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行程:漢陽陵+鐘樓+鼓樓+化覺巷清真寺+西安城牆
(註:本文長達13143字,請慎入!)
忙茫盲,又拖了半年多才生出新的遊記,對西安的印象快剩下「斷簡殘編」,再不趕快記下來,雄偉壯闊的西安城牆也會成為一堆「斷垣殘壁」,以下有記錄不周之處,還請客倌們見諒m(__)m
本日預定的唯一行程是「漢陽陵博物館」,位於西安市北方的咸陽市,由於路途遙遠(從西安市區到漢陽陵約25公里),加上最方便的交通工具「遊4」為固定班次發車,所以早早就出門,而此時才7:25……
先前作功課時,有不少背包客表示直達漢陽陵的「遊4」班次不易掌握,常常等了半天卻只換來一場空,只好改搭「遊10」到「同仁村」下車,再走一段路到漢陽陵南門。但這段路程相當迂迴又容易迷路(詳情請見這位好心背包客的遊記http://ppt.cc/nk8I),還好西安市人民政府又聽到遊客們的呼聲,今年起「遊4」的班次和路線有了非常明確的規範,客倌們不用怕苦等不到車了!!但是搭「遊4」的地點並不在西安城區,所以還是聽我細細說來……(硬要賣關子XD)
「遊4」的發車站位於西安市北郊的「市圖書館」(已經不是「張家堡」囉,大家不要跑錯),所以住在西安城區內的朋友得先搭地鐵二號線至「市圖書館站」轉車,就這樣開啟我此行的西安地鐵初體驗。西安地鐵目前只開通兩條線,一號線呈東西向貫穿西安市,二號線與之交叉以南北向通過西安,由於西安地鐵各站和旅遊景點的關係不大(比如那華麗麗的「大明宮西」,從此站到大明宮的西北邊緣雖然只要750公尺,但售票處在遙遠的東南角XD),若不是要去漢陽陵,我此行可能和西安地鐵無緣了。
西安地鐵最大特色是大中華地區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給每一座車站都設計獨立標誌的軌道交通系統,可惜我搭的站不多,無法一一領略西安地鐵車站標誌的精妙之處,在此放上「鐘樓站」的車站標誌,想瞭解更多西安地鐵的車站標誌,可參考這個網頁(http://ppt.cc/K7CV)。說到西安地鐵還有一個小插曲,我在「鐘樓站」買車票時,自動售票機不斷退出我投的紙幣,最後只好跟服務人員換硬幣,再去自動售票機買票,看到這邊有沒有覺得休誇怪怪……?沒錯!為什麼服務人員不直接賣票給我呢?換完硬幣再去投自動售票機,這什麼脫褲子放屁的買票方式?難怪鐘樓地鐵站永遠都大排長龍,只能說大陸在「服務」這方面還未完全進化,一切只能照他們詭異的規則走orz(註:鐘樓搭往市圖書館的車費是2RMB)
西安地鐵連月臺門裝飾以「城牆」為意象,是有多愛自家城牆啦XD(但是購房節是哪招?團購買房子?)
經過一番波折後終於搭上地鐵二號線,往北搭五站就是「市圖書館站」,約莫15分鐘的車程,相當快速。市圖書館站共4個出口,若要搭「遊4」前往漢陽陵切記要走「D出口」,於「鳳城二路」搭車。這一帶是西安新開發的市區,新的市政府就在此站再往北兩站,所以放眼望去都是高樓大廈,好不氣派,與舊城區內的古意韻味截然不同,如下圖。
由於「遊4」的首班車是8:30發車,眼看時間尚早就去一旁的麥當勞吃早餐,我點的是「火腿扒麥滿分套餐」(6RMB),其實就是臺灣的「火腿滿福堡」,大陸人的高考壓力到底多大,連吃個早餐都要滿分XD 附帶一提,此時的麥當勞主打航海王玩具活動,可惜我對航海王無感,否則我還會找機會光臨XD
酒足飯飽(?!)後繼續等車,在這過程中又發生一個小插曲,唐代的長安是個國際化的大都市,胡商雲集,中西文化融合,締造大唐盛世榮景,這個現象竟也在21世紀的西安再現。與我一同等「遊4」的還有香港與法國的背包客,原本八竿子打不著邊的文化交流就活生生在我眼前上演-香港人和法國人用英文交談旅遊心得,可惜我是菜英文忠誠支持者,只能在一旁畫圈圈表示被排擠T__T
廢話這麼多,看倌們最關心的應該是「遊4」的發車時刻,在此雙手奉上,提供各位參考~
好不容易等到了8:30(等車處毫無遮蔽,但西安一大早就太陽照常升起,差點沒曬死我),「遊4」緩緩駛近,果然準時發車,立馬投入2RMB鑽入車內。或許是前往漢陽陵的遊客不多,所以「遊4」是臺簡陋破舊的小巴,車上沒有冷氣,上車後記得留心太陽的方向慎選位置;此外,「遊4」的路線會走高速公路,估計不會出售站票,因此建議各位還是發車站「市圖書館」搭車最保險,畢竟錯過了這班可再等一個小時啊~
「遊4」行駛半小時後就抵達終點「漢陽陵博物館」,由於時間尚早,杳無人跡(當然這裡本來就是冷門景點啦XD),很快就買好票。漢陽陵旺季全票80RMB,使用旅遊門票半價優惠只要40RMB(不含幻影成像10RMB),非常划算!BTW,「漢陽陵」有提供官方講解,但價格不便宜,如果是成群結隊再來考慮請個「伴遊」XD
