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屏東之後,這個地方我一直很想來。我知道這座舊鐵橋被保存下來後,連同橋下的空地一起規劃成公園。
下淡水溪鐵橋,位於台灣鐵路管理局屏東線九曲堂車站至六塊厝車站間,橋面橫跨高屏溪(舊稱下淡水溪),俗稱高屏舊鐵橋。由日籍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興建,於1914年正式啟用,直到1992年除役,現為國定古蹟。
我覺得還蠻丟臉的,直到寫文章的此刻才知道這座舊鐵橋的正確名字。
列車通過新的高屏溪大橋。
橋下這一大片綠地,非常適合全家在此野餐及玩樂。
這裡也有規劃單車道
1911年(日明治44年)初,台灣總督府為加速來自高雄港的人員及軍事物資的運輸與安全性、運送屏東平原砂糖成品,以及開發平原上豐富的物產而開始鐵橋的興建。
由於下淡水溪河面寬敞、溪流湍急,工程技術難以突破,但阿緱街(今屏東市)的人口及商業貿易繁榮,加上阿猴製糖工場(即台糖屏東總廠)的規模與產糖噸量可觀,因此促使總督府極力興建。
在台灣總督府技師飯田豐二的主持規劃下,工程歷時約三年,於1913年(大正2年)底竣工,期間總共花費當時日幣一百三十餘萬。由於施工期間經歷多次豪雨及溪水暴漲天災,工程師飯田豐二因積勞成疾,在1913年6月10日,鐵橋竣工前逝世於臺南醫院。好友小山三郎等人將其遺墨埋於九曲堂車站旁,並集資立碑紀念。
1913年12月20日阿猴、九曲堂間開通列車;翌年2月15日打狗(今高雄港車站)=阿猴間鐵路正式通車,並由當時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蒞臨主持儀式。
戰後由於下淡水溪更名高屏溪加上鐵橋橫跨高、屏兩縣,故在戰後有「高屏鐵橋」之俗稱。但宜注意鐵橋1913年落成時,高雄仍稱打狗、屏東稱為阿緱或阿猴,遲至1920年才由日人頒布使用高雄、屏東等名。
在戒嚴時期,鐵橋兩頭都有這樣的崗哨。
鐵橋有開放讓民眾行走,不過有人數的總量管制,大家就配合一下管制。
小時候搭火車北上,經過這座鐵橋時,總會被鐵橋兩側的鋼材柱給吸引住;從火車窗外可以看到鋼柱很規律的一左一右,那個畫面就像出現一個V字。
天空又出現短暫的藍天。
遠處是鐵橋的屏東端,不過因為颱風侵襲,中間的部份已經沖斷了。
放低角度,又是一個不同的視野。
鏽黃的鐵道,腐朽的枕木,歷史的鐵橋有著許多遊子出外打拼的故事。
遠處傳來廣播聲,因為已經快到休息時間,所以開始通知遊客往回走。
用黑白照來處理,也有不一樣的感覺。
舊鐵橋是單線雙向,而且沒有電氣化,新的高屏溪橋已是雙線且電氣化了。
今天的天氣雲太多了,不然應該可以拍到不少美麗的照片。
台鐵的舊火車鐵橋,拆除的拆除,封閉的封閉,開放給民眾參觀也沒有很多座,所以更要把握機會。不管是不是鐵道迷,或是一般的遊客,還是愛好攝影的朋友,這個景點可千萬別錯過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