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16-19香港行-澳門快閃一日遊
當看這座"友誼大橋"時,各位人客,澳門到了!!!
關於澳門,我真的不熟,香港我反而比較熟;澳門不大,從google map上看澳門真的不是很大,感覺好像一天就可以玩透透了。如果有人客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09年第一次來澳門,也是從早趕到晚,老實說,我連東西南北都搞不清楚,反正跟著走就好了。
今年的香港行加入了澳門快閃一日遊,真的是差點考倒我了!如果想聽我的建議,除非是已經來過澳門了,不然真的不建議一日遊。最好能夠安排三天二夜的行程,才能認真且初略的走完澳門唷。
在此也要感謝旅居澳門的Taneen Que,原本是請他指點一些路線的走法,最後卻熱情的當了一日的澳門導遊。計劃中的景點大致上都有走到,也多了一些不一樣的地方;當噴射飛航慢慢駛入澳門外港碼頭時,除了友誼大橋之外,就是這個醒目的漁人碼頭。
如果各位人客的口袋夠深,直升機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從上環起飛後到澳門,可以從空中鳥瞰香港和澳門,會是一個不錯的體驗。可惜我沒有錢...
辦好入境手續,在大廳和Taneen Que會合後,展開今天的澳門快閃一日行。
這次澳門行的交通工具是以公車為主,所以就必須準備一張"澳門卡"。"澳門卡"簡單來說就類似台灣的悠遊卡,或是香港的八達通卡,這樣各位人客應該都明白了?這一上車,我東南西北完全亂了,心想:Taneen Que,今天就交給你了!我要當個完全的路痴了!
相機握在手上,開始很隨興的拍照。
老實說,我當天真的都交給Taneen Que,但是當我整理完照片,準備開始寫這一篇文章時,天啊!這張是在哪裡拍的?這一張又是在哪拍的???最後,我必須一邊寫文,一邊還要用google map去查澳門地圖,瞭解每一張照片的位置。不過Taneen Que的走法有別於一般觀光客的走法,整個研究下來,其實算是有一點深度的澳門行。
國華戲院商場
國華戲院(葡萄牙語:Teatro Capitol)是澳門一家已結業電影院,位於白馬行2號。由富商黃豫樵創辦,樓高五層,早年分堂座及樓座兩層,共有937個座位,改建後縮減至380個座位。此地前身是陳子韶創立的子韶學塾,即沃華學校原址。1931年4月13日開業,首映德國導演劉別謙執導的《璇宮艷史》,亦搬演粵劇。
二次大戰後,一度交由邵氏經營,後黃氏收回自營;1960年代由首輪西片改為放映國語片,至1970年代以後以放映風月片為主;1987年7月31日停業後被新業主收購,並獲投資三千萬澳門元,重建成電影院以及商店的綜合體,於1991年2月開業。
1997年8月31日戲院再次結業,其餘102家商鋪繼續營業,但由於管理不善,上層商店逐漸撤走;2012年地產商關偉霖陸續收購建築業權,但由於與地下四家攤販出現法律訴訟,原來計劃以2,500萬澳門元把建築改造為「文化創意產業和年輕企業家的主要活動場所」的規劃擱置,改為以300萬澳門元先翻新戲院。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板樟堂街
我還蠻喜歡澳門的街道和建築,真的是蠻特別的。像下面照片中的建築,算是在葡萄牙管理時期就有了,還是後來為了觀光而興建的???