先簡單介紹「漢陽陵」的來歷,該陵墓又名「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最大賣點就是館方將外圍的從葬坑建成地下博物館,十餘條從葬坑的上方覆蓋透明玻璃,讓遊客能零距離接觸,完全見識西漢帝陵的規制與細節,考古文物迷不容錯過!至於漢景帝劉啟何許人也?他老爸是漢文帝劉恆,于媽劇《美人心計》男主角,老媽就是林心如飾演的竇漪房,兒子則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大帝劉徹(劉啟:老爸和兒子都當了主角,我呢……T__T),他在位期間平定七國之亂,休養生息,與父親締造「文景之治」,亦是西漢盛世開創人物之一。
科普完畢開始上菜,一踏進漢陽陵就能看到遠方的塋塚,那就漢景帝長眠處,坐西面東,解決了學術界關於漢陵面南還是面東這一長期爭論不休的難題。可惜目前尚未開挖,遊客能看的只有外圍的從葬坑,即前段提到的地下博物館。
還沒走進景帝塋塚就能看到左方的「東闕門遺址」,所謂的「東闕門」就是景帝陵園的東門,根據解說牌的資料顯示,東闕門的形制為古代最高級別的「三出闕」,乃是天子規格的禮制。至於「闕」指的是門前道路兩旁高起的建築物,所以「三出闕」就是有三個建築物,但現在也只剩土堆了。
緬懷完東闕門的「輝煌」(?!),我逕行來到漢陽陵的最大賣點「地下博物館」,也就是「帝陵外藏坑遺址保護展示廳」。漢陽陵博物館對這個展示廳相當重視,在進入展示廳前的地下通道還羅列漢朝皇帝的重要事蹟,不但可以替遊客複習背景知識,也能營造進入歷史空間的思古氛圍。不過漢朝皇帝實在太多,我只拍了名號響亮的前五位和本次主角漢景帝,各位就將就一下~
雖然這些外藏坑遺址的上方都有玻璃覆蓋,但為了減少磨損,遊客入廳前得套上特製的鞋套,看來中國對文物保護也越發嚴謹了。一進大廳會看到整個帝陵的縮小模型,右下角覆蓋塑膠板的部分就是本廳展示的東12-14號從葬坑,位於整個帝陵的東側北部。
由於墓葬坑內的燈光昏暗,又不能開閃光燈拍攝,所以我只簡單介紹幾條比較有特色的從葬坑,想一睹廬山真面目的朋友只能親自跑一趟西安了XD 附帶一提,由於漢景帝生性節儉,故漢陽陵出土的陶俑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所以待會兒看到的文物都是迷你版,可別以為是我把他們拍小了!(景帝:如果不是老子省吃儉用,屁孩野豬哪來的銀子打匈奴?!)
從葬坑內部,遊客就是踩在玻璃上與地下的陪葬品「親密接觸」
忘了是幾號坑的木車馬遺跡
基於本人是「宮廷情感交流研究協會」終身榮譽會長,首先的考察重點當然是和後宮生活息息相關的第18號坑。根據解說牌介紹「18號坑出土宦者俑、白粉彩女俑等著衣式陶俑百餘件,在個別陶俑的腰部還發現有鼻紐銅印,共出土4枚,印文分別為「永巷丞印」、「永巷廚印」、「府印」、「西府」。」所謂「永巷」是西漢初期宮廷中的長巷,專以幽禁宮女妃嬪之用,換言之此坑乃是西漢後宮的寫照。
18號坑滿滿的女陶俑,估計是服侍嬪妃的宮女們吧XD
被圍在中間的不知道是昭儀還是婕妤,頗有陰森之感?!(當然都不是,婕妤始於漢武帝、昭儀源自漢元帝,都在景帝之後好幾代XD)
17號坑共清理出3乘木車馬,均為二馬單轅車,頭西尾東。著衣式陶俑10件,其中男俑7件,宦者俑3件。另出土「半兩」銅錢、小銅權、陶罐、陶盆以及鐵質農具、工具多件和銅印兩枚,一枚印文為「長樂宮車」,寓意不詳。一枚印文為「宦者丞印」。「宦者丞」為少府下屬,具體主管為皇宮服務的宦者。
16號坑較為重要的是車旁出土數枚銅印,印文為「大官之印」、「府印」、「左府」、「右府」等。「大官」即「太官」,屬「少府」所轄,其主要職責是將食品原料進一步加工為熟食品,並呈送皇帝食用,所以仔細看照片中有一處「動物骨骸」。
15號坑的東部主要為糧食,已發現大量碳化的糧食遺跡,有大麥、高粱、糜子類作物。
14號坑的陶俑仍處於整齊排列的狀態,一如剛入葬時候的樣子。據說是有人盜墓時,未及時回填盜洞,導致雨水攜帶泥土灌入此坑,後續泥土凝固,將陶俑固定住——反而保留了最初站立整齊的樣子。照片裡可以看到盜洞到達外藏坑的位置——陣列中倒下的那部分即是。
13號坑是最長的一條,分成東西兩區,東區藏有小乳豬、大豬、綿羊、山羊、家狗、狼狗等動物彩繪陶塑,簡言之就是漢景帝的「肉庫」(不是說他生性節儉?!),西區則放置木車和大量陶器。
左邊的是家犬四肢粗短,尾巴上卷;右邊是狼犬雙目虎視前方,長尾下垂。
12號坑曾遭到嚴重的盜掘與擾亂,故根據考古遺跡,採取復原陳列的方式。
從墓坑走到最後會有一個小小的展示廳擺設文物,這裡有個展示牌對漢代陶俑的製作進行簡單介紹。漢代陶俑分成塑衣俑和著衣俑,前者在捏製陶俑時連帶衣飾都一同捏出,後者捏製的陶俑只有身體,之後再加上布料做成的衣飾。而漢陽陵出土的陶俑以著衣俑居多,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前面看到的陶俑都是裸體-因為布料做成的衣服都爛光啦!
