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單車輕旅:新屋‧范姜老屋群~~

hwsln

匆匆路過新屋,本想稍稍看個著名的范姜老屋群即閃人,卻竟是忘了時間流逝般的給它停留了好久;簡單樸素中帶著秀麗典雅,是那熟悉的客家建築風華,五間老屋不論格局、形式、雕塑藝術皆各有其獨到特色,好似來到建築大觀園,怎麼看都不會膩,新屋范姜一族的百年發展脈絡比起遺落下來的建築采風更加引人入勝,每次探訪客家建築文化,總能有許多不同的發現與感受 ^_^

旅行日期:2019.06.16拜youbike之賜,才能盡情暢遊富岡鄉間小路,遇見巨型白鷺鷥地景是最大的收穫,如果行程就這麼結束也太可惜,看了一下地圖,新屋市中心那裡設有youbike租借站,而且距離不遠,往北沿著桃100縣道可以通到新屋,還能順道逛逛范姜老屋群,最後再坐公車回家,為今次的桃園半日遊做一個完美的ending ^_^

前往新屋途中,看到老飯店的地名,因為經常往來中壢與楊梅之間,所以對於這個地名不會感到陌生,每次見到都覺得有趣,今次剛好是個機會,來了解一下它的背後故事吧~~老飯店的實際位置是在東南方的楊梅瑞原里,早年那裡有不少農民所搭建的簡陋屋舍,所以舊名"老厝",位處長岡嶺台地與社子溪的河岸平地之間,又是新屋與楊梅間的交通要道,之後就有出現販賣飲食的店家與旅舍提供往來旅人休憩用餐,隨著日子一久,老厝之名逐漸被老飯店取代,那裡是楊梅地區早期少見的熱鬧聚落,至今仍是前往楊梅市區的最佳捷徑,不過那裡現今已回歸成尋常鄉村,當地有座桃115縣道橫跨社子溪的橋,名字就叫做老飯店橋,即便它已退出歷史舞臺,路牌指標還有橋樑的這些設施,都還留有那個年代的餘韻~~~大坡與新屋這幾個地名由來也都大有來頭,有時研究一下這些故事,挺有意思的~~
亂繞路晃到社子國小,居然與社子溪同名,然後待會兒還經過一座社子橋,那麼下邊那條溪莫非就是社子溪 ?因為聽到社子溪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楊梅車站北邊的河濱櫻花步道,原來社子溪是條獨立的河流,從楊梅流經新屋再到台灣海峽,而且還是桃園境內四大河川之一,原來如此,真是不簡單,又學到了一件事~~
這麼快,原來中興北路的隔壁就是中正路110巷,傳說中的范姜巷,光是路面還特地鋪地磚就知道此地大有來頭,今天就是要從這裡,看能不能稍稍了解關於新屋范姜建築群的故事~~話說清朝初年廣州惠州人士范集景早逝,其妻雷氏與兩子(文周&文質)生活不易,便再嫁姜同英,其中范文周因感念繼父養育之恩,將所生五子在范姓後加上姜字,成為百家姓外自成一派的范姜複姓,乾隆年間五兄弟陸續來台,最終定居新屋開枝散葉,歷經時代變遷,傳承百年的古早民居陸續改建,目前僅剩包含范姜祖堂在內的六座傳統建築,讓遊客可以來此尋找范姜一族發展至今的歷史風華,事前沒做太多功課,有什麼就看什麼囉~~
因為是中間亂入,沒有按照傳統的參觀順序一一探訪,隨便看看,頓時被路旁這座古色古香的老房子給吸引住,一旁還有解說牌,真是貼心,從內容得才知,這間便是范姜老屋群3號屋~~據說其是光緒元年(1875年)由三房第十六世范姜開望所建,正堂為塌壽格局,兩側橫屋俱有廊下,白色牆身與其它部位的紅磚牆面相互輝映,外牆均使用尺磚砌成,色澤豔麗又帶著典雅,房子下方可以見到卵石牆基,禾埕青斗石板大小不一且因年代久遠而有些許高低落差,外邊大門入口與堂屋正門不成一直線,或許是風水考量,至於屋脊上還施作不少裝飾作品,獅象龜魚的形象都是鮮明易辨,就連各個柱珠都有精緻紋路雕刻,沒能進去細看真是太可惜,即便未見三爪窗,仍是古韻十足客風特色建築~~
走近一看(也沒多近,就在外牆門口而已 3_3),大門上方那塊"陶渭流芳"據說是使用剪粘作成,旁邊頂堵人物雕飾精緻如生,而兩側水車堵則有交趾陶雕飾,聽說作工精致,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大門旁與對看堵都有造詣甚高的書法對聯,裙堵有著萬字連綿不絕的吉祥圖案,在那年代就能使用這般建築裝飾,新屋范姜家族的財力雄厚不容小覷,當下看到並不以為意,直到逛完其它老屋,才發覺只有這裡才有這些藝術作品,所以才特地繞回來欣賞,縱然遠觀看不清細節,仍是3號老屋的一大特色~大門上方門額寫有陶渭流芳,"陶"是指早年協助越王勾踐滅吳、晚年經商致富,並以陶朱公為名的范蠡,"渭"則是來自輔佐周文王父子滅商取天下的姜太公,他出仕前在渭水之濱手持釣竿等待願者上鉤的軼事是四聘主題之一,這兩位大賢各是范姓與姜姓著名先祖,其姓氏合起來正好符合范姜二字,先人使用陶渭流芳做為勉勵後世子孫的訓示,殷殷期盼之情溢於言表~~
