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26 (六) 庫肯霍夫花園 part 2
2014年庫肯霍夫公園花季,鬱金香同樣是本年度的主角,各種顏色繽紛的鬱金香真是讓人目不暇給,把我們的相機記憶卡都給殺光光啦!拍照拍得好滿足哪!!
我們這幾天真的很幸運,氣象預報說皆有下短暫雨的機會,旅行的這幾天的確有讓我們遇到下雨,但都是在我們離開一個景點上車後才下雨,在景點遊玩拍照時都是好天氣,老天爺真是對我們太好啦!才讓我們拍了那麼多美麗的照片,也不枉費此行囉!
各種顏色的鬱金香,真美麗!
很特別的紫黑色鬱金香,這是基於預種人士的努力,雖然有近似黑色的品種如Queen of the Night或Black Parrot,但目前為止是沒有真正的黑色鬱金香,因為植物開花結果目的是為了繁殖下一代;黑色的花朵很難吸引昆蟲傳播花粉。
鬱金香本是一種野花,生長在中亞細亞、地中海,以至中國大陸天山一帶冬寒夏熱的惡劣環境中。早於1050年,波斯已有栽種鬱金香的歷史記載。將鬱金香由中亞帶至荷蘭的是一為名為克魯斯Carolus Clusius的歐洲植物學家,他從好友奧地利大使Ogier Chiselain de Busbeque獲得鬱金香球莖。雖然有書本和歷史記載指出,克魯斯並非第一位在荷蘭或萊登種植鬱金香的人,但一般人普遍認為克魯斯率先將鬱金香分類,並加以研究和培植,堪稱他為鬱金香之父。
1590年間克魯斯由維也納到荷蘭萊登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擔任研究醫藥植物的工作,並於1593年在附屬大學的植物公園Hortus Botanicus開始種植鬱金香,荷蘭第一朵鬱金香於1594年開放。
由於今天正好也是荷蘭第一年/第一次舉辦國王節(威連亞歷山大國王),連遊客們也都應景地帶上橘色皇冠
有許多介紹都已1594年作為荷蘭第一朵鬱金香正式盛放的日子,而荷蘭萊登大學植物園則被認定為荷蘭第一朵鬱金香的搖籃。
17世紀初,正是荷蘭黃金年代開始,鬱金香演變成荷蘭人追捧的生財工具;擁有品種罕見的鬱金香,是上流社會身分的象徵。植物學家爭相將鬱金香混種,培植更多稀奇的品種,期望能人憑花貴。
1636~1637年,荷蘭舉國上下對鬱金香均愛不釋手,更瘋狂炒賣鬱金香球莖以致傾家蕩產,史稱"鬱金香熱"Tulipmania,連沒有現金的炒家也不惜工本,以馬車、牲畜,甚至農作物炒賣球莖。
1637年2月,炒賣的泡沫爆破,許多人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後來政府引入貿易限制,才遏止炒風。
鬱金香熱期間原本是單色花朵被吹捧最高,但突然有一種鮮豔奪目的斑紋品種(後稱Rembrandts)出現,叫人眼睛為之一亮。1933年,才正式發現花朵出現斷紋,其實是因為感染了由蚜蟲傳播的"病毒性馬賽克病"mosaic virus所致。當蚜蟲咬過受感染的球莖後,在咬其他球莖時便會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