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古鎮
http://www.nx-town.com/main.asp
南翔古鎮,為什麼會暴走到這裡呢,實在是那天在豫園,吃到南翔小籠包,太令人失望了,才會一大早興起一尋古鎮。
南翔
位於上海的西北,屬嘉定區,是嘉定聯接上海的門戶,距外環線3公里,市中心18公里。南翔是一個千年古鎮,早在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得名。後又建成五代磚塔――雙塔、南宋抗金民將韓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鶴槎山、明代建造的園林――古猗園。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上海市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一走出捷運站,就會看到星巴克,不過今天行程有點趕,還要在11點前趕回飯店與大家會合。
在地圖上直覺可以走到古鎮,因為是冬天,沿途頗有江南過冬的景色
雖然是新的建築物,但與古鎮隱隱相諭,倒也別有一番風情。
走著走著天空不作美,開始下雨了
看見這裡,古鎮近了
江南古鎮還都是一個樣,七寶也是
這也是為什麼上次雖然頂著寒冬還舟車前往朱家角。
老街並不長,古鎮尋幽與老街探訪,本質上的不太相同的
應該是下雨,沒有什麼人潮
這個景象,還真是耐人尋味
沿著老街一路往前,就會到雙塔,我就是看到這個古塔,更加堅定一訪南翔。
南翔五代雙塔座落在南翔古鎮報濟橋(俗稱“香花橋”)北堍解放街的兩側,沐浴在朝露暮靄之中,舊時為南翔一景,稱“雙塔晴霞” 。古磚塔本屬雲翔寺古剎的一部分,建塔的確切年代至今也許還是個迷。清嘉慶《南翔鎮志》載:“兩塔前人記載、題詠俱不來之及,不知建於何代?”不過有一點志書是肯定的,所謂“磚塔巋然雙峙,千年物也”。後經有關專家鑑定為五代建築。當今,古磚塔在南翔乃至嘉定地區的地面文物中可算是老壽星了。磚塔的具體位置、造型,嘉慶鎮誌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山門內有磚塔二,東西相望,大可三抱,三丈許,八角七級,房各有井一。”清乾清三十一年(1766年)正月,報濟橋旁民房失火,周圍建築均被燒毀,殃及天王殿,雙塔倖存。後來又在塔旁建起民房,互相依靠,才使磚塔得以保存下來。但由於年久失修,塔的出檐已經脫落,塔剎、相輪全無踪影,磚木風化十分嚴重。在文物普查中,專家們認為古塔依舊保持了江南地區典型的樓閣式磚木結構的特色。
1962年9月,雙塔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公佈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雙塔的修葺工作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醞釀,由於磚塔固有的結局,不修隨時有坍塌的可能,於是請來了上海市的專家。經他們實地考察、測繪,根據留存的構件,又發掘了地下實物、翻閱了有關資料,經過多次修改、反复研究,最終指定出磚塔復原方案。塔基座落在宋代的地基上,離地面約有2米,遊人參觀需拾級而下。
雲翔寺始建於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初名為“白鶴南翔寺”。唐時達到鼎盛,寺基擴大到180畝。宋紹定年間,因理宗趙昀賜“南翔寺”匾額,寺名更為南翔寺。公元1700年,康熙賜額“雲翔寺”,故又易名為雲翔寺。後因天災人禍,寺廟毀損殆盡。目前能見證歷史的僅有雙塔一對,及散落在古猗園內的唐石經幢和宋普同塔。 如果說歷史上的雲翔寺曾經蜚聲江南,那麼復建後的雲翔寺正以其嶄新的面貌飲譽滬上和海外。重建後的雲翔寺又名留雲寺,寺名源於上海南市區的留雲寺。現在的寺廟佔地15畝,規模宏大,佈局合理、嚴謹,共分三進院落,於中軸線上佈置主要殿堂:山門、觀音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左右對稱佈置伽藍殿、大勢至殿、鐘樓、鼓樓、文殊殿、普賢殿、上客堂、僧寮等,並有迥廊圍繞。此外,在地下建有功德堂、萬佛堂 雲翔寺以唐風復建,在江南地區,完整的仿唐寺廟,這還是第一座。
門票2元
到了南翔怎能不尋小籠包呢,在老街找一個店家,先碗魚丸吧
江南式的魚丸很特別,與我們平日吃的魚丸不同
同湯匙把魚肉刮下來,然後用刀剁成泥,不可以用調理機
調理機會產生高溫,影響魚泥,然在魚茸加鹽,用手一直攪拌攪拌
至於攪拌到什麼程度,加多少鹽水,無從量化(主廚說的)全憑經驗,我覺得他是在唬籠我的
小籠包是現做的,不是店家的堅持,是我來的早,加上下雨,正在燒水。吃魚丸等待時間,與服務員聊天,有人從山西來的、有人從吉林來的,每個自四面八方來。再過一個月就要春運,他們在討論怎麼回家。
這個小籠包非常美味,真正的原因應該是新鮮吧與日前在上海豫園所品嚐的不同(點此),這趟真是來對了,這才是真正的南翔小籠包。
臨走拍個照
回程時打D去坐地鐵,一趟古鎮探訪,是有點累人的。是上海旅遊的小景點,如果你的行程有空檔,可以一訪,交通方便,有古物再加上小吃味美值得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