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天未破曉,在拂曉的微光中搭上第一班的捷運與高鐵,從台北直奔左營,再轉台鐵,風塵僕仆地準時在九點多個幾分,走進屏東火車站的大廳。
等大家都到齊,車向前行,導遊便滔滔不絕地開始介紹,而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美麗的代表小姐,致贈了每人一個瑪家鄉原住民朋友做的筆袋,配色優雅又有文化特色,深得我心!
慢慢地,路徑開始蜿蜒,路旁的景色從繁忙的市區開始變得開闊起來,而雄偉的古川大橋,讓我們有了下車透氣的機會:
谷川大橋
根據旁邊看板上的說明,此橋在民國98年8月8日的莫拉克風災被摧毀,讓霧台鄉對外交通斷絕,經歷三個階段的橋樑重建,目前此橋於102年9月完成,長654公尺,寬10公尺,為目前國內最高墩柱之橋樑。
經過山路蜿蜒,一個多小時候我們抵達以櫻花聞名的霧台鄉,此地從日據時代就開始種植山櫻花,只可惜雖已過十二月中,但兀自炎熱的天氣讓滿山的櫻花樹,只在屈指可數的枝頭上,點綴了幾朵零星的小花讓大夥聊勝於無。
一下車讓人眼睛一亮的,是一對身著原住民服裝的母女笑容可掬地站在路邊迎接我們,讓人備感親切。
而馬路對面的建築,陽台的造型獨樹一幟,讓人充分感受到我們到達了原住民的部落。
拾級而上之後,來到一個偌大的平台,在面對山谷的位置,有一巨石矗立,部落的頭目要對族人講話之時,都要背靠在此大石屏風上,才不至於從背後被暗算。
![]() |
霧台國小 |
魯凱文物館也是充滿了魯凱族的裝飾,只可惜我們時間不夠,無法進去參觀。
![]() |
這個雄鷹高踞的雕像,代表著我們來到了大頭目的家,這可是只有頭目才可以使用的標誌呢! 仔細看下面的柱子上的人像,頭頂上的羽毛正是來自於雄性的老鷹。
![]() |
頭目的家 |
繼續前行就看到了部落的宗教中心,霧台基督教長老教會,原住民和基督教的語彙元素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絲毫不覺得突兀。
走進去看到的是一棟真正用頁岩石板堆砌的房子,正前方走出來的即是主人。
另外一個架子上還可看到青花瓷的大瓷碗還有後方的水鹿角。
美麗的老闆娘和芋頭餅 (燙手山芋) |
吃飽喝足繼續往前走,大家似乎陸續往回走,我卻注意到了轉角一小小不太起眼的店家,因為之前導遊提到我們此行應該吃不到這附近有名的神山愛玉,我看到他們有賣愛玉便想買來嚐嚐。走進去看到了美麗可愛的老闆娘與女兒,據老闆娘所說,她女兒頭上這一整圈的百合花可不是隨便誰都可以戴的,要家中的男人獵五隻的公山豬才能戴一朵,她爸爸獵過兩千多隻的山豬,所以她才可以戴。
平常的頭冠上,山豬的獠牙頗為常見,但是仔細看看這個頭冠,上面鑲的可是黑熊的爪子呢!
這是他們家的屋簷,可以算算有多少隻山豬的頭骨啊! 老闆娘還指出,這些都是公山豬,因為都有獠牙,母山豬請看下一張
![]() |
第一天的中餐,安排在這外觀就十分特別的蜻蜓雅築,屋頂上的大蜻蜓,煞是可愛!
入口處的這道木頭綁製的門,讓入這一入口長廊的空間變得更有味道,讓入門者自然有了心情的轉換。
每個人都一樣的組合餐,還記得上面提過的原住民美食嗎? 右下角起就是石板烤豬肉,逆時鐘方向過來是蒸南瓜上灑花生粉,這種巧思平地肯定沒有,誰能想到把花生粉和南瓜放在一起吃? 但是吃起來還真的蠻好吃的。而南瓜旁邊那綠色一捲的就是"吉那富",上面是一碗生菜沙拉,沙拉左邊的竹籤插著的就是"依那比拉",看起來像香腸,但是吃起來卻覺得裡面除了豬肉,似乎還包了小米之類的食材,查了網路資料,裡面原來是包了芋頭粉。整盤吃下來的感覺是排灣族料理似乎不太用甚麼調味料,口味清淡,吃到的主要都是食材的原味,而且澱粉類的食物比例甚重,這一盤裡面有南瓜,地瓜還有白飯,應該是適合需要大量體力勞動的人來食用。
帶著小米酒咖啡,我們又要啟程去下一個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