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天后宮

Google 評分: 4.6  
  • 聯絡電話:07 571 2115
  • 店家地址:805台灣高雄市旗津區廟前路93號
  • 網站:相關連結
  • 營業時間:

    • 星期一: 06:00 – 21:00
    • 星期二: 06:00 – 21:00
    • 星期三: 06:00 – 21:00
    • 星期四: 06:00 – 21:00
    • 星期五: 06:00 – 21:00
    • 星期六: 06:00 – 21:00
    • 星期日: 06:00 – 21:00
    • Heng Jhan
      5  

      旗津天后宮,又稱旗後天后宮,俗稱旗津媽祖廟,是位於高雄市旗津區奉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前身是明鄭永曆二十七年(1673年)所建的「媽祖宮」[1],為高雄最早供奉媽祖的廟宇。《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是高雄市政府所公告的直轄市定古蹟。清乾隆年間(18世紀)媽祖廟由庄民鳩資重建,光緒十三年(1887年)天后宮第一次大規模修建,日本大正十五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發起修建,並著重保存其古拙面貌。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再次大規模整建。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列為三級古蹟(目前為直轄市定古蹟)。民國一百零九年(2020年)歷時三年古蹟修復完工,並於隔年10月16日入火安座

    • 張龍龍
      5  

      旗津天后宮創建於康熙12年,至今將近有350年歷史,是高雄最古老的媽祖廟,在這百年的歲月裡,天后宮座落於旗津老街,面向打狗港,見證港口的興起,保佑著往來的船隻,是當地的信仰中心之一。廟內保存多項古物,被高雄市政府列為市定古蹟,今年(2022)天后宮將於10月1日開光鎮殿媽,並於10月29~30日舉行祈安繞境大典,除了旗津在地宮廟贊境外,更邀請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台南大天后宮等多間媽祖廟一同參與,是一場令人期待且不容錯過的在地盛事。 【歷史沿革】 清康熙12年(1673年),福建漁民徐阿華出海捕魚途遇颱風,狂風驟雨,船隻漂流擱淺於旗後(旗津舊稱;因旗後山的西側陡峭垂直入海似旗幟,沙洲似旗桿,而村落又在山下,似旗幟之後,故稱為旗後),徐阿華發現此地依山傍海,不僅適合安居,更是天然極佳的捕魚場,便邀同鄉漁民洪應、王光好、蔡月、李奇、白圭、潘淑等及其家眷六戶渡海來台定居於旗後,並恭請湄洲媽祖金身一同前行,於現址以茅草搭建小祠奉祀,名為「媽祖宮」,即為今日的旗津天后宮。 康熙30年(1691年),徐阿華有鑑於人口漸多,旗後越來越繁華,擔心廟宇土地被霸占,與六姓戶共擬「墾耕公約」,量測地界,標明廟地長三十九丈,闊十九丈,以曉示眾,不得侵占過界,違者嚴懲。 乾隆30年(1765年),媽祖宮由茅草竹屋改為石造小廟。媽祖宮第一次大規模修建,在光緒13年(1887年),由洋商張怡記重建廟宇,共計建六間,並更名媽祖宮為「天后宮」。大正15年(1926年),信眾蔡吉六從唐山購買紅磚、石材、木料等建材修葺廟宇,此乃天后宮第二次大規模修建。第三次重建,在民國37年(1948年),由信眾蔡文賓等人籌資重修天后宮,改建為兩殿兩護室,奠定今日天后宮之貌。歷經多年,天后宮破損斑駁,老化嚴重,於民國107年(2018年)第四次大規模整修,將神像暫時安奉於廟前臨時宮,耗時三年,於去年(2021年)重開金門,入火安座,百年古蹟,重現風華。 【烏魚拜媽祖】 相傳旗津早期漁產豐富,由其是每年南下洄游的烏魚,多到抓都抓不完,天天滿載而歸,吸引了許多漁民搬遷至此,然而無節制的捕撈,引起烏魚們的憤怒,漁民將捕到的母烏魚殺掉,取其腹中的魚卵,小魚無法出生就被殺害,導致烏魚群大量的減少。 憤怒的烏魚為了報復漁民,便在月圓之時,化成魚頭人腳的妖精跑到岸上,利用鈴鐺聲吸引小孩的注意,若晚上沒睡覺的孩童被鈴鐺聲吸引抬頭望向窗外,與烏魚精對到眼時,魂魄就會立刻被勾走,變得目光呆滯,不吃飯也不說話,村莊多位小孩受害,嚇得旗津居民人心惶惶,便前來求助媽祖,烏魚也向媽祖告狀痛斥漁民過度捕撈的行為,媽祖在了解烏魚的苦衷後,顯靈告訴漁民不該無節制的捕撈,要給魚群一條生路,在每年冬至過後的15天內禁止捕魚,並需舉行海祭。漁民在了解自己的過錯後紛紛遵守指示,烏魚感念媽祖的幫忙,每年洄游到台灣時,都會進入打狗港,在海面跳躍朝拜媽祖,感謝媽祖的慈悲與幫助。 【廟內文物】 旗津天后宮留有多項文物,其中康熙12年(1673年)渡海來台恭請的媽祖聖像,與隨同迎奉的虎爺將軍神像和石雕香爐最為久遠。光緒年間,一艘王船漂流進旗後港口,廟方將其請進天后宮,目前百年王船安奉於廟內,受人民膜拜,保佑漁獲豐收。 天后宮也收藏著多方古匾,清光緒15年(1889年)鳳山縣正堂李鍵與安平鎮理打狗炮台欽協萬國標各敬獻「鑒觀不爽」、「普濟蒼生」匾額一方,隔年天后宮增奉呂仙祠時,信眾贈「修善堂」匾額,大正15年(1926年)澎湖籍村民獻「祐我鄉民」匾額一方,昭和14年(1939年)善信喜獻「聖扶兩瀛」之匾額。 佇立與廟旁的兩座石碑,分別為咸豐9年(1859年)立的「船戶公約」與同治6年(1867年)清朝政府所立的「嚴禁汛口私抽勒索碑」,前者民間所立的石碑,打狗港是由瀉湖發展的港澳,港內多淺灘、暗礁,無法容納大量船隻進港,且需以竹筏小船引領入港,船戶們立此約互相扶持,違約者罰戲一檯、燈彩一付;後者講述打狗開港後,往返於台灣大陸的人民,時常被旗後駐防官員藉機勒索錢財,若不從多被動用私刑或行李搶散,清朝官員為防止此類事件再發生,以碑文公告,汛口官兵自應奉公守法,不該私抽勒索,若在犯者從嚴究辦。天后宮還保留著光緒12年(1886年)信眾敬獻的鑄鐘一口與光緒18年(1892年)和大正15年(1926年)的兩副木刻對聯等具有歷史價值的古物。

