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Nov, 2016. 幾年前,這批文物曾經來故宮展出,當時驚豔的感受不曾消退,得知在四川有整座博物館,一直想造訪,無奈它屬於冷門行程。今年認識的朋友要組隊前往,當然不能錯過大好機會。
三星堆博物館基本陳列《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陳列》,由《三星伴月——燦爛的古蜀文明》、《三星永耀——神秘的青銅王國》兩大展館之分展合構而成,共轄九個單元。
#1 在入口處領好導覽器,往第一個要看的館移動
#2 好多銀杏
#3 綜合館(第一展館)陳展金、銅、玉、石、陶等各類文物,以類設題,因題見意,縱向貫通,橫向展開,全面系統地介紹古蜀歷史及三星堆古蜀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
#5
#6
#7 陶,高柄豆是三星堆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
高柄豆上部呈盤狀,用以盛物,中部為管狀的豆柄,中空,與喇叭形器圈足相通。高柄豆通常較高,最高者近一米,席地而坐的古蜀人,將盛滿食物的高柄豆拎來拎去,隨意放置,拿取食物非常方便,是一種設計妙的實用生活器皿。
#8 陶盉是三星堆遺址出土數量較多的一種陶器,器頂有一半圓形口,一側有一管狀短流。器身微束,一側有一寬鋬。有三個中空的袋狀足與器身相通,這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溫。陶盉是一種溫酒器,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相當繁榮,已有大量的剩餘糧食用於釀酒。
#9
#10
#11
#12
#13
#14 各種鳥頭勺把鳥的造型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猛禽、鳴禽和涉禽三類。
#15
#16
#17
#18
#19
#20
#21 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外徑17.8,孔徑6.7厘米。肉麵平,上有數同心圓陰線紋,各組同心圓之間的距離相等,顯然經過精確的計算,陰線紋線條均勻流暢,表現出極其高超的冶玉技術。
#22 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共15顆,玉管呈直筒形,每顆的長度從1.7至4.85厘米不等,每顆玉管都採用桯鑽法鑽孔,孔璧很直,打磨光滑。玉管顏色為綠色光亮可鑑,應是佩戴於頸部的裝飾品,同項鍊的功用一致。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金面罩 / 殘寬21.5、高11.3厘米,重10.62克 / 一號祭祀坑出土(左下)
#32 金箔虎形飾 / 通長11.6,高6.7厘米,重7.27克。三星堆一號祭祀坑出土
#33
#34
#35
#36 金杖 / 全長1.42米,直徑2.3厘米,淨重約500克,一號祭祀坑出土。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國同時期金器中體量最大的一件,系用金條捶打成金皮後,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時木杖已炭化,僅存金皮,金皮內還殘留有炭化的木渣。
#37 在金杖一端,有長約46厘米長的一段圖案,共分三組:靠近端頭的一組,合攏看為兩個前後對稱,頭戴五齒巫冠,耳飾三角形耳墜的人頭像,笑容可掬。另外兩組圖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別皆是兩背相對的鳥與魚,在鳥的頸部和魚的頭部疊壓著一支箭狀物。
#37-1
#37-2
#37-3
#40 Ⅰ號大型銅神樹,樹幹殘高359、通高396厘米,二號祭祀坑出土。
銅樹底座呈穹窿形,其下為圓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邊三角狀鏤空虛塊面構成,三面間以內擫勢的三足相連屬,構擬出三山相連的“神山”意象,座上鑄飾象徵太陽的“☉”紋與雲氣紋。
樹鑄於“神山之巔”的正中,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勢。樹分三層,每層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兩果枝,果枝上立神鳥,全樹共二十七枚果實,九隻鳥。樹側有一條緣樹逶迤而下的身似繩索相辮的銅龍,整條龍造型怪異詭譎,莫可名狀。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出了第一展館
#62 搭接駁車往青銅館
#63
#64 以青銅人首鳥身像為主體標誌性雕塑,輔以大型銅質浮雕背屏,旨在揭示陳列之內容主題~ “人與神”,表徵古蜀先民的精神追求,寄意人類海闊天空的前景與美好未來。.