澳門主教座堂
聖母誕辰主教座堂,或稱澳門主教座堂(葡萄牙語:Sé Catedral、Igreja da Sé),坊間俗稱大堂,是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澳門大堂前地,建築於1576年以前,其建築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由於昔日華人稱教堂為廟,故曾名大廟,其前地亦即「大廟頂」。由於其位於一小斜坡上並面對南灣,故舊時婦女常眺望盼出海的夫君歸來,又名望人寺。但現在南灣因填海造地的關係,在大堂已看不到海岸了,「望人寺」的名稱已不為人所熟悉了。現在大門朝北,但最早的大門朝西南,剛好面對龍嵩街北面的盡頭。
主教座堂服務的範圍是澳門半島面積第二大的堂區,包括大堂區的新馬路、南灣和外港碼頭。主教座堂歷史悠久,始建於1576年以前,本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築,經過多年的風雨剝蝕,殘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眾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規模,乃奠於此。1850年2月14日,由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馬達主持初祀典禮。1874年的甲戌風災,大堂頂部的原有的兩個拱頂被颱風所毀,一直沒有修復而形成今天的平頂設計。1937年,主教座堂再次改建為三合土建築,耗資十萬零九千元,成為今日壯麗堂皇的外觀。
主教座堂主體為一層,坡屋頂,木屋架;鐘樓部分為三層,平屋頂;教堂立面對稱,為典型的古典式構圖,牆面用壁柱劃分,是經過簡化處理後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外牆正面用石材,兩側用水刷石粉面,立面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立面頂高約12米,兩旁鐘樓為三層,高約13米,中間依然是三段式的構圖模式,三扇門、三扇窗和三角形山花,以橫線條為主。
教堂的大鐘是英國製造的,為紀念葡王伯多祿五世榮登王位。教堂主殿為矩形平面,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耳堂和一個祈禱室,其中最古老的耳堂採用木拱頂,供奉貞節聖母。主祭壇空間深遠,設計簡單,僅僅以彩色玻璃窗為背景,因為祭壇下面掩埋著16和17世紀的主教和聖徒遺骨,為教堂帶來無限的榮光。室內裝飾基本上都是1937年重建時的古典建築細部與線腳,天花為平頂,兩側牆上有高窗,室內裝飾簡潔,表現了新古典手法。
教堂入口處的木製葡國屏風、教堂內部的聖像以及彩色玻璃窗都是有價值的歷史文物,教堂內部色彩以淡綠色為主,從寬敞的中廳、祈禱室、主祭壇可以領略到主教座堂的氣派。主教座堂後期是指主體側邊的鐘樓(鐘樓是用作提示之用的。例如將有重要彌撒、大禮、瞻禮、婚禮就會響起鐘樓的鐘;最近的一次所響起的特別鐘聲是追悼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逝世,分別在2005年4月6日的教區追悼日早上9時、下午1時及傍晚6時,響起的「哀鐘」約有一分鐘。)
主教座堂每年四旬期第一個周末供奉在聖奧斯定教堂的耶穌受難像會遊行到大堂,第二日搬回(俗稱「出大耶穌」),是澳門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另外耶穌受難日有耶穌苦難像遊行(又稱拜苦路)。另外,天主教澳門教區為了提升其主教座堂的「威嚴」,因此大部分的重要慶典均在這裡舉行,例如追悼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彌撒、教宗本篤十六世就職感恩彌撒、陳日君樞機就職祝福感恩彌撒。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第一次走到這裡來,很喜歡這裡的氛圍,只可惜遊客太多,破懷了一點點情調。對於澳門的認識,我最有印象的就是"游龍戲鳳"這部電影,當然還有其它幾部在澳門拍攝的電影也不錯,只是比較沒有"游龍戲鳳"那麼深刻。
議事亭前地