    • CH Pan
      5  

      這是高雄第一座媽祖廟,也是在地旗後人的信仰中心,我從出生後就在這裡拜,雖然小時不甚聰明,但是後來還是有保佑進入打狗一中就讀,實在是太靈驗了。 旗津天后宮建於西元1673年(清康熙12年),當時福建裔漁民徐阿華於台灣海峽遭遇颱風漂流至旗後,發現旗後此處地理環境優異,故返鄉帶領家眷移居,並邀集同鄉漁民洪應、王光好、蔡月、李奇、白圭、潘踄等六戶人家,一同前來旗後開墾,同時迎奉媽祖神像來台,即為今日旗津天后宮之前身。 旗津天后宮於1985年(民國七十四年)由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 遊來遊去的大肚魚
      5  

      高雄媽祖首廟旗津天后宮,古蹟名稱旗後天后宮,俗稱旗津媽祖廟,位於高雄市旗津區,奉祀海神媽祖。 廟宇初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前身為明鄭永曆二十七年間,也就是清康熙十二年間(1673年)所建的「媽祖宮」,為高雄最早供奉媽祖的廟宇。 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是高雄市政府所公告的直轄市定古蹟。 清乾隆年間(18世紀)媽祖廟由庄民鳩資重建,光緒十三年(1887年)天后宮第一次大規模修建,大正十五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發起修建,並著重保存其古拙面貌。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再次大規模整。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列為國家三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民國一百零九年(2020年)歷時三年古蹟修復完工,並於隔年10月16日入火安座。

    • Kenny Hung
      4  

      位於高雄市旗津老街上的天后宮是有300多年歷史的廟宇,不僅是高雄市定古蹟,更是旗后地區民眾的信仰中心,因為年久失修,廟宇整建了好幾年到了去年才完成;廟體雖新,但不失古蹟莊嚴肅穆的感覺,還有這塊有意思的“ 鑒觀不爽 ”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