著衣俑的原型,手臂關節都是木製再裝上去,但也爛掉了
復原後的著衣俑,漢服真的很適合沒身材的人穿(打)
同場加映:復原後的車馬
想對漢景帝其人其事進一步瞭解的朋友別急著離開,不妨留下來欣賞漢陽陵另一賣點「幻影成像」(10RMB)。坦白說「幻影成像」的立體視覺效果蠻炫的,不用戴3D眼鏡也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成果,只是俺對西漢幾位皇帝的芭樂愛情故事如數家珍,每個人物剛出場我就猜到是誰了,導致觀影過程中少了些樂趣,所以只推薦對漢景帝完全不熟的朋友,或是想體驗新科技的3C控XD
走出地下博物館後會在帝陵東墓道回到人間(?!),然後就得沿著毫無綠蔭遮蔽的墓道走到「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在此溫馨提示請務必帶傘或帽子,否則很快就會成為遺址的一部分(登愣?)XD
還沒開挖的從葬坑
「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顧名思義就是保護南闕門的遺址,但所謂的遺址就只是臺基和土堆,木頭神馬的早就腐化了,但漢陽陵還是非常闊氣地將展示廳打造成仿漢式闕門建築,讓遊客可以目睹何謂最高規格的三出闕,只能說有錢好辦事(誤)!
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外觀,仔細看遠方有兩個遊客,可見這個闕門的雄偉壯闊
塾-古代門內外兩側的堂屋
從上方拍攝主闕臺,中間的洞應該是廊柱?!
柱基石和散水,散水的英文翻譯是「靜水池」,我還是不明白要做啥?
走進展示廳拍攝的正面,不難看出這個闕門的規模龐大
木柱遺存
站在正中間往兩側的闕門拍攝,即使只剩闕臺還是很壯觀
參觀完南闕臺遺址別立馬搭上遊4走人,循著司馬道往前走再右轉,約莫10-15分鐘的路程,就是漢陽陵第三個賣點「考古陳列館」。這裡頭陳列了三十多年來挖掘出土的1700多件文物,雖然外藏坑遺址展示廳可以看到近距離文物,可畢竟廳內晦暗幽森,想一睹文物風采還是得進來「考古陳列館」。以下就放幾張我個人覺得比較重要的展品,讓各位開開眼界~
上圖是武士俑、下圖是宦官俑,有看出差別了嗎?沒錯~就是「那話兒」的長短XD
樂伎俑,手掌成環狀應該是握有樂器,但樂器已經腐爛
八爪椅的真面目-騎兵俑,但是陝博只放陶俑,卻沒有把馬還原,顯得很微妙XD
塑衣俑,衣飾連著人物一起捏成,避免裸體XD
這尊塑衣俑似乎在向你請安?其實她是舞女俑-這是舞姿啦!
出了考古陳列館後,已經是下午一點多,為了趕上13:30的遊4,只好捨棄園區西南角的「禮制建築遺址」,到底裡面賣什麼藥,留待有緣人吧。最後放上斜對著考古陳列館的「王皇后陵」(王娡我沒有對不起你了XD),結束漢陽陵之行。
整體而言,我還蠻喜歡「漢陽陵博物館」這個景點,雖然展品不如「陝西歷史博物館」來得豐富,名氣不若「兵馬俑博物館」遠近馳名,但是能一探古墓穴的究竟已值回票價,更重要的是這個景點因為太冷門了,所以人超少!!!文青們可以放鬆參觀流覽,追憶兩千多年前的大漢雄風而不被幹擾,特別是經歷頭兩天摩頂放踵的陝博和兵馬俑,「漢陽陵博物館」實在太令人神清氣爽了!!這個景點推薦給喜歡古文物,卻又討厭湊熱鬧人潮的背包客!
