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16-19香港行-赤柱
記得第一次來香港應該是在2003年吧,赤柱是當年眾多行程之一,初訪香港的我,怎麼會去挑到赤柱這個地方呢?
說真的,我也已經都忘了!也許是當年都某部港劇,或是某部香港電影,或是某本香港旅遊書...已經不可考了。時隔十五年後,再次造訪赤柱,這裡硬體建設變化不算太多,唯一變化很多的,就是爆滿的.........遊客!!!
各位人客如果想到赤柱,可以到中環(交易廣場)巴士總站搭車,分別可以搭乘城巴6線、城巴6A線、城巴6X線、城巴260線,這麼多條線可搭,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6A線是只有在繁忙時間提供服務,所以6A線有看到再搭。在此建議各位人客,可以搭乘城巴260線,因為停靠站比較少。
城巴260線是一條港島特快旅遊路線,由城巴營辦,來往中環(交易廣場)及赤柱監獄之間,途經金鐘、告士打道、香港仔隧道及淺水灣,是港島區目前唯一編號為2字起首百位數的巴士路線。
本線途經香港仔隧道及告士打道,被標榜為「香港仔隧道特快」路線。然而,根據城巴網站的資料,本線的全程行車時間為60分鐘,比與本線起訖點完全相同的城巴6號線及城巴6X線的全程行車時間還要長5分鐘,本線是否特快見仁見智。(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我搭的是城巴260線,覺得蠻快就到赤柱了。
從香港仔隧道出來之後,左轉經過黃竹坑、深水灣、淺水灣,接著就來到了赤柱,這一路的風景非常漂亮,偶爾也可以看到不少超跑或是高級私家車在這條路上奔馳;我個人覺得,搭乘香港的雙層巴士奔馳在港島南區山路上,是一件很興奮的行程,整條公路的路面不算太寬,全線雙向通行。
如果路旁的樹木沒有經常修剪,巴士的上層就會常常發生撞到樹枝的情況,每一位司機很熟練的駕駛巴士,有點像在飆山道一樣,技術非常的好。
赤柱(英語:Stanley)位於香港島南區赤柱半島,淺水灣以東、石澳以西,是著名旅遊景點。
赤柱以前有很多木棉樹,樹上有鮮紅色的花朵,在日出的陽光照耀下,樹木看起來像赤紅色的柱,因而稱為「赤柱」。
赤柱自古便是香港島主要聚居地之一。明代重要地方志《粵大記》已標有赤柱地名。
水上人漁民,源自遠古百越族,自遠古時代開始就在廣東一帶聚居,他們是香港最早的居民。赤柱,曾經有不少水上人聚集,船影處處,不過時代轉變,今日已不見漁船。1841年5月由英國人進行的首次人口統計,在香港島的4280名原住民其中超過2000人就是在赤柱一帶,當時有相當多的水上人。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赤柱曾是當時香港島的首府。後來雖然行政中心改為設於香港島中上環區,但赤柱仍然作為西方人為主的住宅區之一。
此外,赤柱亦是香港島軍事據點。清朝時期,赤柱已有名為赤柱汛的營汛。香港於1930年代的英國殖民地時期,英軍為防範日本侵略所以在黃麻角設立赤柱軍營。興建軍營期間因為原址及附近一帶有農民居住,香港政府於是在赤柱大街興築了八間平房來安置原住民,即現在的八間屋。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駐港英軍最後據點的赤柱炮台炮火令日軍傷亡嚴重,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在九龍半島酒店內下令投降,但是當時駐守赤柱的東旅華里士準將未確定港督投降令之真偽,至12月26日華里士確認投降令後才投降 。香港日佔時期的聖士提反書院現址是白人的集中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香港輔政司詹遜離開赤柱拘留營後返回中區的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組成了臨時政府,1945年8月27日詹遜宣布英國恢復對香港的統治權,香港政府稍後在赤柱處決最少22名日軍戰犯。昔日在黃麻角的赤柱軍營在香港主權移交後現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使用。
英治時期作為香港的印鑑和代表香港的香港徽章下半部份阿群帶路圖的歷史就是發生於赤柱。阿群帶路圖大意講述一名叫陳群(「阿群」)的漁民,帶領英人從香港仔越山循此路至上環一帶為英軍開路,因而得名。她是一名水上人漁民,因為路是阿群帶的,所以就稱之「阿群帶路」了。有說英軍初抵港島時,由陳群帶領在赤柱一帶登陸,經香港村,薄扶林等地到港島中上環一帶。經香港村時,英軍詢問該處地名,陳群以水上人音回答「香港」,英人即以水上人音「HONG KONG」為記,便因而成為全島的總稱。
赤柱是香港島極限區域;而赤柱亦為鄰近黃竹坑、鴨脷洲和香港仔工商業區的居住區。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下車之後,循著記憶中的路線,經過了赤柱市集,來到赤柱海濱長廊,我來尋找當年的藍屋,這是我對赤柱印象最深的一棟建築,就是這間The Boathouse餐聽。
赤柱在我的腦海中,是一個歐美人士很愛來的地方,一個很不像香港的香港景點,除了香港本地的民眾之外,老外真的是非常的多,真的多到搞不清礎我到底是不是在香港了。
當年好像也剛好遇到美軍航母戰鬥群訪港,所以這裡好多看似軍人的遊客,這間The Boathouse餐廳,除了醒目的藍色建築外,用餐的人客多半都是老外,連菜單也都是英文的........(這是我的罩門....菜英文),幸好我當年有拍照,並且留下了這張照片。
當我再次看到The Boathouse餐廳時,已經從當年的藍屋已經變成了黃屋。在上網查何時從藍轉黃的資料時,意外找到下面的一篇訊息:
一直以來赤柱The Boathouse (船屋餐廳)憑獨特的藍色外表,已經成為赤柱地標。但至2015年3月,餐廳的藍色外牆卻突然轉為黃色,據說是餐廳老闆因風水問題,換上奪目的黃色。有些遊客覺得感覺很醒神,但亦有些朋友認為少了一份親切感。
另外,城規會較早前通過了把這座三級歷史建築物「藍屋」重建為10層高酒店的申請,意味着在不久將來,藍屋或會跟大家說再見。
看來,這個赤柱的地標,可能真的會說bye bye了。
不過說真的,來了兩次都沒有坐下來吃一頓,真的是有點說不過去,希望第三次造訪時,餐廳還沒有改建,我就真的會坐下來好好吃一頓。
這裡還有街頭藝人在演場,我稍微停下腳步聽了一下,聲音還蠻不錯的。
美利樓也是赤柱的一個地標!!
