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龜山島,表示宜蘭到了
只要看到龜山島,就知道宜蘭到了!沒錯,每次到宜蘭玩,看到外海近在咫尺的龜山島總有說不出的奇妙的感覺,還帶有一點神秘的色彩;也總會浮現一連串的問題,像是龜山島上面不知道長什麼樣子 ? 島上不知道有沒有住人?一直到最近有個機會到龜山島登島遊玩,一起來看看傳說中的龜山島吧!
龜山島簡介
	
	 
		龜山島 (作者 中文維基百科的Mnb) 
		,又稱龜山嶼,最早的名字叫菸斗嶼,位於蘭陽平原東面的太平洋上一座火山島,也是臺灣地區目前尚存的活火山。因外型似浮龜而得名,龜山島在地形上可分為龜首、龜甲、龜尾等三部份,東西寬3。1公里,南北長1。6公里,直線距離台灣本島的梗枋漁港約9。1公里,距離烏石港約10公里。 
		 
		1977年以前,龜山島向來都有人居住,後來因為軍事需要,政府將居民強制遷居至台灣本島。1977年之後,直到現今都沒人定居島上,現在該島由海巡署頭城大隊官兵管理。 
		龜山島每年3月至11月開放民眾登島旅遊,12月至隔年2月,受東北季風影響,海面風浪大,不利觀光船登島,因此進入長達3個月的「冬眠」期;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但龜山島還是於3月起重新開放遊客登島旅遊。 
		從烏石港出發 
		 
		路線圖 
		一般到龜山島都從頭城的烏石港出發,當天早上我們依約定時間在烏石港集合,準備搭船出發了,航行時間大約40分鐘左右就可到達龜山島,會暈船的朋友最好開船前30分鐘先行服用暈船藥。 
		很快的龜山島南岸碼頭到了,準備下船了。 
		龜山島到了,島上景點-普陀巖 
		 
		普陀巖,原名拱蘭宮,是島上唯一的信仰中心,據傳興建立於光緒十七年,因龜山島居民大多以捕魚為生,故信奉媽祖為主神,並在民國四十一年改建完成。 
		龜湖 
		 
		龜湖  
		又名龜尾潭,原來是一個淡水湖,後來島上居民引海水進湖,本希望成為一個漁港,但是居民每次築堤都被颱風吹垮而堵住,所以現在是鹹淡各半的湖泊。 
		環湖步道 
		 
		環湖步道全長約650公尺,環繞龜湖畔,沿途風景秀麗,植物生態豐富,一路走來非常涼爽舒適。 
		酩嘉亭 
		 
		酩嘉亭  
		龜湖中的木造涼亭 ─「酩嘉亭」,是為了紀念上尉連長曾酩嘉而建的。 
		酩嘉亭   
		檢察署 / 龜山國民小學 
		 
		這是島上唯一的一所學校,於民國38年創立,原名頭城國民學校龜山分校,至民國43年獨立成為龜山國民小學,在居民遷村後改建為駐軍營區。民國66年因居民集體遷村而撤銷,並改建為本署駐守廳舍。 
		龜山國民小學;觀音像 
		 
		龜湖的對岸有一座觀音像,安詳的守護著龜尾潭及島上人民。 
		觀音像 
		軍事坑道 
		 
		全長約800公尺,主坑道高約3.5公尺,寬3公尺,內有砲陣地和機槍陣地等軍事設施,坑道內部清風徐徐吹來非常涼爽,難怪被戲稱 「龜山牌冷氣 」。 
		坑道內部 
		坑道盡頭有一個廢棄的M190mm海岸砲,彷彿靜靜地訴說著快被遺忘的大時代故事。 
		島孤人不孤,龜山島重要地標。 
		標語 
		趁著假日來個龜山島之旅  
		 
		環湖後又回到原來的起點,其實整個登島行程就是圍繞這個龜湖,也沒有很大就是。 
		登島行程結束後就再次集合準備回程啦。 
		回程搭船途中很幸運的看到海豚,聽船長說是飛旋海豚,只可惜沒拍到照片,不過聽說在特定時期看到海豚的機率還不小,算是此行很棒的Ending。出沒在龜山島附近海域的鯨豚種類多達17種,種類以飛旋海豚、瓶鼻海豚、小虎鯨及偽虎鯨為主,調皮的鯨豚們會不時和經過的漁船玩捉迷藏喔。 
		由龜山島遠眺台灣 
		龜山島具有豐富人文及生態資源特性,成為兼具知性及感性之海上生態公園,並結合鄰近海域賞鯨活動,成為北部藍色公路熱門的旅遊景點。因為疫情影響今年出國旅遊比較不方便,何不趁著周休假日安排來個龜山島知性及生態之旅,還有機會賞鯨豚喔 ~ 
		烏石港交通方式 
		自行開車: 
		國道5號-頭城交流道下-省道臺2庚線-省道臺2線-烏石港-搭船-龜山島。 
		大眾運輸:






















		1。搭高鐵至臺北站下-轉搭臺鐵至外澳站下。
		2。搭高鐵或臺鐵至臺北站下-轉搭國光客運(往宜蘭、羅東)至大澳站下。
龜山島普陀巖
- 星期一: 24 小時營業
 - 星期二: 24 小時營業
 - 星期三: 24 小時營業
 - 星期四: 24 小時營業
 - 星期五: 24 小時營業
 - 星期六: 24 小時營業
 - 星期日: 24 小時營業
 
桃園市龜山區龜山國民小學
- 星期一: 07:00 – 16:00
 - 星期二: 07:00 – 16:00
 - 星期三: 07:00 – 16:00
 - 星期四: 07:00 – 16:00
 - 星期五: 07:00 – 16:00
 - 星期六: 休息
 - 星期日: 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