#65 銅縱目面具,寬138、高66厘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在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風的要算青銅縱目面具。縱目面具均出自二號祭祀坑,共3件,分大小兩型。其中A型2件較小,B型的1件則較大。
兩型縱目面具造型大體相同,略有差異之處有三點:
一是A型面具額部鑄有數十厘米高的精美額飾,而B型面具額部正中則為一方孔。
二是兩型面具的耳部大小與取勢不同,B型面具的桃尖狀雙耳甚大,向兩邊充分伸展並向上聳起,有飛揚之勢;A型面具的耳朵構型與前者基本相似,但沒有那麼誇張,雙耳取勢基本平直。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銅戴冠縱目面具 / 面具高31.5、寬77.4、通高82.5厘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面具雙眼眼球呈柱狀外凸,向前伸出約10厘米,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額鑄高約70厘米的夔龍形額飾。該面具出土時,尚見眼、眉描黛色,口唇塗硃砂。其整體造型意像神秘詭譎,風格雄奇華美,在三星堆各類人物形像中頗顯特出。
#78 銅眼形器。
A型眼形器的器形為完整的菱形。眼形器整器四周為直邊,呈斜坡形。中部眼球呈圓形凸起,周圍下凹,使“眼球”顯出“縱目”的視覺效果。其左右眼角處各起棱脊,布列於眼形器四角的小圓孔即是起安裝固定作用的。
#79
#80
#81 二展廳,赫赫諸神.森森群巫~ 神巫群像
#82
#83
#84
#85 金面銅人頭像 / 通寬22.4、通高45.8厘米,二號祭祀坑出土。這是屬B型的圓頂金面銅人頭像,從銅像面部的凹線輪廓看,似面部本身已鑄出蒙至頭頂、僅留頂心的連體銅面罩。金面罩則係附粘在此面罩上的。這件銅人頭像的金面罩極薄,僅存右額及左臉部分。人像腦後有一發笄,上下端均殘缺。
#86 金面銅人頭像 / 通寬19.6、通高42.5厘米,二號祭祀坑出土。這是A型金面銅人頭像,銅頭像為平頂,頭髮向後梳理,髮辮垂於腦後,髮辮上端用寬帶套束,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發式風格。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大小、造型和銅頭像面部特徵相同,眼眉部鏤空,製作頗為精緻,給人以權威與神聖之感。一般認為,這種金面造像代表社會最高層地位的人,他們手握生殺大權,並具有與神交流的特殊技能。
#87
#91 銅大立人像,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一號祭祀坑出土。
#91-1

#99 銅獸首冠人像 / 全器殘高40.2厘米,二號祭祀坑出土。
人像僅存上半身,估計是在入坑前舉行某種宗教儀式時被有意火燎及砸損所致。人像體態端莊,神情冷峻肅穆,兩臂呈環抱狀構勢於胸前,雙手皆作執握中空的手型。其所穿對襟衣紋飾精麗,且腰間繫帶插觹,整個構型和服飾符號元素的運用均力圖表現人像的威武氣質和著裝的神秘華麗。推測這尊人像表現的也應是某種祭儀主持者的形象,其所穿之衣應是法衣。總體來看,人像造型及手勢與大立人像相類,其手勢的細微變化,在於其右手大拇指並未與其他四指扣攏,且小拇指作略向外微翹狀,其形式意味與後來道教法術的“捻訣”頗為相似,從手形來看,似乎原握有形制為外圓內方的“琮”這種禮器。
造像最為引人注意的便是其奇特的獸首冠。獸首冠作昂揚取勢,獸口寬扁,口部兩側各飾一太陽紋。冠兩側為獸眼,冠頂中部鑄一勁拔的獸鼻,冠頂後部兩側鑄呈外展開張之勢的獸耳。獸首怪異莫名,顯然是綜合多種動物局部特徵的複合型神獸形象。從獸鼻和獸耳的造型特徵看,當是以意象手法仿擬大象的鼻與耳。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大量用以祭祀的象牙,二號坑出土的一件玉璋上也刻有以像牙為獻祭品的圖像,均側面反映出古蜀人對大象的崇奉。由此看來,提取像的形貌特徵以作為巫師頂戴的獸首冠之主要形式構成元素,完全在情理之中。古人重冠,冠具有身份地位的標識意義。獸首冠人像與大立人像頭冠、體量等的差別,也反映出二者職司範圍與權力大小的差異。
