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現代化建築,只有音樂、啤酒(自己亂加)、冰淇淋,以及現代生活與歷史建物之間的深刻連結。這裡是古羅馬小鎮,巴斯。



古羅馬人於西元43年入侵不列顛,建立不列顛尼亞行省。不過其實早在羅馬人在巴斯建城以前,塞爾特部落已經在此地發展。他們供奉著女神蘇利斯(Sulis),從聖泉(the Sacred Spring)不斷湧入並冒泡的泉水則被視做女神賜予的禮物。塞爾特人在泉水邊設立神社祭拜該女神,他們相信這些泉水能夠療癒身心。隨著羅馬人在西元43年入侵不列顛,他們將自己文化的女神密涅瓦(Minerva)與塞爾特部落的女神蘇利斯融合,成為蘇利斯‧密涅瓦(Sulis Minerva)女神,而該地亦被命名為Aquae Sulis,亦即「蘇利斯之水」,即今日的巴斯。

在這裡我們會發現賽爾特文化與羅馬文化融合的許多範例,其中最著名的則是神廟口的三角楣飾。眉飾的雕刻者來自高盧賽爾特地區,因而在建築上有著羅馬與塞爾特文化的融合。此外,眉飾中間的頭像是一個被蛇圍繞的恐怖臉孔,相傳是希臘神話裡的蛇髮女妖戈爾戈(Gorgons),但由於神話中的戈爾戈是女性,因而便有學者揣測這個面孔實是融合了塞爾特文化中的海神形象,這亦再次見證了塞爾特與羅馬文化的結合。眉飾之所以以戈爾戈為主題,則與女神希臘女神雅典娜有關,相傳希臘英雄珀耳修斯(Perseus)在雅典娜女神的幫助下斬了女妖的頭顱,珀耳修斯更將其獻給雅典娜。羅馬密涅瓦女神被視為希臘神話裡的雅典娜,因而戈爾戈的頭像被視為有獻祭之用,並象徵著密涅瓦女神的偉大勝利。
羅馬人於泉水旁建造羅馬神廟祭拜女神,並在隨後三百年建造了現今舉世聞名的羅馬浴場。聖泉、浴場與神廟的結合一方面彰顯了泉水的神聖療癒作用,另一方面亦展現出羅馬人將日常生活與宗教信仰做的連結。

此外,羅馬浴場亦呈現出古羅馬人的公共概念,羅馬時期,這裡集結了各種不同階層的人前來泡澡,在他們眼裡,浴場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來到浴場不僅僅是泡澡這麼簡單,這裡也是不同階級間資訊交流的平台。


現今圍繞在聖泉周圍的建築則由十八世紀巴斯城中知名建築師約翰伍德父子(John Wood, the Elder以及John Wood, the Younger)設計。連同托馬斯‧鮑德溫(Thomas Baldwin)設計的上層階級社交場所大水泵房(the Grand Pump Room),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浴場其實是充滿新古典風格的十八與十九世紀建築。
今日博物館的入口,亦即十九世紀時期的音樂廳,以及廳外的浴場站台則是於1897年由J M Brydon設計建造(其1895的設計原圖如下,在四邊的站台上可以看見幾座十九世紀晚期豎立的羅馬雕像,更添羅馬風味之餘,這些雕像所雕塑的羅馬君王與統治者都與當時不列顛有著相當大的關聯。



而你,遇到你的女神了嗎?那個令你神昏顛倒,讓你快樂讓你憂,讓你只敢默默觀望不敢輕易觸及的女神。那個你希望能守護她,但她卻只想守護別人的女人。

參考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