兩側橫屋棟頭下方的裝飾也是相當有看頭,左右兩側馬背的懸魚並非使用常見的傳統主題,而是分別使用花藍與鏡子(護心鏡?),特別是花籃刻畫得相當生動,讓人有眼睛一亮的fu~~眾多老屋放眼望去,都是使用火形馬背,也叫做八角棟,見過的客家建築,滿常使用這種形式的馬背~~
二號老屋隔著中華路277巷的對面即是范姜觀音寺,據傳是范姜老屋群中年代最久遠的,但因改建而成為年紀最輕的,光是遠遠望去就能感受到那青斗石製燕尾脊與規帶所給予的莊嚴肅穆,確實很有廟宇的fu~~
先來看看2號老屋,前方有塊很有意思的石碑,重點不在於說明內有供奉孔子神位這件事,而是落款處那落落長的人名,總得背景不太單純,因為有范姜開就的名字,即是說房子初建之時就已把孔老夫子的神位請進中堂供奉的意思 ?
2號老屋與范姜觀音寺僅一街之隔,約在光緒年間由三房十六世范姜開就所建,因為正堂沒有很寬兼且凹壽格局不明顯,加上兩側橫屋簷角都延伸至正身窗邊,三處門口彼此間距離甚近,有些小巧玲瓏的fu,但是卵石牆基與白色牆面卻是裡邊最能展現客家風情的地方~~橫屋上方瓦片黑紅交雜,挺有意思的畫面,而外圍的洗石子牆面用在這間老屋又是一處相當有趣的存在,讓它成為帶著點西洋風情,同一棟建築裡邊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走在裡邊,很有穿梭時代的迷離~~每間老屋正身大門上匾額內容皆略有不同,最重要的陶渭二字不變,其它就各自發揮,像這裡就使用陶渭傳芳~~
接著拜訪范姜觀音寺,寺前有塊石碑,記錄一號老屋改建成觀音寺後,保留多少建材,新寺廟又展現什麼特色,碑首上大大的范姜二字,很像清朝古碑常常出現的"聖旨"、"皇清"字樣,碑身還帶有龍紋,且以石龜為碑,外型與赤崁樓的那幾塊石碑幾近雷同,代表它被賦予的地位甚高,似乎在說明范姜觀音地在范姜一族的地位不是尋常廟宇所能相比擬的~~
說它外觀是仿照鹿港龍山寺而建成.......還挺有那個架勢,雖是拆舊屋建新廟,仍是盡量將原本由三房十三世范姜懷所建的老屋建材給用在上邊,卵石牆基與紅黑分明的顏只磚確實還有那個韻味,除了龍柱之外,沒有太多無謂的裝飾,連一般廟宇屋頂常見的雙龍搶珠雕飾也僅是藏在脊堵裡邊,依然是那個傳統民居的老屋派頭,縱觀而言,其是新穎中帶著古意,仍是很有客家建築的精神~~
八位姿態婀娜、手持樂器的翩翩仙女,座落在屋頂各個垂脊牌頭上,足踏蓮花、微步輕舞,因為是全台唯一使用青斗石做為屋脊規帶的廟宇,先在對岸大陸雕刻完工後,再運來台安裝,每項步道都是大工程,代表著不凡意義,所以被視為鎮寺之寶~~
仙女姐姐石像下方墀頭是憨番扛廟角,不僅是單純裝飾用,總覺得它與北港朝天宮三川門虎邊那位憨番超級像的啦~~
內部空間由於仍保守老屋先前一條龍格局,所以縱深不足,很有苗栗獅頭山中諸多廟宇的既視感~~大殿中央供奉觀音菩薩,除了取材自敦煌莫高窟第57窟、利用礦石繪製而成的觀音畫像,還有一座請中壢圓光寺請回來的白玉觀音,沒有神龕花罩,只有簡單的供桌與鮮花,好似平常就能見到公廳樣貌,更像是家裡會擺設的佛堂,靜謐又祥和~~
范姜祖堂在咸豐五年改築完工時,附近仍是空曠一片,當時在三房十四世范姜俊雲大力奔走下才讓分散各地的族人陸續來到祖堂週遭建屋居住,逐漸形成房舍櫛比鱗次的同姓聚落,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居住需求的變化,這些老建築陸續改建,本來還有九棟,現在只剩五棟,即是現在的中正路110巷1、2、3、6、9號,范姜觀音寺內有將各個建築的特色用手稿的方式書寫一份貼在寺內牆上,還很貼心地繪上各個老屋的外貌,對比現在還存在的房子,有種莫名的熟悉感,至於已消失的,就只能在此稍稍懷念它們~~總覺得在這些全部都是用筆慢慢勾勒繕寫的文字圖畫裡邊,充滿了范姜族人對這些老建築的愛..........