由於今日預計行程提早結束,回到鐘樓時才14:30,正是西安艷陽的大好時光,若回酒店睡午覺也太浪費機票錢,我決定把DAY2的鐘樓、鼓樓等景點補上,不然我的旅遊年票是買心酸的嗎(誤)。但好不容易來到鐘樓,可得抓緊機會敲鐘求姻緣…不是啦!是寄明信片!!我住的大差市貌似沒有郵局(寫這篇遊記的當下估狗才發現有郵局,但我當時遍尋不著),逮到機會在上班時間來到鐘樓郵局,立馬狂寫明信片,也算了卻一樁心事。
鐘樓郵局位於東大街和北大街交叉口,但這棟建築同時還有3C賣場…
覺得鐘樓附近的交通太複雜,不知道上哪搭公交車嗎?西安市政府聽到人民的聲音~
站在郵局面前拍攝的西安鐘樓,本宮盼星星盼月亮總算盼來了~
在登上鐘樓之前,按照慣例給各位科普一下,資料來源依舊是度娘:
「鐘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西元1384年),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的迎祥觀,與鼓樓對峙。當時此地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中心之所在。隨著明朝初期長安城的擴建,城市中心逐漸東移。過了兩個世紀後,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明神宗萬曆十年(西元1582年)由巡撫御使龔懋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西安鐘樓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簷,四角攢頂的形式,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西安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朝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鐘』,原為長安城內的景龍觀(現西安西大街)所用,明初移至西安鐘樓。1953年景雲鐘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陳列於二門裡東亭內。西安市文物局仿製了景雲鐘,1997年1月30日將其懸掛於西安鐘樓基座的西北角,現對遊客開放。」
這兩段文字只有兩個重點:鐘樓東遷過、現在的鐘是假的XD!雖然真正的古鐘得去碑林博物館才能一親芳澤,但這棟建築確實算古蹟,所以門票35RMB也躲不掉(建議購買鐘鼓樓連票50RMB),可本宮亮出年票後又Free Pass啦!附帶一提,為了遊客的生命安全著想,參觀鐘樓可不是從大馬路的正門進去,得走地下通道,看倌們可別傻傻地橫衝直撞啊XD
一進鐘樓的2F就能看到絡繹不絕的遊客搶著和牌匾拍照,我想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拍到沒人的照片,大家就自行把照片中的大媽PS掉吧。雖然有不明生物的干擾,但依舊能看出鐘樓建築工法的嚴謹,一整排的斗拱撐起屋簷,氣派!
在鐘樓內部的樓梯間拍攝斗拱,只能說古人真的不會偷工減料(按讚)!
雖然這個鐘是仿製的,但依舊不能敲XD
鐘樓每天有六場的「秦王樂府編鐘」演出,我參觀時剛好趕上,熱愛古典文化的我當然不能放過湊熱鬧的機會。可惜過了大半年才打遊記,已經忘了當初演奏什麼音樂了,沒記錯的話似乎還有「茉莉花」之類的現代歌曲,相當有趣!
參觀鐘樓還有一大樂趣(?!),就是拍攝四條馬路的街景,但我想這大概只有無聊的地理控才會這麼做,以下不囉嗦直接上圖~
南大街,遠方的城門就是南門(永寧門)
南大街和東大街交叉口的開元商城,清初是一間寺廟「開元寺」,只能說這名稱真復古XD
南大街和西大街交叉口的鐘樓飯店,但我小腦壞掉拍歪了orz
東大街,由於東大街並非完全筆直,故無法拍到遠方的東門(長樂門)
北大街,遠方的城門即是北門(安遠門)
西大街,同樣非完全筆直街道,亦無法拍到西門(安定門),右前方的城樓建築就是下個目的地「鼓樓」
鐘鼓樓廣場,右下方是無孔不入的星巴克XD
你可以再靠近一點…嬛嬛駕到!!(現在改開口稱「秦宣太后」羋月!)
離開鐘樓往回民街的方向走,很快就能看到鼓樓,不過在優人神鼓出動前,還是給各位百度鼓樓相關知識:
「西安鼓樓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坐落於鐘樓西北方向,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頂部為重簷形式,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之一。鼓樓南北各懸匾額一塊,南面為 『文武盛地』,北面為『聲聞於天』,但文革時期被砍斷並焚燒殆盡,今日看到的兩匾乃是近代重製。」
鼓樓遠景,俺找不到適當的角度拍它,所以只能呈現這副臉歪嘴斜的德性orz
三層重簷式建築
鼓樓的現存的「大鼓」印象中有兩面,一面被柵欄「圈禁」,應該是老鼓,另一面只拉出一條警械線「請勿敲擊」確定是新鼓,因為後者還有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維基說大鼓有四面,但我沒有一一拍下,誰叫他們長得都差不多XD)
鼓樓的周圍還有24面小鼓,鼓面以小篆書寫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分立與樓南北兩側。度娘說每天傍晚6時,鼓樓上的二十四節氣鼓齊鳴,然後聞天鼓鳴響24聲以報暮時,但我沒經歷過,無法驗證。
鼓樓和鐘樓一樣有鼓樂表演,我沒拍到各場次的表演時間,百度得到下列資料,供各位參考~「每日八場,時間分別為:9:00、9:15、10:00、11:00、15:00、16:00、17:00、17:30」
不要問我為什麼鼓樂表演要打藍光,我自己也覺得很陰…(抖)
手機拍出來的照片更靈異了 囧
從鼓樓向東遠眺鐘樓,此時約下午四點,拍攝時終於沒有逆光的問題了!