議事亭前地(葡萄牙語:Largo do Senado),俗稱「噴水池」,是澳門的一個廣場,位居澳門半島中區,面積3,700平方米,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
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議事亭前地北連版樟堂前地,南臨新馬路,南闊北窄,呈狹長的三角形,為熱鬧的商業及文化活動區。因位處明朝起中國官員以至葡萄牙人議事機構──澳門議事會(即今民政總署大樓)前,故而得名。議事亭前地為處澳門中心區域,歷來上任的澳門總督,必在此舉行儀式,檢閱駐澳門的海陸軍隊。
1940年,曾豎立一個攻打前山炮台和殺害清朝將士之葡萄牙軍官美士基打銅像,文革期間被華人群眾拉倒,原地則被改建一噴水池至今,俗稱因此而成。議事亭前地周圍一帶的建築物極富有歐洲特色,不少已被評為紀念物及具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列入受文物保護之建築物,其門面都不許改動,只可以改動室內架構。
九十年代初,澳葡政府更重金聘請葡萄牙的技師以黑白相間之葡國石舖砌前地及相連街道地面,使之成為帶葡萄牙城市風格的行人專用區,現除了遊客必到之處外,議事亭前地仍是澳門社區活動的熱門地點,50、60年代也有香港粵語電影以此地取景。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這裡依舊是人山人海,人潮多到我都有點害怕。
聖母玫瑰堂
玫瑰堂(葡萄牙語:Igreja de São Domingos),正名為玫瑰聖母堂及聖多明我教堂,由天主教澳門教區管理,位於澳門的市中心,建立於1587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奉玫瑰聖母(Our Lady of the Rosary)為主保,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當年重建後則成現在的規模。
1929年,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敎批准把花地瑪聖母像供奉在玫瑰堂中,讓信徒敬奉。每年的5月13日前,玫瑰堂會舉行九日敬禮;13日當天下午,更會舉行盛大的聖像巡遊,是本澳所餘不多的天主敎節日活動,極具特色。
巡遊於下午六時開始,先在玫瑰堂內舉行奉獻典禮、聖體降福及葡語彌撒,隨後將花地瑪聖母聖像移入一座轎內,由身穿白衣、頭戴白紗的聖母元後團女團員抬著,以玫瑰聖母堂為起點,抬聖母像遊行,沿途誦念玫瑰經,歌唱聖詩,經南灣及西灣往西望洋山海涯聖母小堂前地。
値得留意的是,遊行隊伍的尾端會跟著三個牧童打扮的小孩,以紀念當年花地瑪聖母向三牧童顯靈的奇蹟。這條路線是現存聖像出巡活動中最長的,因此當到達主敎山時,已是黃昏日落時份,巡遊隊伍手持蠟燭遊行於山上,宛似一條火龍,場面旣壯觀,又肅穆,充滿了宗敎氣氛。
1990年代及在2006年進行大規模的重修,聖堂旁的鐘樓改建為聖物寶庫,展出澳門教區的文物,而現在此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不少在澳畫家曾經對其進行描繪;教堂的正面上方刻有多明我會的徽號,正面上下共分三層,每層都被不同款式的圓柱分隔出門窗位置,頂部則為三角楣,是十七世紀教堂的豪華風格;內部則由一高高闊的主殿及兩個側堂所組成,主殿和側堂由幾個圓拱門隔開,而主祭台和主殿之間也有一圓拱分隔,小祭壇則設於側殿。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上次來沒有進去看,這次就不能再錯過了。相較於外面的人潮,裡面相對的就安靜了許多,一來是教堂聖地,當然要保持肅靜;再來是很多觀光客只是路過,並不會去注意到這些教堂。
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了...這就是我想看到的畫面,如果有機會可以參加彌撒就更好了。
女媧廟
位於澳門名勝景點大三巴附近,就有一間香港人常常經過,但卻絕少會入內參拜的女媧廟。女媧廟就位於繁華鬧市遊客區之中,但外貌略顯殘舊,原是澳門最具歷史的廟宇之一,文獻記載至少有過百年歷史。
澳門女媧廟位於大三巴牌坊對落,大三巴街和草堆街交界,香港人到澳門旅遊玩樂,途經大三巴的話,其實一定會路經此廟。廟宇外形就似是一間普通兩層高洋房,但其歷史卻是極為悠久。據說這間女媧廟,最初是由青樓女子集資興建的,皆因傳說中的女媧用泥土做人分為男女,所以便有男女結合的婚姻,是故亦是掌管姻緣的「媒緣之神」;青樓女子希望總有一日可以從良,是故供奉女媧以求得到庇佑。
