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Nov, 2017.
幾日前... 沒能拜訪,今天又回到古城,由專人帶路終於與這,極具中式本土化的教堂建築 見面。
#1 由大門、通道、二門和禮拜堂相連,面闊三間“三滴水”造型。
#2
#3
#4 大理天主堂,始建於1927年,坐東朝西。
#5 是一幢將大門、鐘樓和教堂連在一起的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
#6 教堂重簷歇山頂,縱向深7間,三體建築均為抬樑式的建築。
東為祭壇,供聖母像,四壁掛有聖畫 (聖堂內禁止攝影)
#7
#8
#9 建築物大量使用 喜洲的著名的木、石、磚三雕技藝。
#10 門枕石
#11 門枕石是抱鼓石的一種
#12 因早期常有乞丐坐在上面向人乞食,因此又稱作「乞丐石」、「乞食石」。
門枕石的功用是來穩固門面,早期的門枕石如古代的枕頭,後來漸漸有圖雕,造型豐富化了,才有今天的石獅與石鼓。
#14
#15
#16
#17
#18 同一排的瓦當紋樣 竟能如此多變
#19
#20
#21
#22
#23 堆疊精雕的斗拱
#24 極盡雕刻妝點之能事 看的貓 大呼過隱。
#25 旁邊的建築物 整個弱掉了...
#26
#27
#28
文中介紹 資料來源
http://www.chinacatholic.cn/html/report/14060625-1.htm
在大理古城的人民路東段,向洱海方向東行,折進新民路,沿著整齊光滑的青石路漫步30多米,便見青石壘砌的門墩及拱形門楣,門楣上留有長方形大理石邊框,中間楷書“天主堂”。
這就是大理天主堂,始建於1927年,坐東朝西,由大門、通道、二門和禮拜堂相連,面闊三間“三滴水”造型,是一幢將大門、鐘樓和教堂連在一起的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教堂重簷歇山頂,縱向深7間,三體建築均為抬樑式的建築,東為祭壇,供聖母像,四壁掛有聖畫。
1984年宗教部門對這座大理唯一的天主教堂進行全面維修,1985年大理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建成至今80多年來一直保持原有建築風格。
教堂大門採用白族一高兩矮的門樓形式,斗拱挑簷,正中及兩側開門,門窗雕花,描金繪彩,顯得富麗堂皇,紅色柱子與紅色大門相配, 與藍色為基調的雕簷畫壁相對, 和諧又有氣派,柱子有中式楹聯,內聯是張文昌神父的“兩性合一身,一身含兩性,此乃基督特徵理所當然;一體分三位,三位為一體
這是上主神秘深奧莫測”, 概括天主三位一體, 兩性合一身的神秘奧跡。外聯爲陳開華神父:“迎蒼臨洱,春夏秋冬四時維新,彰造物莊嚴;承蒙襲段,風花雪月歲月不居,揚福音精義。”
闡述了在大理悠久歷史文化中誕生的天主教堂具有傳福音的優勢,這是大理別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教堂門楹。
門兩邊都有精美的圖畫,屋簷下的雕刻繪畫,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大部份是十二生肖的圖像、《聖經》故事,中西文化有機融合。
門上建鐘樓,樓為單簷歇山頂,樓上懸掛大鐘,四面出檐,白色十字架高立屋頂,直插雲霄,金色的“天主堂”三字立在二層與三層屋簷之間,有畫龍點睛之功效。
教堂高 16米左右,底層至鐘樓共四層,東西約 34米,寬 15米,層層飛簷上裝飾著白族風格的雕刻和中國傳統的彩繪,飛簷超出地基達 4.5米。室內面積 600平方米,可容納 500多人,室內設座,供教徒禮拜。
教堂為白族廟宇式,堂內的祭台採用當地盛產的大理石製成,教堂里里外外雕樑畫棟,具有濃厚的白族建築風格,大理天主堂在外形上完全脫出了天主教傳統教堂範疇,具有濃郁的地域和民族色彩。
教堂的整體建築從側面看,似一艘航行中的大船,象徵教會如諾亞方舟,給人帶來希望、正義、和平與愛,大理天主堂是中西文化結合的象徵,是天主教適應本地化的歷史見證。
~ 延伸閱讀 ~
鹽水天主聖神堂 ( 這也是中式天主堂喔~ )
https://garfield-cat.tian.yam.com/posts/7643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