鼓樓北方的回民街,下個景點「化覺巷清真寺」就藏身其中
鼓樓周邊畫為建築限制地帶,避免出現高樓大廈影響古蹟氛圍,所以附近的傳統民居才得以保存
打完鼓後向北沿「北院門」走一小段路,就能在左邊看到「化覺巷」的牌匾,接著穿越長長的「旅遊紀念品街」,就能抵達下個目的地「化覺巷清真寺」(又名「西安清真大寺」)。由於我的時間緊湊,完全無心欣賞沿街兜售的紀念品有何特色,當下只覺得一堆攤販和人潮超級煩躁,恨不得直接穿越過去,想買紀念品的朋友只好諮詢其他人了。
「化覺巷清真寺」與「大學習巷清真寺」並稱為中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學習巷寺以東,故又叫東大寺。雖然前者的建築時間略晚,但規模較龐大,旅遊書也多半推薦此地,加上時間有限,我就只參觀「化覺巷清真寺」(25RMB,年票沒有優惠)。該寺的建築時間說法不一,維基說建於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度娘說現存建築主要是明朝時修建,到清朝時又進行了擴建,不管怎樣它還是古蹟(好沒考古心)。
說到清真寺,一般人大概會想到圓頂+新月,但這裡可是中國,所以清真寺也跟別人不一樣,乃是四進式的傳統中國建築!!但是寺院內的一切布置又嚴格遵循伊斯蘭教義,其雕刻裝飾紋樣都由阿拉伯文套雕組成,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的世界伊斯蘭文物之一。或許因為它實在太特別了,也或許它是清真寺而非中國佛道教寺廟,這個景點的老外超~~多,甚至還有疑似校外教學的團體,推薦給想嘗試CCR的朋友(畫錯重點)!
第一進立馬映入眼簾的是大紅色木牌坊,建於17世紀,異角飛簷,高達9公尺,相當壯觀。正對木牌坊的是三方菱形菊蓮影壁,特地take圖案的近照,你說中不中式?典型的伊斯蘭建築才不會有植物圖案咧~
第一進的兩側各有廂房三間,目前陳列明清家具,建築外觀是傳統中國樣式,但魔鬼藏在細節中,看倌們請了~
廊洞上方的幾何紋飾,以及阿拉伯文,這可是中國寺廟看不到的喔!
北展廳陳列的「道法參天地」(宋˙米芾)與「敕賜禮拜寺」(明˙董其昌)拓片
經過五間樓後就是第二進,五間樓兩側的雕飾非常精緻,我忍不住多拍了幾張。所謂的第二進其實就是個石刻牌坊,「天監在茲」據度娘表示出自《詩經》,意謂「上天正在監視著我們在此時此地的行動」,用俗語就是「人在做,天在看」XD
從第二進到第三進,須通過「敕賜禮拜寺」,簡稱「敕修殿」,該寺1522-1566年間重修時是當時寺院的正門,是這座寺院歷史上最早的一座殿,門上懸掛的「勒賜禮拜寺」橫匾乃是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手書。
敕修殿內有兩座石碑,一個是用阿拉伯文撰寫的《月碑》,據說是以穆罕默德《聖訓》為理論原則,推論出齋戒月的日期,但我參觀時被鎖上了,無法探其究竟。另一個是「皇清」石碑,刻於光緒年間,但我忘了它是做啥了(毆)XD
第三進的主體建築是三層八角形的中國式宣禮塔—「省心樓」,所謂的宣禮塔是用來呼喚穆斯林朝拜的高塔,在傳統阿拉伯清真寺中,應該在寺院的四周各建一座,但化覺巷清真寺的「省心樓」卻只有一座,而且建在寺院的中軸線上,體現了其中國建築特色,但我參觀時卻在整修,只能看到一堆鷹架了orz
雖然省心樓在整修,但兩側的廂房仍是精緻華美,值得一看,甚至還有遊客止步的「沐浴室」,可見穆斯林的禮拜不是鬧著玩的!以下直接上圖~
不斷鬼打牆的「道法參天地」和「敕賜禮拜寺」,我已經搞不清楚哪個地方出現的才是真跡了
「和為貴」,在伊斯蘭國(IS)大肆燒殺擄掠的時空背景下,顯得有些諷刺
仙鶴是伊斯蘭教建築會雕刻的神鳥嗎?XDDD
跨過雕鏤精美的連三門就是最後一個院落-第四進。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集牌樓和亭閣於一體的獨特建築—「一真亭」,又名「風凰亭」。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飛簷尖頂,形若鳳頭,兩側亭子為三角形,左右翹翼,三亭相連,貌似鳳凰展翅,故名之。
連三門
由外向內拍攝一真亭
由內向外拍攝一真亭
跨過一真亭後,巍峨壯觀的禮拜大殿就在眼前,該殿面闊7間進深9間,可容納千人同時做禮拜,是寺裡最大的建築物。可惜按照伊斯蘭教規定,非穆斯林不能進入禮拜殿,一干觀光客只能自行想像內部的裝飾擺設了。
標示多個城市的時鐘,但這些城市的翻譯太詭異,我有看沒有懂orz
硬是拍了內部,正上方的水晶燈(?!)也太豪華!!
