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京都有一種說法:「如果弘法桑下雨的話,那麼天神桑一定會放晴。」
這句話的起源於弘法大師緣日的二十一號和菅源道真天神緣日的二十五號,這兩個緣日可說是京都最熱鬧的時候,當天的東寺市集與天神市集也會舉辦,成為家家戶戶年末出遊所在。
但是若是天候不穩,市集的人潮與攤位也會跟著減少,不但商家無法做生意,連同客人也因為下雨而減少。因此有商家就開始研究起這個規律,試圖找出最適合做生意的日子,因此這句俗諺也就這麼流傳下來。
但是就最近的氣象觀察來說,弘法桑和天神桑同時放晴的日子各占百分之五十;而當弘法桑下雨的日子,天神桑也下雨的日子只佔了百分之十;剩下的百分之四十則是當弘法桑下雨,天神桑放晴。
因此這項俗諺,並不是完全真實。畢竟我們的行程也被這句俗諺誤導了。
原本在安排行程時,聽說最近是屬於暖冬,京都天氣雖然在十度以下,但大體而言還不算太冷,雖然沒有任何花可以欣賞,卻可以享受到溫暖的陽光。
在最接近旅行的二十一號,弘法桑飄雪了(東京那邊則是大雪),飄雪的情況看起來沒有到能讓電車停駛的地步,那時也樂觀的認為京都很少飄雪,再加上如果弘法桑天氣不好,那麼天神桑天氣一定會變好的俗諺,因此不用擔心因為下雪而班機延遲、延誤的情況。
直到二十三號,氣象開始報導大量冷空氣吹向京都,整個關西都在天寒地凍的狀態,這才覺得不妙。
班機等待除霜、塗上防霜,就已經讓我們在關西機場空耗一個小時,進去通關又花了整整一個小時半,等搭上Haruka前往民宿時,已經十點了。
好不容易抵達民宿,這才精疲力盡的倒臥在榻榻米上。偏偏隔天早上的初天神(每年第一次天神緣日)肯定很多人,因此得要一大早就過去,要不光公車到達肯定塞車。
結果遇到我今年的第一次雪梅。
北野天滿宮的梅花還沒盛開,上頭無一點綠葉,卻因為一重雪色襯托梅花。粉淡紅與白黃色的梅花同時微開,與四周木造天滿宮建築相映,如畫中走出的場景,那般沉靜。
這或許是為什麼菅原天神這麼喜歡梅花的原因吧。在寒冷的雪冬中,反而更顯出梅花的美麗。儘管寒氣從腳底開始刺上來,行走之間忍不住蜷縮身體,卻對這美景所感嘆。聽聞北野天滿宮有千株梅花,雖然還不到滿開的時間,但這次卻遇到少見的落雪梅,且在北野天滿境內,這只能說是難得的緣分。
雙手合十,走向天滿宮境內,看到不少神職人員正在協助接下來的初天神參拜進行。我們是少見提早到的旅人,因此也看到他們正在準備的場景,外頭則有不少小攤販,我們剛到時也才剛擺攤,什麼都還沒擺出來,直到我們要離開時才開始熱鬧起來。
神社境外熱鬧喧騰的慶賀新年,也掛起了新春大繪馬,讓更多的人來到這裡,祈求如同菅原天神一般的學業,或者遙想菅原天神廢除遣唐使的氣魄,使日本文化得以獨立於大唐、不因大唐戰亂而有所影響,發展出優美的和歌文化。
千百年來,有誰想過四大怨靈之首,反轉成為學問之神,梅花與學業反成為北野天滿宮的象徵,莘莘學子參拜的對象,而梅苑則成了冬天裡最美麗的風景,想著境內的梅花飄往九州,為過世的菅原天神送行的美麗場景,而感嘆起來。
只是這一行程,並不只是要參拜菅原天神,而是朝向他隔壁、沒什麼名氣卻重要的東向觀音寺。
東向觀音寺供奉的觀音,是菅原天神在被流放在九州時所雕刻的十一面觀音,因緣際會而來到京都。傳聞,菅原天神在病逝於九州前,遺言是要葬在當地,不回京都。那麼為什麼這尊觀音像最後卻仍回到了京都呢?是否這尊代表悔過的十一面觀音,表示菅原天神仍想要回到京都的心情嗎?
比起北野天滿宮廣大的神境,東向觀音寺所在的地點真的非常的小,若非刻意要前往東向觀音寺,恐怕也很容易略過去。且觀音秘密的被藏封在秘櫥裡,沒有任何的回答,只留下最為靜謐的雪與落梅相伴於北野天滿宮,而觀音仍靜默不語,與供養的僧眾一起,度過這千年來的時空。
東向觀音寺是我開啟洛陽三十三觀音巡禮的首間寺院,因此洛陽三十三觀音巡拜的納經帳是從這間寺廟開始,也因緣際會是從初天神日發願。我朝向執事稍微說明我的目的,並請求他們能給我一份洛陽三十三觀音的納經帳。
然而,執事只是略顯慌張地要我稍等一下,就把還穿著僧服的僧侶請了出來,請他幫我書寫,看起來似乎才剛結束早課。
僧侶恭恭敬敬的打開納經帳。然而天寒地凍,連同墨汁都有點結冰了,要怎麼納經呢?只見僧侶把熱水倒進硯台,開始快速的磨墨,也一邊對我做出抱歉的神情,好似在說那麼晚才在壇前磨墨,真是不好意思。
好不容易有一點墨色,正要拿起毛筆時,卡住了。
因為天氣實在太冷,因此整個毛筆結冰才會卡在筆筒內。看到這情景,我和僧侶忍不住笑了出來。
折騰一番後,看著手上的朱印,墨跡真的非常非常的雅淡,卻在這寒冷的初天神,納到第一個有這麼特殊經歷的朱印。看著看著,總不免想起才剛剛開始加熱水磨墨,墨筆卡在筆筒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