#92
#93
#94
#95
#96
#97
#98 喇叭座頂尊跪坐人像 / 底座直徑10 、座高5.3、通高15.6厘米,二號祭祀坑出土。
第一,它是很完整的全身像;第二,尊罍是古代重要的禮器,但人們對於其具體使用方式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頂尊跪坐人像則為我們展示了“尊”這種器物在古代祭祀時的具體使用方式之一。從人像的造型上看,古蜀國工匠具有很高的造型能力,整個人像結構完美、比例勻稱、美觀耐看,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
本廳位於二樓,薈萃了三星堆文物中,頗具神秘意味的10件(組)典型器物。這些神器造型奇特,製作精良,內涵豐厚,多為當時宗廟中的常設重器,用於朝拜天地、禮敬百神、通靈鎮邪等,因宗廟重器非常人所能得見,故謂之“秘寶”。透過這些光怪陸離、奇妙詭譎的青銅造型,人們可窺見古蜀先民精神世界之一斑,領略古代造型藝術的無窮魅力。
#103
#104 銅龍虎尊 / 足高12、殘高43.3厘米 一號祭祀坑出土。
#105
#106
#107
#108
#109 銅太陽形器 / 全器直徑84厘米,二號祭祀坑。三星堆出土的“太陽形器”全部被砸碎並經火焚燒。從殘件中能識別出六個個體,經修復復原的2件太陽形器的直徑均在85厘米左右,構型完全一致。這裡介紹的是其中一件。
#111
#112
#113
#114 銅蛇 / 殘長5.8、寬10厘米,二號祭祀坑出土
青銅蛇係採用分段鑄造法製成。鑄件之間有鉚孔,分段鑄成後,再鉚嵌連接成形。蛇體形碩大,頗具寫實風格。身上飾菱形紋和鱗甲,頭頂和背部有鏤空的刀狀羽翅,可能是表意其飛行功能。
#115 從蛇頸下和腹部的環鈕看,估計是掛在某種物體上作為神物膜拜的。
#116
#117
#118 銅雞,方座邊長2.5、雞長11.7、通高14.2厘米,二號祭祀坑出土
銅雞鑄立於“門”字形方座上。器座下端殘缺,銅雞或許原是某件器物的端部造型。從器座體量考慮, 會不會有可能方座原先套接了銅質或其他材質的杖狀物, 銅雞即“杖”首裝飾呢?由於三星堆銅雞僅此一件,缺乏參照,我們也只能作此初步的推測。
#119 到底銅雞是完整器還是某件器物的附件,須待進一步的研究和考古發現。
#120
#121 青銅大鳥頭 / 通高40.3厘米,二號祭祀坑出土
一是講述“三星堆發現故事”,主要以“老照片”圖說方式,簡要介紹半個多世紀以來三星堆發現與發掘的心路歷程。
以下多為重複居多,主要是換上廣角鏡拍完整的展覽館。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銅人頭像 / 通寬10.8、通高13.6厘米,二號祭祀坑出土
二號坑A型人頭像,該像頭頂較圓,面部戴有面罩,頭頂蓋和顱腔分鑄。其臉形瘦削,刀眉栗眼,蒜頭鼻,耳廓豐厚,人像頭頂的辮繩狀裝飾可能是頭戴的帽箍,或是將髮辮挽在頭頂上,這與今天四川一些地方的人頭上纏繞的頭巾形式也相似。該像造型簡潔明快,線條分明,面容樸實敦厚,體現出濃郁的地方土著風格。
#142 頭像背後也不馬忽喔~ 有髮辮的呢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出到室外
#151 一直在大門背面(只在到達和離開在車上看到正面 >_<)
#152 青銅館入口
#153 整個花園也設計的超優
#154
#155 館裡面的展品複製
#156 銀杏與楓
#157 雖是冬季卻有春天的繽紛
#158 一度有走在羅丹美術館花園的錯覺
#159
#158
#160
#161
#162
#163
#164 紋路似觀音?亦或只是石頭名而已??
#165 餐廳旁的銀杏也是一樹黃
#166 吃飽飯趕緊來補拍荷花池
#167
#168
#169 池邊落羽松轉紅,可惜沒有藍天與光來襯托
#170 陰雨的池畔別有一番風味
#171 雪未下,橋沒斷,一池殘荷留雨聲
#172
#173
#174
#175 捨不得離開,時間已到
#176 希望有機會再訪
#177 將銀杏當成黃絲帶
完整照片 : http://album.blog.yam.com/garfield_cat&folder=10798890
文中資料來源 : 三星堆博物館,想認識更多更詳細的三星堆,別忘記連結去官網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