參拜完「化覺巷清真寺」時約莫17:30,照理說應該直接在回民街吃晚餐,結束這回合,但前一天被西安城牆景區激怒到,決定今天賭一口氣,老子就在18:00前上城牆給你看(是跟誰較勁?)!從鐘樓到南門(永寧門)最直接了當的方式是搭地鐵,但西安地鐵詭異的買票方式,以及下班時間大批的排隊人潮,我當機立斷改搭公交車。經過一番折騰與公交車師傅的咆哮後,我在鐘樓公交路線圖的1號搭車處,搭上「600路」(2RMB)於「南門(裡)」下車,並順利在17:50進入西安城牆景區,哇哈哈哈哈~西安城牆我來了!!(註:南門也是西安的交通樞紐站,但各路線的站牌位置卻大相逕庭,如果要上城牆千萬不要選擇停在南門外的公交車,會走到翻白眼XD)
為什麼我對西安城牆情(ㄩㄢˋ)有(ㄋㄧㄢˋ)獨(ㄕㄣ)鍾(ㄓㄨㄥˋ)呢?這或許和我成長的城市-臺中市有關。清末劉銘傳曾屬意將臺灣省城設在臺中市,並著手進行築城事宜,不過後來因財政問題與劉銘傳去職,築城工作中止,原本完成的八道城門與一小段城牆,也在日治時期因都市改正計畫被拆光,目前臺中公園的「望月亭」就是當年大北門門樓「明遠樓」遺跡。換言之,臺中市是個沒有城牆歷史的城市,每回在看臺中古地圖時總覺得少了些什麼,這回說什麼都不能留下遺憾!
1895年臺灣省城範圍
前文已提過,現今的西安城牆是明朝初年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修建而來,牆高12公尺,頂寬12-14公尺,底寬15-18公尺,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公里,城內面積約12平方公里,為唐長安城的七分之一。下圖是明朝擴建唐長安城皇城示意圖,明顯可看到原本位於正中間的「朱雀門」「西移」,而原先偏東的「安上門」今日成了正南門「永寧門」,取「永保安寧」之意。(註:今日的朱雀門位於唐朱雀門遺址的西側,於1986年開通,比我還年輕XD)
西安城牆景區目前有八個登門點: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和平門、文昌門、含光門、尚德門。南門北口(也就是前面說的「南門(裡)」)開放時間最長,全年皆為8:00-22:00,含光門遺址全年8:00-17:30,其餘門點4月1日-4月30日 8:00-18:00、5月1日-10月31日 8:00-19: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8:00-18:00,重點就一句話-上南門最方便。全票為54RMB,刷旅遊年票免費,但年票用戶需在18:00前刷卡進城牆!年票用戶需在18:00前刷卡進城牆!年票用戶需在18:00前刷卡進城牆!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由內向外拍攝南門
由外向內拍攝南門
武士表演用的大鼓,雖然這裡不是朱雀門,但依舊採用象徵南方的朱雀
我進南門時差不多18:00,剛好遇上「武士換崗儀式表演」,不免俗地當個死觀光客狂拍他們,雖然我對表演內容幾無印象,卻還是記得某個武士臉上從中流貫而下的黑汗,可見當時西安天氣有多炎熱,晚上六點多還讓他們辛苦冒汗,給他們鼓鼓掌!(表演時間:09:00 開城式;10:30/19:30 武韻古城;10:45/19:45 活體雕塑;17:30 武士軍陣表演;9:30/15:30/18:40 武士換崗儀式表演;11:00/11:40/16:20/16:50/18:00 武士湖東高巡遊表演。這是我寫遊記時查詢的官方網站表演時間,和我半年前碰到的表演時間不一樣,可能有改過?)
我不忍說這個動作真是讓腐女狂開小花,這是什麼交換定情信物的儀式wwww
這位武士快來跟我買照片,否則你的黑歷史就要被我傳揚出去了XDDD
我不太懂這批武士的遴選標準為何,因為好幾個武士的身型偏瘦小,一旁的保安大哥還比較高大挺拔,他們是不是跑錯棚了?
