉在達瓦娜廚房是相當重要的特色食材,我們這次品嚐到的是荖葉烘蛋,不僅如此還有推出荖葉水餃、荖葉血腸一口捲等等,都是平日裡我們接觸不到的食材,而這道荖葉烘蛋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吃起來特別爽口,類似九層塔蛋的口感,好是唰嘴。

紫蘇飯糰

阿拜

雖然在部落裡能經常看到阿拜的出現,不過每一族的阿拜作法與用途都不盡相同,像魯凱族的阿拜是用於慶祝豐收時用來祭神的祭品,用著酸漿葉將糯米包裹著小米、南瓜、與醃肉,最外層是月桃葉,阿拜一上桌,月桃葉的香氣撲鼻而來,非常類似南部粽子那樣QQ軟軟的口感,光是吃掉一顆阿拜非常有飽足感了。

小米酒糟香腸、荖葉香腸、烤雞

小米酒槽洛神起司蛋糕

或許我們都吃過起司蛋糕,但肯定沒吃過把小米與洛神放上起司蛋糕!這顆起司蛋糕小小一顆,一口就能吃掉,但我想慢慢的品嚐它,小米讓起司蛋糕多了層次感,而洛神則是去掉起司蛋糕的甜膩,吃起來特別爽口,我們都豎起拇指的說好喜歡呢。

達瓦娜廚房 店家資訊

達瓦娜廚房FB 地址:台東縣台東市東興路22號|Google Map 營業時間:預約制 電話:089-381-258 備註:提供無菜單料理

建和部落導覽

「走進部落」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唯有親自體驗才能真正認識不同的民族文化。這日我們走進建和部落,它其實就在我們熟悉的台東大學附近,帶著我們認識部落的是晨鋼,也是 Kasavakan 部落的負責人,對於回到部落的青年們想為自己的文化、部落傳承或是做些什麼事,因此他帶領著返鄉族人一同來做部落草地便當以及讓更多人認識卑南族與建和部落。 Kasavakan 意思為來自深谷裡面的人,取自原部落居住於射馬干山下的稍低處,現在搬遷到山下也是繼續沿用此名之意。

在這大環境裡少數必須尊重多數的想法,漸漸讓一些文化正在消逝當中,然而這也不是我所樂見的,晨綱說著自己的母語沒有很好甚至因為漢化嚴重的關係,沒有自己的原住民名字,是在長大後母親才為他取名,「找回自我」成了這群原民青年正在追求的事情當中,或許在這過程裡,可能會有老一輩的大人們勸他們放棄,或碰上各種不順遂,但不願放棄的他們也才有現在的部落旅遊誕生,甚至我認識到了建和部落並不是以天主與基督為主的部落,而是信仰道教,這些小知識是我們從來都不會在課程或人生旅途中認識到的。

不僅如此,晨綱也讓我們認識到卑南族的階級制度、服飾特色與祭典,直到這刻我才驚覺自己有真正認識到卑南族。

建和部落-數不完的精緻木雕作品

前人為了生存,在那物資不是那樣充足的時代中,所有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必須自己創造,也因此造就了原住民朋友的好手藝,不論廚藝也好工藝品也罷,都是那樣地傑出。 我們可以在建和部落的街角中看見各式各樣的木雕作品,有的可能年久失修、有的可能新雕刻好的作品,早在民國80幾年部落的頭目是一位雕刻藝術家,在過去帶領著部落裡的工藝師製做木雕藝術創作,因為如此,建和木雕藝術村成為台灣首座木雕村。

每座木雕都有各自的神話(寓言)故事,可惜來不及走完整座部落,不然還想多聽聽幾座木雕的故事呢!

擺放在街角的或是住家的不見得是當戶人家所雕刻,不過在鹿寮隔壁人家則是自己雕刻的作品甚至姓氏為「馬」還特別刻了一匹馬在庭院裡,真是可愛又逗趣的小故事。

走著走著,我們問起晨綱在壁面上的木雕作品也是工藝師所雕刻嗎?有些作品的底面是木製較不耐用、有些則為陶製,相對來說品質較好,全木製可能也會碰上年久失修的問題,因此部落裡有些壁雕也換過了幾輪,這些作品全與卑南或原民文化大大相關。

「這裡是種小米的!」 晨綱為我們介紹著,但現在正逢休耕期,無法看見豐饒的小米地正可惜呢。

部落草地餐桌

慢步完建和部落後,準備開吃部落草地便當!方盒裝的便當一打開是滿滿的當季當令食材,以卑南花環的概念作為便當配色,讓傳統風味餐變身成為小巧可愛的部落草地便當,放進阿拜、洛神苦瓜、獨特醃製手法的味增鹹豬肉以及與部落小農所種植的無毒蔬菜等等,在這一份便當裡足以吃到卑南族人的日常,清爽不油膩的便當完全是我的心頭好,吃完一份還想著再吃呢。

這一瓶可不是一般的紅茶,他可是黃荊紅茶,也是在卑南族裡的歲時祭儀當中才會出現的限定飲品,喝起來類似青草茶的香氣,不過我還是習慣喝英式紅茶或古早味紅茶(笑)。

建和部落-手作獵人外帶餐包

從前在山上打獵時因為食物不容易攜帶,前人總會選擇帶阿拜上山,因此它又有著獵人包的稱號。

建和部落所製作的阿拜與前一天我們在達瓦娜廚房品嚐到的不太相同,在這使用的是糯米粉製作成的麵團,再將醃製的豬肉包裹在假酸漿葉裡,吃過這麼多阿拜了,第一次要自己動手做,看著老師示範似乎不難,但實際做起來還是有些難度,要想辦法不讓麵團破掉,可是學問呢。

之後再使用假酸漿葉與月桃葉包裹住到電鍋裡蒸約30分鐘。

然而我喜歡它QQ軟軟像是麻糬又像草仔粿的口感,比起用糯米製作的阿拜更喜歡糯米粉版本的!

建和部落-鹿寮

我們所在的空間為「鹿寮」,原為養鹿與牛而後改為養蟬,在鹿寮的建築特色裡能看見當年為了養殖而特別建造的牆面、柱子等等,因為經費有限整理時間較慢,前後花了三、四年時間做整理,甚至現在還在慢慢修復!值得一說的是,建築都還保留著原本木製屋頂,走進鹿寮還能聞到木頭香氣呢。

圖|原本這裏是養鹿的,鹿對於建和部落來說意義很重大,壁畫述說一段人與鹿相戀的淒美愛情故事

圖|錦旗:兩年有一次的年聚,當卑南族所有部落聚集在一起時用於辨識部落之用途。

建和部落、部落草地便當 景點資訊

建和部落FB 地址:台東縣台東市建和二街|Google Map 部落草地便當FB 地址:台東縣台東市建和二街71巷30號|Google Map 營業時間:09:00-17:00

(本文為合作文,感謝台東部落食尚邀請)

 

原文連結:https://damei17.com/ttstylefood-1/

覺得這篇文章讚:

分享這篇文章

facebook
twitter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