回到110巷往北走,不一會兒就會見到6號老屋,其是由三房十五世范姜金傳在同治年間所建,隱約可見其是七開間的大房子,禾埕寬廣、前庭清淨,外邊圍牆內篏綠釉花瓶欄竿,正堂與橫屋之間的建築組成是很典型的五虎下山格局,縱使因為年份稍久而略顯灰黃,但仍可看到屋脊、棟頭、規帶全以素色呈現,屋外沒有什麼額外裝飾,整體而言相當樸實~~其它地方格局與這類似的傳統合院建築,通常都要經過一番整修,才能將歷經風霜摧殘的歲月痕跡給抹去大半,6號老屋現在的外觀,很像台灣其它地方經過大修成略帶新意老建築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後的樣貌,再加上前埕草坪不但佔地不小而且修剪整齊,站在路旁往裡邊望去,很有大宅院的fu,相當適合當做戲劇電影的拍攝地點哩~~屋前有處名為"人和地靈"的大型裝置藝術地景,是藝術家范姜明道的作品,極為醒目,依照區公所的觀光旅遊資訊,說六號老屋以前是老灶下(老廚房),所以這個東東是要提醒族人莫忘那段添薪燒柴的日子.....奇怪的解釋,倒不如說它們更像是當初來台在新屋這塊地靈人傑之地開創新人生的范姜五子齊聚一堂的畫面 ^_^
雖然僅能遠觀,還是能看到它不同於其它老屋的地方,這裡的門額是用"陶渭高風",而且兩側上方還有書卷窗額,上邊寫著松茂、竹苞,雖是簡單施作,仍有濃厚的書香氣息,若是下邊窗戶也同時改成書卷竹節窗,將會使其更加與眾不同,縱然沒有過多裝飾,依然是間端莊秀麗的建築佳作~~
范姜一族早期在台灣的發展過程幾乎等同新屋地區的開拓史,數百年來都是新屋舉足輕足的地方望族,范姜祖堂每年春秋兩次祭祖大典將一族情感緊密連結在一起,做為范姜家族全世界唯一宗祠,光這一點就極具歷史意義,是參訪范姜老屋群絕不錯過的重要景點~~乾隆元年(1736年)范文質次子范姜殿高與宗族親戚一齊渡海來台,自新竹南寮登陸,北上後定居東勢(新屋東明里上庄子),之後回鄉邀請三弟殿發、四弟殿章前來齊力開墾當地,後因與當地平埔族霄裡社相處不睦,彼此因爭執而造成多人死傷,因而東遷至此,隨後申請姜勝本墾號,開發出以新屋為中心的大片農田耕地,乾隆23年再將居住原鄉的大哥殿榮與五弟殿爵並家眷接來定居,基於祭拜需求,乾隆27年四房殿章興建一座用茅草土牆搭建的簡易公廳,是祖堂最初面貌,咸豐四年(1854)由三房13世范姜懷寬將原本的草屋改建成擁有燕尾(翹額)屋頂的傳統磚造建築平房,大約是現在的前堂部份,由於外形秀美高雅,落後聲名傳遍鄉里,由於外型與格局在當時算少見,時人稱做起新屋,其聲名之響亮也讓新屋成為地名而沿用至今~~大正元年(1912年)在三房十六世范姜羅的提議下進行整修並增建後堂,使其成為二進格局,之後歷經多次整修,才成為今日所見樣貌,名列三級古蹟,兩側橫屋並非祖堂附屬建築,但因距離太近,使其外觀看起來就好似規模宏偉的三合院,使此地增添幾許莊嚴氣氛~~