站在南門城樓往北拍攝「鐘樓」
站在南門城樓往東拍攝「順成巷」(原名「馬道巷」,供古代將士跑馬而設的巷道)
站在南門城樓往東北拍攝「寶慶寺華塔」
明代時,西安是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的封地,城池的建築等級僅次於都城南京,故西安城牆的屋頂皆是重簷歇山式。
再次見證我的小腦壞掉,怎麼拍都是歪的orz
不難看出城牆頂部很寬,12公尺大約是一般雙向道路的寬度
站在南門城樓往西拍攝護城河
站在南門城樓往南拍攝「南關正街」,但當時南門外正在整修,許多地方都被圍住,無法拍攝到正對「南關正街」的街景
明清西安城牆從城門向兩邊延伸,每隔120公尺修有一座伸出城牆之外20公尺寬、12公尺長、高與城頂齊的敵臺,皆有敵樓一座,共98座。敵樓戰時用於守城防禦,供各段城守部隊進行指揮瞭望傳令,放置器械物資等,平時則供守城軍士巡邏者遮風避雨休息之用,屬於一種增強城牆防禦的設施。
遊覽西安城牆的方法很多,若自認是「健人」可以「腳勤」地慢慢走完,但曠日費時,若想較快速環城一圈,不妨考慮目前最時尚最環保的「鐵馬逍遙遊」,至於老弱婦孺或想撒銀票當大爺,那麼「觀光電瓶車」會是你的不二選擇!貼心的西安城牆景區都幫你準備好了,以下是價目表,請各位參考(註:租賃自行車需押金200RMB)。排了十分鐘的隊,我在18:55開始環城之行,此時我還暗罵一次得租用120分鐘,是否太坑人,殊不知在我面前的並非朝陽坦途,而是夕陽末日(?!)…
說到租自行車讓我想起一個不甚愉快的小插曲,由於此時我自備的水快要喝光,我看租賃處有飲水機,詢問是否能裝水,店員皺了眉說那個壞掉了不能用,旁邊有自動販賣機,但我還車時看到飲水機的水都空了,更!!老子都花錢租車了,裝個水會讓你少賺多少?後來我在一樓遊客服務中心又看到飲水機,服務人員非常客氣讓我隨意裝,奉勸各位以後先在一樓裝好水再上城樓,哼!
碑林博物館附近的巷弄,喜歡這種純樸靜謐的氛圍
距西安城牆南門城樓東側約667.5公尺處,建有一座祭祀主管文運之神—魁星的魁星樓。該樓初建於明萬曆乙未年(1619年)九月,後遭兵火所毀,清代雖有重修,但明清建築終未保留下來。今天看到的樓體是1986年重新整修的,所以下面的照片又是比我年輕的假古蹟XD。
城門頂部的內外緣可以看到低矮的薄型擋牆,稱為「女牆」,與大城相比,極為卑小,故稱女牆。建在城頂內沿的女牆也稱「宇牆」,建在城頂外沿的女牆也稱「垛牆」。垛牆上垛與垛之間相距0.6米的缺口,稱垛口,是為瞭望和射擊而設,據統計共5984個。
由於西安城牆為橫長方形,四城角建有角台,即城牆四隅轉角處有凸出牆體的實心台。在西安城牆的四城角中,東南、東北、西北三城角為直城角,外建正方形角台,西南角台形制獨異,為圓形。角臺上建有閣樓建築,名曰「角樓」,為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設施。由於角樓如同敵樓一樣,其外壁都向城牆外壁外凸,憑樓眺望,視野開闊,可以清楚地觀察敵情。明清西安城上的四座角樓,因長期戰亂破壞,現都毀而不存。1983年以來已恢復重建了西安城牆東南、東北、西北三座角臺上的角樓,下列照片就是新建的東南角樓。
一路邊拍邊騎,19:30左右,我終於騎到東門「長樂門」。明代時因國都南京位於西安之東,為祈祝大明江山長久歡樂,萬年不衰,取名「長樂」。由於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向,城門上的兩塊牌匾分別是「旭日東升」和「紫氣東來」,饒富生氣。
由內向外拍攝東門
由外向內拍攝東門
西安城牆每隔40-60公尺建有「流水槽」,流水槽為磚石結構,附貼於城牆內壁,從城頂直立達於城基。其上有石制吐水嘴,城下有滴水石,與溝渠相通。雨水可從城頂入吐水嘴,順槽而下,至滴水石後,再散進陰溝流去。流水槽的修建,防止了城牆牆體受雨水浸泡而塌毀,對保護城牆起了重要作用。
沿著東城牆繼續往北騎,很快來到東城牆最北的「朝陽門」,因為此門朝向太陽,是每天第一個見到陽光的城門,故名之。下面是站在朝陽門上,向外拍攝「長樂西路」的街景。
東北角的「角樓」
經過東北角樓不久就到了北方城樓的第二座城門-「解放門」。這座城門原是開於民國時期的中正門,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廣場而拆除,成為西安城牆的缺口,2005年重新連接,形成大跨度的橋拱式城門(照片請參見DAY2遊記),從而使西安城牆全線貫通。解放門外為火車站廣場,城門內為解放路,附帶一提,中國的「解放路」都是在1949年由「中正路」更名而來,其政治涵義不言則喻。因此在中國居然就有十七座城市,包括太原、天津、石家莊、廣州、長樂、長沙、杭州、武漢、濟南、泉州、西安、鎮江、鹽城、錦州、大連、衡陽、高州市的主要商業街就是都是「解放路」。
站在解放門往北拍攝火車站廣場,注意前方在「車站招待所」和「郵政快捷酒店」中間有個地下道,那是通往「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捷徑
西安火車站!!