據史料記載,在清朝道光二十九年,澳葡總督亞馬留取消之前清政府實行的禁娼令,容許開設娼館妓寨和花艇花舫,只要按規定向澳葡繳交花捐花稅即可。由於青樓女子人數多,當時法律更規定她們可以免費入醫院治病和置業、建廟的權利,女媧廟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建成的。
現在的女媧廟只是一幢不起眼的黃色建築物,外形亦和廟宇不甚相似,其實現在的建築是在1914年大火後改建而成的。據說女媧廟以前的正殿其實就是現在廟前的空地,但在1914年冬天,前面的布匹店失火繼而焚毀正殿,當時的澳門政府正想擴闊路面,所以女媧廟的正殿並無重建,現在能進入其實只是當年的一個偏殿。後來更在樓上開建一間新殿供奉呂祖,所以女媧廟內又有一道門,是為靈岩觀以供奉呂祖。
現在女媧廟雖然位處鬧市中心,但香火似乎不算鼎盛,每天開放的時間亦短短,但卻有一段和澳門歷史發展密不可分的關係。
以上資料摘錄自東周網。
我相信大部份的人客應該比較在意廟前生滾粥。
由於前往大三巴的路上實在太多人,就從女媧廟旁的小巷走到關前後街,這又是一個全新的體驗,走進比較真實的澳門巷弄,雖然會繞一大圈,但是我的視野又更為不同了。
天鴿颱風
中度颱風天鴿(英文:Typhoon Hato,國際編號:17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52017,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Isang)是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3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
「天鴿」(日語:ハト,國際音標:[ha̠to̞])一名由日本提供,意為南天星座的天鴿座。此名稱乃首次使用,取代2011年重創菲律賓後遭除名的「瓦西」,然而「天鴿」此名僅使用一次,即因在2017年珠江三角洲一帶造成災難性破壞,被中國大陸在隔年第50屆颱風委員會年會申請除名,新名稱待定。
天鴿在2017年8月中下旬形成,結束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的短暫寂靜,且由於數值預報模式連續多報預測會對華南沿岸構成較大影響,因此風暴未形成便引起香港氣象愛好者的熱烈討論以至傳媒炒作。天鴿其後在南海東北部爆發增強為一股成熟的颱風,並以巔峰強度在珠江三角洲大肆破壞,導致香港天文臺和澳門氣象局分別需要發出5年來及懸掛18年來首次十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並成為自1999年輕度颱風約克以來,首次港澳兩地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同時生效的案例。
天鴿不但帶來極具破壞性的風力,導致澳門境內測得破紀錄的持續風速,而且其風暴潮疊加天文大潮更引致珠江口地區多處嚴重淹水,珠海和澳門的災情尤其嚴峻,成為該兩地超過半個世紀最慘重的風災,澳門氣象局局長馮瑞權更因預報嚴重失誤,需要引咎辭職。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很難得可以拍到這張照片,見證了去年天鴿的威力,我自己也曾是淹水受災戶,更能深刻體會那種痛苦。
沿著關前正街走,因為關前後街車子比較多,這裡有像台灣老街的味道,只可惜過年期間很多店家都是休息。
很特別的鐵門,上面還有會打上店名,這裡的舊式鐵門都是左右拉門,台灣就真的很少見了。
洪馨椰子梹蒟發客
起家已逾一世紀的洪馨椰子是每位前往澳門旅遊的遊客不容錯過的在地美味,座落於古早風味濃厚的果欄街上,遠遠即可看見古銅色的碩大椰子殼懸掛成串,上頭以紅漆書寫著顯眼的「囍」字,原來這類寫上囍字的椰子是昔日嫁娶時男方送給女方的贈禮。其實澳門並不出產椰子,從同治年間開業至今的洪馨椰子皆是由海外進口原料,再利用傳承百年的製冰秘訣,使洪馨椰子成為澳門在地有口皆碑的椰子冰達人。