縱使從剛才逛到現在,大部份老屋群都是使用紅磚建材,但在祖堂一隅尚可見到青磚牆面,而且是與紅磚並存,很有可能是以前整修時未處理到的,而且有些地方似乎還是使用斗砌磚牆,上次見到這樣的色澤樣式是在三坑老街的青錢第,中式傳統建築博大精深,每次見到都不同的體會與感受~~牆下擺放各處范姜老屋群特色景致.............所以說無論所麼逛,范姜祖堂務必要排在最後,即使今日只是初次來訪,看到這些圖案卻有股熟悉的親切感 ^_^
范姜一族所擁有的各個老屋幾乎都有凹壽格局大門,只有祖堂不受限,可以自由來回參觀,兩側各有彎光門,再來個頂心石就很有西洋風味了,沒有留下施作龍虎壁堵的空間,意外發現門旁一角有座香爐,符合偏離房屋中軸線,亦有見天,八九不離十,應該就是天公爐,尋覓難度僅次於土地龍神,至於能否見到五行石 or 化胎就要有點運氣...............這些都是典型客家建築才能見到的特色景點~~
走進前堂,即能看到後堂,窗櫺精致的六扇門充份展現其隆重氛圍,其是由三房十六世范姜羅在大正元年(1912年)所建,內裡供奉范姜家族祖先,兩側廊下則還有供奉觀音菩薩與張天師神位,利用圓柱及方柱將主從空間區隔開來,中央天井是祭祀空間,空間沒有很大,此地在春秋兩祭時應該是超級熱鬧的~~
回望前堂,那裡兩側牆上寫著大大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是范姜一族的家訓,至於兩側橫屋廊下另有供奉神位,所以在屋頂上有另建棟頭以示崇敬,這一點以前拜訪其它客家祠堂建築時未曾留意,今次才學到的新知識,挺特別的~~
上次看到類似東東是在彰化社頭斗山祠,不過這裡沒有排字輩,主要是敍述范姜姓氏的由來及范姓一族千年來的變遷,裡邊有項記載令人好奇,范文質的兄弟范文周,大部份資料提到他都只寫到他四個兒子承繼父姓氏改姓姜,之後就沒了,但在這裡卻又有這一脈子孫移居桃園觀音大潭的文字敍述,這一點倒是與眾不同~~這麼看來,當年范姜殿高渡海來台,應該不是孤身一人,很有可能是宗族多人一同前來,而且身為此複姓始祖,那個年代姓范姜的人應該寥寥可數,身旁親人應該都是以姜姓為主,畢竟其母雷氏嫁給繼父姜同英,還生了姜文能、姜文振二子,亦曾來台拓墾,後人就定居桃園觀音,或許他們那時也有一齊來台開墾,所以范姜五子與姜姓一族的關係應該是較為深厚,雖然現在都強調范姜一族與范姓先祖的關係,不過還是很好奇范姜一族與桃園地區姜姓一族之間早年是否有所牽連 ? 如今又是怎樣的關係 ?
祖堂內彩繪圖案豐富多姿,多是忠孝節義與吉祥喜氣的主題,剛好看到其中一幅內容是薛仁貴救駕,以前看"薛仁貴征東"時,最期待的章節就是唐太宗與這位應夢賢臣之間的互動,難得看到以他為主角的彩繪,所以心中就有些小激動,至於對面的彩繪主題,果然沒猜錯,主角是他的兒子薛丁山,對戰鐵板道人.............連"薛丁山征西"都出現了,是否也有取自"薛剛鬧花燈"的題材呢 ???