站在解放門城樓向南拍攝「解放路」
告別解放門後繼續往西騎,於20:08來到正北門-「安遠門」。「安遠」二字是繼承中原漢族朝廷對邊遠少數民族採取的懷柔安撫政策,希望邊遠少數民族對朝廷知恩歸順,畢竟時光倒流回唐代,這裡可是迎賓的主要大門,被稱為「天下第一門」。可惜北門於清末毀於戰火,現在的城樓是2001年複建,根本是個孩子XD。
站在北門城樓向南拍攝「北大街」
霸氣十足的「古城第一門」,但上面閃亮亮的燈泡裝飾讓我想起俗艷的「臺北北門郵局」orz
北門城樓遺址
站在北門城樓向北拍攝「環城北路」與「北關正街」,注意右前方的「西安大唐醫院」,真的什麼都要和大唐扯上關係XD
我想這不是戰火砲擊過的痕跡,只是磚石脫落,但從這就能看出城牆頂部並非完全平坦,所以騎起自行車的感受……只能用「爆菊」兩個字形容了orz
過了正北門宣告我的城牆之旅已經過半,但由於前半段花了太多時間拍照兼發思古之幽情,竟然耗掉整整80分鐘,眼見天色漸暗,難以拍到各城樓與相關的街景,我決定馬力全開,火速前進,很快就飆到正西門-「安定門」。該門原是唐皇城西面中門順義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被保留下來。明代擴建城牆時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門」,寓意西部邊疆安泰康定。
匆匆告別安定門後,一會兒就騎到形制特異的西南角台,不但呈現圓形,且沒有角樓。
離開西南角台再往東騎,昔日的正南門-「朱雀門」正展開她的華羽擁抱疲憊的旅客。朱雀門內是「南廣濟街」,街上的仿古建築還頗有些盛唐氣息,門外卻是充滿現代氣息的高層建築-今日的「朱雀大街」,仿佛歷史與今天的對話。
站在朱雀門城樓向北拍攝「南廣濟街」,遠方貌似城樓的建築應是廣濟街與西大街交叉口的「時代盛典」
揮別不死鳥後,我終於在20:50分回到正南門,結束歷時115分鐘的西安城牆自行車之旅,這時我終於了解為何一次得租用兩小時,除非你從頭到尾埋頭猛騎,才有可能在一小時內騎回程,但這不就喪失一覽城牆風光的樂趣?!就我這趟的「騎程」而言,奉勸看倌們一定要準備充足的糧食和飲水再上路,最好的出發時間約傍晚六點左右(也就是看完表演立馬租車環城,不要浪費時間瞎逛),才能在落日前完成環城之旅,既不會被曬成兵馬俑,也能欣賞各個城樓的景緻,夜間雖另有一分愜意,但城樓之上燈光微弱,很是危險。
晚間的南門,和北門一樣被掛上閃亮亮的燈泡
晚間的「南大街」,看~遠方的「鐘樓」也閃爍著燈光呢!
結束西安城牆懷古行,我先到一樓的遊客服務中心補給水份,意外發現紀念章,可惜油墨幾乎全乾,遊客中心竟想出加水的方式來延續油墨壽命,只能蓋出「水水」的紀念章,算了~聊勝於無囉!
離開南門後,原本預計在附近找個速食店大快朵頤再回家,但我搜尋半天後只能挫敗地打消念頭,因為南門附近沒有任何一家現代化速食店!!AMAZING!!這裡不是鬧區嗎?難道古城的維護與管制還包括餐飲業?但下面那張「天福茗茶」是怎麼回事?連這個都可以山寨!!
無奈之餘只好到「環城南路」搭公交車,但如同前幾段提到,南門亦是西安重要的交通樞紐,站牌眾多,原本預計要搭的「40路」或「216路」遍尋不著,我只好像個無頭蒼蠅般地到處亂竄,最後在地鐵D2出口旁的公交站牌搭上「203路」,在「端履門」下車,再步行到肯德基祭五臟廟,回到酒店時已經是22:15,結束將近15個小時的馬拉松之旅(倒地)(事後查了地圖才發現「40路」的站牌不用走到地鐵站一帶,出城門立即左轉就能看到)
KFC的「八分堡套餐」(24.5RMB)+半價優惠的「布丁奶茶」(5RMB)
「八分堡」名不虛傳,正常人吃下去大概勉強八分飽,還好我加點了布丁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