洪馨椰子最有名的椰子冰淇淋特選來自馬來西亞的椰子,混和魚膠粉、煉奶以及椰汁製成,濃厚香醇的椰油味還帶著些許天然椰肉的絲狀口感,保留最原始的椰子味,和市面上為了增添風味而加入大量奶油與人工甘味的冰品截然不同。依循古法製作的洪馨椰子冰品,十顆椰子可以做出六十杯椰子冰,一天僅能做兩回,口味包含椰子、芒果、芋頭、巧克力,而熱銷的椰子冰常常下午五點前便會賣光了。除了冰品,沁人心脾的椰子水滋味清甜,也是許多旅客喜愛的熱門飲品,而這份古樸的天然好味道也使得海外各地的遊人甘心一再回訪。
果欄街位於著名景點大三巴牌坊附近,榮記豆腐麵食也是果欄街上很值得一試的風味小吃。十九世紀初果欄街曾為澳門重要的商業區,位處果欄街東頭的洪馨椰子,鼎盛時期店內單日曾出售高達百餘顆椰子。但誠如每個故事都有落幕那一刻,隨著時代變遷,果欄街風光不再,洪馨椰子成為碩果僅存、屹立不搖的老店之一,從同治年代經營至今已經是第四代傳人,如今的洪馨椰子除了是名列經典的甜品之外,還是澳門黃金時代最佳見證人。
老闆李興強坦言,在他夫婦倆卸任後,這種口味清甜不膩的澳門甜品或許會成為絕響,而將這份美味深鎖在每個遊客的記憶中,或許會是對這種經典澳門美食最好的緬懷方式。
以上資料摘錄自澳門旅遊網。
嗯,休息中......有幾位專程前來的人客只好又調頭離開了。可能各位來過的人客都知道洪馨椰子,但是都不知道後面幾個字的意思,說真的,我連這幾個幾都看不太懂,花了點時間,終於讓我找到了資料。
逛過大三巴,不往議事亭的方向而往海邊走,會來到很多老店的果欄街,雖然這裡食店不多,但識途老馬都會識得找「洪馨椰子梹蒟發客」這個招牌,大家通常簡稱「洪馨椰子」,因為不知道何謂「梹蒟發客」,其實是檳榔青蒟零售的意思。
以上資料摘錄自Open Rice開飯喇。
現在各位人客應該都清楚了吧?!
Taneen Que突然走進一棟大樓通道,穿過通道之後,哇哇哇........原來這裡面真的是別有洞天,讓我大吃一驚!(後來我發現原來有路標......)這兩棵樹更是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讓"快艇頭里"有了更不一樣的感覺。
雖然我沒有走進這裡,但是我知道這是很有歷史的古屋,不是什麼有名的古蹟,只是這樣的老建築總是能吸引我的目光。
接上花王堂街,然後再往大三巴街走,就如同我前面提到,雖然繞了一大圈,但是讓我看了更多不一樣的澳門。將路面遮起來,光看兩旁的建築,有點回到台灣的感覺。
戀愛巷
戀愛巷 (Travessa da Paixão),位於澳門半島中心地帶,大三巴街和大三巴右街之間,全長約50米,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
「戀愛巷」這名字是來源於其葡文名稱「Travessa da Paixão」,「Paixão」可解釋為迷戀和激情,但根據附近街道例如大三巴右街的葡文名稱(Rua da Ressurreição,Ressurreição 是復活,相當於英文 Resurrection),「戀愛」的本義是耶穌受難(相當於英文 Passion)。
戀愛巷第5至11號樓房具有完整和相同的裝飾,以紅色和淺黃色為主,而第13號房屋則混合了新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的不同建築風格。縱使戀愛巷為旅遊景點之一,這裡已劃成行人專用區,並已有美化工程,令戀愛巷更有特色。曾有電影以及電視劇在戀愛巷取景,此處亦是拍婚紗照的好地點。
2017年3月31日,澳門首家專門播放藝術電影的場地戀愛・電影館正式開幕。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我好喜歡這條戀愛巷,真的會讓人戀愛了.......
我很想進去看看,但是........人潮多到讓我怯步,還是算了!!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葡萄牙語: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一般稱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同時也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大三巴牌坊是位於聖保祿山的天主之母教堂(A lgreja da Madre de Deus)前壁,與大砲台及兩者之間的前聖保祿學院為一整體,而「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真的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好可怕!