明治39年(1906年),十五世范姜春芳與十六世范姜福生返回故鄉廣東惠州迎請先人牌位來台奉祀,大正元年(1912年)後堂增建完成後將其做為祭拜祖先的公廳,樑下懸掛著三界公爐,神龕花罩是螭虎造型紋路,上排祭祀包含范仲淹在內的范氏先祖,所以堂號為高平,下排並祀奠定范姜一族在台發展的十一世范姜五子,因是複姓,所以還加上屬於姜姓的堂號---天水,由於范姜家族並無分香祭拜的傳統,若說祖堂是維繫家族感情之處,那麼其核心就是這座公廳,它的地位超然神聖非同一般~~上邊有一方"陶釣家聲"匾額,仍是喻意別名陶朱公的范蠡與在渭水釣魚的姜太公,相較"陶渭'"二字,更顯白話,據說此為三房十五世范姜騰在大正七年(1918年)所寫,落款處有他的字號春芳~~
兩側牆上的棟對亦是客家建築常出現的元素,因為落款處署名史臣,所以可以得知這是三房十六世范姜羅所題~~范姜家族在清朝時期即因累積眾多田產而致富,進入日治時期後,能夠迅速發展成為新屋地區首屈一指的望族,對於社會與政治都擁有深遠影響力,范姜騰與范姜羅父子的致力經營居功厥偉,祖堂興建亦是在他們手中完成,對地方建設亦多有貢獻,像是協助成立楊梅壢公學校新屋分校(新屋國小)、設立水利組合,開發陂塘,捐地興建新屋庄役場,對於輕便鐵道與礦業亦有所投資,其中范姜羅還曾擔任新屋庄第一位庄長,同時也是戰後新屋鄉首任官派鄉長,他們父子在日治時期的活躍表現,正好展現范姜第三房後來的發展一支獨秀,特別是范姜俊雲這一脈,至少從其它老屋逛到這兒,聽到的人物故事,幾乎都與三房有關~~
不時會在尺磚拼貼的牆面看到這些奇特的磚雕動物圖案,蝙蝠 ? 那個塗上黑色的磚塊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倒還頗有3D圖畫的fu呀~~~
相傳明治39年(1906年)那次從廣東原鄉請回祖先牌位時,為祈求一路平安,也同時迎請張天師神位,回台後便請至側邊廊下供奉~~這個就厲害了,看了老半天都沒發現,原來這是張天師的神位,若沒有相關解說,根本就不會知道這裡是在拜什麼 ???
相傳家中有人在朝中做官或中過科舉才能用燕尾脊,一直以為古時候在台灣的傳統建築在興建燕尾屋脊也沒在管這種不成文規定的禮制,不過這裡搬出了范氏第五十四代,曾在宋朝擔任宰相的范仲淹,他的功績聲名傳頌千年,所以祖堂用燕尾脊是非常OK的 ^_^不同老屋群間的屋脊都各有特色,可惜只有在祖堂這裡才有機會近距離觀看,脊堵的花鳥剪粘十分傳神,上下馬路的泥塑螭虎紋飾也是難得的藝術傑作,在這麼小的空間要塞進這麼東雕飾還要能清晰可辨,是相當不簡單的工藝~~
逛了老半天的范姜老屋群,來去新屋市區晃晃,打算找個地方來用餐,一路上有不少賣鴨肉的餐廳,莫非鴨肉是當地名產 ?路過這間真多福客家美食,會來這間是被招牌吸引,想買個鴨肉當伴手禮,後來發現價格不便宜,就算了,單純吃中餐就好~~
本來想說點個小碗鴨肉麵,份量居然這麼大,內容一點也不含糊,料多味美又實在,那個肉質甚為鮮嫩,湯頭不膩卻有漫著油香,相當不錯的豐盛午餐,還叫湯幹嘛 ? 光吃麵就飽了呀 ∩_∩
早就想試試在桃園客運新屋站搭車是怎樣的感覺,獨棟客運大樓搭配便利商店與候車室,是早期常見的公車總站型式,若是到附近的公車站牌,就真的只能站在牌下等,還要忍受豔陽襲來,感覺會稍差,果然還是這種地方等車更舒適~~桃園境內同樣以房子做為鄉鎮名稱的還有八德,它是從八塊厝轉變而來,新屋若是先由閩籍人士開墾定居,那麼名稱可能就會變成新厝,新屋這個名字正是此地是客家聚落的重要展現,所以范姜老屋不以古厝命名,確是名副其實,不過那個在屏東佳冬的五落大院,不僅是六堆第一,也是全台僅見的客家大宅,卻是叫做蕭家古厝......嗯~~南北客家之間文化本就有些差異,不曉得這是否也是其中之一 ?新屋市區走馬看花,來去范姜老屋群逛逛,再次見識到客家建築的特色風采,還有范姜家族源遠流長的傳說故事,騎著腳踏車縱橫桃園各鄉鎮還真是相當不錯玩,以後有時間就來這樣亂玩趴趴走吧 ^_^

原文連結:https://hwsln.pixnet.net/blog/post/68103882

覺得這篇文章讚:

分享這篇文章

facebook
twitter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