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境回到埔里最直接的路線是走台14線
這天雲淡風輕宜漫遊,我們改走睽違數年的投83線
亦即清境下來經霧社遇岔路,左行往奧萬大的那條路
這回既不去廬山、春陽,也不進奧萬大
簡單來說,從清境下埔里的話,一般參與下圖紅隊,而我們這回投靠藍隊罷了
投83縣不似台14線般便捷,卻饒富水村山郭之情致
一有碧湖攬勝,二由武界水庫接力
途經萬大、松林、親愛、曲冰、萬豐、武界等部落
如有遺漏,恕版主腦殘
不怕無處可去,只怕你時間不夠
離開霧社不久,抵達奧萬大之前會先經過碧湖
有人想划船,有人想去蔣公行館,兩相平衡都甭去了
小人同嘎眯打商量:給妳拍三張,妳給我吃冰淇淋
噢,不用,我拍風景就行了,謝謝再聯絡
要拍這小子還不容易
接下來多的是飛瀑曲流,冷冽湧泉
隨便一個地方都夠他玩興大起,忘了避開鏡頭
記得有網友盛讚武界部落如世外桃源
事實上,武界部落較接近埔里市區
武界前的幾處部落更其遺世獨立
嘎眯難忘去年夏天出發前夕通暢無比卻臨時坍坊的新中橫
畢竟已有幾年沒走這條路,不會像上回一樣在我們下塌民宿時來場土石溜滑梯吧
我分別在萬大、親愛等部落問幾位原住民大哥前方路況
他們的表情反應挺活寶,活似嘎眯的問題引人發噱
嘎眯:請問,從這裡開到武界、一直出去到埔里都通嗎?
原民大哥:一路暢通啊~~~
(表情顯示:最近有豪大雨讓妳想太多嗎?)
我又想到多年前曾在奧萬大賞楓季塞到失却時間感
嘎眯:請問,過這裡大約要多久到武界水庫?
原民大哥:那要看妳怎麼開啊!
(挑眉代表:咻一下30分鐘到也是開,妳走走停停金愛拍開三小時也是開)
果然我一休假,就會自動切換成放空呆呆模式 XD
好吧,謝謝幾位大哥,你們繼續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就此別過,咱家彎弓射月去也 XDD
到了曲冰遺址,軒百思不解地問我們為什麼要停在雜草邊?
呃~這裡是曲冰遺址,您瞧這上頭的簡介嘿
有點像我帶你去台東的史前文化博物館,記得卑南遺址吧
有人在這裡掘出石器、陶器、石板棺... ...甚至有完整聚落
證實在一千年前至兩千七百多年前就已經有曲冰人住在這裡
也證明所謂「山地人」很早就住在山地
否定另一派人指稱山地人是在清朝期間被漢人給人擠人擠上山的
喏~用鐵絲網圈住的這一大片都算
發掘這個曲冰遺址後就。。。就只是發現而已
剛剛所講的器物,抱歉,你看不到~
沒有進一步規劃,只能任它慢慢風化崩壞
鐵絲網就算是結界了啦,保持遺址原貌,僱工定期除草
除此之外,不 作 任 何 使 用 。。。
老子伯伯說的「無為之治」好像也不是這麼用的齁(搔頭)
至於未來會怎樣,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不要小看這裡的隧道
想像古早古早以前
聯外困難的年頭
更不能小看武界壩
我再多說就稍嫌囉嗦
不說你自己去孤狗也知道
懶得打字就講一聲
金愛拍遇上超愛玩
明明很短的路程卻被我們無限展延
接近武界水庫時已經餓得前胸貼後背
本想就近在部落的風味小館用餐
有人突然問嘎眯:郭台銘不是稱讚埔里有家蚵仔煎是人間美味嗎
嘎眯完全茫然,郭董力推的蚵ㄚ煎?Since when?
原諒我狀況外,可能我在豬油蒙心的新聞事件後一併蒙了腦吧
我翻找腦袋記憶卡來相互參照,雙方完全兜不攏
嘎眯:你確定是蚵ㄚ煎嗎?!