大炮台
澳門的大炮台(葡萄牙語:Fortaleza do Monte)(又名聖保祿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是位於澳門的古老炮台,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群之一部分。昔日曾是軍事防禦設施的重心,現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為澳門之旅遊景點。
大炮台位居澳門半島中央柿山之上,原為軍事用途。現大炮台的中央為1998年建成的澳門博物館,而大炮台城堡的頂層則為大炮台花園;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兩個景區兼具中葡文化特色,故成為澳門獨特的澳門八景之一部分。
澳門大炮台建於明神宗年間(公元1617年),原為耶穌會大三巴教堂(即大三巴牌坊的前身)的祭天台,保護耶穌會在澳門的產業,後被澳葡政府轉為軍事防禦設施的大炮台城堡。大炮台的建築歷時10年,1626年才完成。大炮台與媽閣炮台和東望洋炮台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以防範海盜之用。從1623年至1740年間,曾為城防司令和澳門總督官邸。此軍事禁區在1966年解禁,向公眾開放為旅遊景區;大炮台曾改建為澳門氣象局,後澳門氣象局於1996年遷至氹仔。
大炮台曾分別於1992年、1993年及1996年進行修葺工程,1998年,大炮台的中央建成澳門博物館。大炮台為昔日軍事防線之核心,建基石為3.7米厚的花崗石,大炮台城牆由石摻雜貝殼粉而成,闊90米、高9.15米,向上修窄至2.7米厚。大炮台佔地約1萬平方公尺,形狀呈不規則四邊,邊長約為100米。大炮台城堡位於澳門半島最高的山上,頂層的中央曾有一座三層高的塔樓,現已不存在。現頂層為花園,可俯瞰澳門360度的景致。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我上次來沒有電扶梯,走到腳都快掛了,要不是這次有電扶梯了,不然我還真的不想走上來...
我蠻喜歡上面的景,整個澳門半島雖不能完全盡收眼底,但是也有五成以上了;從制高點看過去,也能看到澳門的新與舊。
澳門仁慈堂老人院:http://www.scmm.mo/frontend/content/index.php?id=7
沒有太去注意是老人院,只是黃色的外觀引起我的注意。
穿過秘密通道,看到琳瑯滿目的鐵窗,好像大家都很愛裝鐵窗....不分國籍。
聖安多尼教堂
聖安多尼堂(葡萄牙語:Igreja de Santo António)位於白鴿前地南面,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亦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聖安多尼成為了「婚姻主保」,很多澳門人及葡國人也因而選擇在聖安多尼堂舉行婚禮。由於外國婚禮多數以鮮花裝飾,故聖堂時常出現一片花海,因此華人亦稱之為「花王堂」。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可惜並沒有開放,有機會的話,再去看看其它兩間古教堂。
發嫂養生磨房最出名的芝麻糊,休息中.................
哇....搬家了!!!我記得之前不是在這裡,但有找到就好了。
千萬別被我的照片給騙了,我只是抓到一個空檔拍照,不然真的是人山人海!室內座位全滿,想吃就只好外帶,不然就只好等等等了。
一個轉角,一棟讓我拿起相機拍照的建築,這樣的建築在澳門司空見慣,但對我來說都是很不錯的題材,雖然都只是隨便亂拍。
福隆新街
福隆新街,(Rua da Felicidade),是澳門半島中區的一條古老的街道,歷史約有幾百年。福隆新街曾經是商業繁盛的地區,包括鄰近的福榮里、福寧里、蓬萊新巷、清和里、白眼塘等。在1932年,香港禁娼之後,澳門娼妓蓬勃,直至1940年代,澳門才先後禁娼及毒。當年,以上商業活動在福隆新街也很著名。
福隆新街現時已經轉營為中西文化村老店街,也稱手信街, 名店有冠環球、鉅記餅家、佛笑樓等。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我很喜歡這條街,讓我有多拍照的想法。除了拍照之外,這裡也有不錯的美食,只可惜都在休息中,我都無緣品嚐。
各位人客知道"士多"是什麼意思嗎?
士多
士多(英語:Tuck shop or provision store)通常都已歷史悠久或開業很多年。通行於粵語地區的用詞,是一種遍布於廣東、港澳等粵語地方。又稱辦館,是一種遍布於廣東、港澳等粵語地方的小型商店,主要售賣零食、飲料、雪糕等食品,在大城市十分常見。
士多一般以零售為主,多依附在醫院、住宅、學校等人口密集地方,但在同一地區一般不會開設很多,視乎環境而兼售其他商品,如玩具、水果、鮮花、早餐、菸酒、電話卡、文具或報紙等雜項小商品,但不會賣大型日用品、糧油等雜貨。有些店也會提供其他服務,如影印、電話;充值等,中國大陸的非法六合彩也多經士多出售。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更簡單的說法,士多就是英文的STORE,這樣明白了嗎?