美利樓(英文:Murray House)是香港一座具有維多利亞時期色彩的建築物,原址位於香港島中環,後來遷往赤柱。目前樓層主要作為食肆用途。2005年,房委會將旗下物業分拆出售以套取資金,轉交由領展管理。
香港島北岸的美利樓建於1844年,屬於美利兵房的一部份,主要用作駐港英軍的軍營。到了香港日治時期,美利樓被用作日本皇軍憲兵總部,並且設有多座囚犯室及用作刑場,當中被殺者據稱逾4,000人,堪稱醫院外死亡人數最多的建築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利樓曾經被多個香港政府部門作為辦公室。1975年至1982年期間,美利樓成為了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總部。
1982年,因應香港中銀大廈的建築工程,美利樓需要被拆卸。由於其歷史價值,香港政府決定將這座建築物完整地保留及遷至他處。分拆出來的逾3,000件建築物料被妥善紀錄及儲存。
1990年,房屋委員會決定將美利樓搬遷至赤柱。整座建築物於1998年重新安置工程完成。1999年重新開幕。
到2014年至2015年,領展為美利樓進行租戶重組,將一半範圍改為樓高3層的H&M,佔地987平方米,分別設有女裝、青年裝和童裝部,並於2015年9月26日開幕。不少網民批評H&M與美利樓格格不入。
美利樓揉合了中式和西式的建築設計,採用了西式的圓柱,以及中式的瓦頂。這是香港殖民地時期早期最常見的建築設計,而美利樓則成為現存此類建築物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整棟美利樓,一半是H&M,另一半就是Ocean Rock SEAFOOD & TAPAS,既然是一棟據有歷史價值的建築,而且山長水遠的用從中環搬到赤柱,最後變成了商場和餐廳,我想不只我覺得怪怪的,香港當地的民眾也覺得不太妥當。
赤柱卜公碼頭(英語:Blake Pier at Stanley)為香港一座公眾碼頭,位於香港島南區赤柱廣場旁,即赤柱灣之北岸,由2007年7月27日零時起,供予船隻上落乘客。現時該碼頭有船前往蒲台島,名稱來自香港第十二任香港總督卜力。
第一代的中環卜公碼頭原位於交易廣場原址,於1920年搭建,碼頭上蓋以「鑄鐵」建造。1965年隨維港填海工程而清拆,但上蓋隨後轉移至黃大仙摩士四號公園的露天圓形劇場。直至2005年,建築署為赤柱海濱改善研究規劃設計時,決定將上蓋重置赤柱公眾碼頭。到了2006年時,碼頭上蓋已拆件並編好號碼,運到廣東省的工廠,進行翻新及清除鐵鏽工程。
翠華船務提供定期的街渡服務來往香港仔、赤柱卜公碼頭和蒲台島。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我對這個赤柱卜公碼頭沒有什麼印象,回頭去翻舊照片,多半都是拍到美利樓而已,不過既然都來了,當然要來看看。
香港的碼頭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像這類的公眾碼頭都設計的非常不錯,不管是在市區的碼頭或是在離島的碼頭,也許不全部都是這樣,但是很多都是相同或類似的設計,除了搭船的功能之外,也兼具了休憩的功能。
我喜歡這一張的感覺,來碼頭不一定是搭船。一起坐下來,看看海、看看日出或日落,都是很美好的事。
旁邊這裡是赤柱馬坑公園,大概只有在地人會去走走,一般像我這樣的遊客多半是不會走過去。
聽說在赤柱住上一晚,要價也不便宜,除非真的要在赤柱渡假,不然可以利用下午過來赤柱逛逛。如果遊客少一點,這是會是一個很棒的地方,有異國的風情,卻沒有香港市區的快速與擁擠,整個心情和腳步都可以慢下來,好好的享受赤柱的生活步調。
因為太陽還高高掛天上,而且這次沒打算留在赤柱看日落,所以就在照片上動點手腳,不過從照片中看來,赤柱日落應該會被對面擋住了,似乎也不太適合,或許換個季節來,也許又不一樣了。
走吧!!!如果各位人客回程想再到別的地方逛逛,可以在淺水灣下車去走走,不然赤柱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去走走看看。而且我一直想看看,除了這些觀光景點之外,還有什麼私房的景點可以去,不過每次的時間總是不夠...
赤柱,不要想到灌籃高手中的赤柱,這裡也沒有櫻木、流川楓、晴子(這個梗到最後才用.....)。推薦給想來香港旅遊的人客,體驗一下不同的香港。
原文連結:https://jacklsy.tian.yam.com/posts/218466207
覺得這篇文章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