蚵兄:對啊,郭董說那蚵ㄚ煎… …(還描述得有聲有色咧)
我記得他推過老董但不在埔里,若說埔里我只想到蘇媽媽
嘎眯問:如果你確定是埔里,我只記得他推蘇媽媽湯圓。
蚵兄:啊!(拍大腿)那就是蘇媽媽湯圓吧
嘎眯:什麼叫那就是蘇媽媽湯圓吧,你跟我盧了十分鐘的蚵ㄚ煎吔 >"<
蘇媽媽,一呆二搗蛋來吃湯圓嘍~
來到蘇媽媽湯圓,不能免俗來碗湯圓人團圓
這裡不只鹹甜湯圓好吃
肉燥飯、魯豆腐和肉燥麵頗合蚵男的胃口
嘎眯:不好意思嘿,我實在找不到郭董有愛的蚵仔煎 (誠懇貌)
但那邊有張相片是郭董和蘇媽媽合照,麻煩你自己去驗證一下(指)
蚵男和頑童不顧嘎眯建議的養生小湯圓
堅持要他們偏愛的芋頭和紅豆湯圓
啊~隨便啦,無論鮮肉湯圓、小湯圓或包餡湯圓都好
軒忙著吃都來不及了,稍早想要以三張相片抵換的冰淇淋可以閃一邊了
離開蘇媽媽,蚵男還想吃紹興香腸和酒廠冰棒,只好再度蛇到埔里酒廠報到
一樣的酒甕隧道,一樣聊著紹興、花凋、女兒紅,一樣的我和你
只差小子長高許多,真真是無情歲月催娘老(哀)
曬傷後相片亂拍還不肯好好篩選的格主真是夠了 XD
只要相片誌記我當下所思所感即可,終歸為了某些我自個兒才瞭的緣由
隨我寫多長,放多少普普相片都在所不惜,部落格真是自嗨的世界,歐耶~
不負責投83線亂亂遊,以上
【延伸網誌】
埔里蘇媽媽湯圓
電話:(049)298-8915
地址:南投縣埔里鎮中山路三段118號
【附錄:曲冰遺址一二事】
歷史沿革
一、發現沿革:民國70年中央研究院執行「濁水溪上游河谷的考古學調查與發掘」研究計畫,調查範圍由武界至靜觀,即霧社上下約20公里範圍。在仁愛鄉萬豐村境內河階上,發現並挖掘出「曲冰史前遺址」,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高山考古研究。二、發掘出土文物:自民國70年至76年間,考古學者陳仲玉前後進行了三次挖掘,挖掘面積3700平方公尺,出土的石器有29000餘件,其中多數為石斧,另有磨製石石奔、打製石刀、石簇、石玦、石紡輪、網墜等。此外,尚有陶質物品八萬餘片,多數為紅色粗砂陶,少數為陶片經磨光處理和細泥塗面,繪有文飾的則更少。器形包括各型罐形器、缽形器、豆形器等。在發掘坑中,發現一個完整的聚落,居室群的殘跡十分明顯,如:從豎立地上的板岩牆柱等。房屋為長方形,方位南北向。另有石板棺171座,多為東西向,其中許多小型棺有室內葬現象,但並無骨骸遺留,可能因年代久遠而風化。曲冰遺址證明了所謂「山地人」原來確實就住在山地的說法。因為經過碳十四測定的年代,曲冰人早在一千年至二千七百多年前即居此地。否定了台灣的高山本無人居,原住民之所以進入山區,是受到人口壓力,在清朝年間才被漢人趕上山的。大量的打製石斧與刀斧混合器等工具的出土,顯示山田焚墾式農耕的普及,在近河邊的河階,可能是當時的耕地;網墜的出現,在濁水溪漁撈的證明;石矛、石鏃出土,證明在原始森林內狩獵等「經濟活動」-燒山式的游耕農業,兼捕魚狩獵維生。曲冰遺址發掘後,由於管理不善,以致雜草叢生,又經長期雨水沖刷,受到極大破壞,現雖以鐵絲網圍住,如未好好規畫,將面臨日曬雨淋、風化殘破的命運。三、調查確認:經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進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登錄在案。四、縣定遺址指定:南投縣政府依文資法第102條規定,95.7.11本府重新公告為縣定遺址。
現狀
發掘坑週邊外圍以鐵欄杆圍籬,保護遺址原有內部特徵,避免遭受人為之不當破壞。保持遺址原貌,未作任何使用,每年委託仁愛鄉公所並補助經費辦理本古蹟之日常管理維護定期僱工除草。
特徵
曲冰遺址是民國七十年九月經陳仲玉教授所發掘,發掘工作直到民國七十六年八月才告一段落,經內政部審定為國家三級古績。這個發現使得考古界甚為注意。因為以往的考古發掘工作,多在河谷中、下游階段,而且遺址多為已開發的農田,附近多為漢人所居住。曲冰遺址是在濁水溪的上游,可見,濁水溪上遊河谷具有優良的自然生態境,可能自古即適於人類居住。遺址所處河谷現今仍住有四個分別屬於三個不同族群的原住民聚落,法治村的武界與曲冰部落均為布農族卓社群,以北親愛村的松林部落為泰雅的賽德克亞族,松林以西親愛村的萬大部落為泰雅族的鄒利亞族。這三個古時競爭激烈的族群,如今安居於此河谷中,成為一特殊的人文景觀。在該河谷中發現到多處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遺留,因而知道此河谷亦是古代人活動生活的場所,具考古學調查與發掘的價值。
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