夜呣街
整條街不長也不寬,但是中間的建築很吸睛!我查了一下資料才發現原來還真的不簡單,在夜呣街口設有的青磚建築門樓,是同善堂於一九八四年重建,此處的前身為亞洲酒店。
以上資料摘錄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最香餅家
杏仁餅是我來澳門必買的伴手禮,我自己也很愛吃杏仁餅,今天這家最香餅家不單是電影"撲克王"的場景之一,也是澳門當地非常推薦的餅家。如果各位人客吃膩了其它家的杏仁餅,我個人蠻推薦這間餅家。本來也想排隊,但是這一排可能會擔誤到後面的行程,只好忍痛放棄!(真的是萬般不捨啊......)
我找到了一篇文章:
梁家權《但願最香不思進取》: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52371
經典始終是經典,「最香」的蛋黃肉心杏仁餅始終是難以替代的,單吃蛋黃杏仁餅不及肉心杏仁餅的滋味。我為人比較自私,寧願「最香」故步自封不思進取,只守住這家老店,我也願意大清早來排隊,只願她的杏仁餅味道不變。
我本來以為是在批評最香,仔細研讀完後,原來最香才是最值得花時間來排隊的。
英京酒店,這個名字很有意思,我就不多作解釋。
這個點不在行程內,不過也蠻特別的。我之前來澳門好像都沒有注意到這類的住宅,多半都是在香港才會看到,這是我第一次在澳門看到;在澳門半島好像不多見,但是在氹仔好像越來越多了。
今天的最終站....巴黎人和威尼斯人,我並不是很愛逛商場,但是這座巴黎鐵塔說什麼都一定要來!(我連澳門旅遊塔都放棄沒去.....)
雖然我可能這生都沒有機會去巴黎,但是能在澳門看到小一號的巴黎鐵塔也算是填補一下內心的遺憾,但是,如果有機會再來時,我一定要帶一台全片幅機身,這樣才能拍得完整。
別裝了,我早已經看穿你是假的了....
在巴黎人沒有待很久,馬上就趕往威尼斯人,因為我真的不是很愛逛商場。
來威尼斯人,當然也不是為了商場,而是為了著名的運河及貢多拉船,因為.....這是被指定必逛景點!(其它都不重要了....)
天啊!!!我來了兩次威尼斯人,竟然不知道有三條運河?!
威尼斯人購物中心內有3條室內運河,這分別是大運河、聖路卡運河及馬可孛羅運河,這3條運河互不相通,各運河中有多條貢多拉船往來穿梭,顧客可付費乘船遊覽各運河。這3條運河的設計意念源於威尼斯水鄉的迷人景色為主題,運河周圍充滿威尼斯特色建築群及拱橋,讓人猶如置身於浪漫的威尼斯,享受異國風情。不過自2011年開始,部份貢多拉船已停止運作。
貢多拉源於義大利威尼斯,是當地特有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劃船,船身全漆黑色,由一船夫站在船尾划動。位於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的威尼斯人購物中心亦提供貢多拉遊船服務,中心內的貢多拉意念也源於義大利威尼斯內穿梭不斷的貢多拉。
大運河購物中心內設有三條以威尼斯有名的運河命名的水道,包括「大運河」、「聖路卡運河」及「馬可孛羅運河」,三條運河互不相通,各有約10條的貢多拉船提供遊船服務,輪流在各自的航道穿梭,來回航程約15分鐘。船夫多是外籍人士,依顧客的喜好,一邊掌船一邊唱歌。而酒店外圍的仿聖馬可廣場上的人工湖,同時也提供戶外貢多拉遊船服務。
近年數條貢多拉船被改裝成龍頭船,大概是為了迎合亞洲人的需要。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澳門的人潮真的比香港還恐怖。
最後,因為接近搭船的時間,所以就只能前往氹仔碼頭搭船。從威尼斯人前往氹仔的人客不多,所以很快就搭上酒店安排的接駁車。今天的澳門快閃一日遊,我覺得我看到滿多上次沒看到的澳門,只是覺得澳門的遊客真的太多了,不太適合一日遊,這樣會玩得不夠盡興。最後,再次謝謝今日陪同走了一天的Taneen Que。
原文連結:https://jacklsy.tian.yam.com/posts/219929100
覺得這篇文章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