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倫坡是一個位在克拉尼河(Kelani River)上的港口,在葡萄牙人來到此地之前,這裡被稱為Kola-amba-thota或Kolon thota,意思就是「港口」和「芒果樹」的意思 ,葡萄牙人在1505年為了保護其在印度洋的香料貿易市場,在這個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商業城市和港口的Kolon thota,建造軍事堡壘和要塞,並將其改名為「可倫坡」,以紀念在1498年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哥倫布(Christopher Colombus)。後來,荷蘭人於1656年占領可倫坡後,便將這裡建為統治斯里蘭卡的行政中心,到了1796年英國人佔領斯里蘭卡,英國也將科倫坡建設成為英屬錫蘭的首都,1948年斯里蘭卡獨立後科倫坡一直是斯里蘭卡的首都,直到1985年斯里蘭卡才遷都至科倫坡東南郊區的斯里買亞瓦德納普拉科特(Sri Jayewardenepura Kotte,簡稱為科泰),但可倫坡仍是現今全國第一大城。

西馬馬拉卡寺(Seema Malakaya temple,水中寺廟)就位在貝拉湖(Beira Lake)上,此座寺廟為建築大師Geoffrey Bawa的作品,於1979年仿照坎迪佛牙寺的聖龕室(Shrine room)所建造而成的。廟旁可見到將水分成兩個部份的運河建築,從木棧道進入佛寺,整個佛寺分別建造在三座平台之上,最先看到的是一尊臥佛,臥佛前是佛教的精美圖騰雕刻,再往前走即可看到木造佛堂,不過去進要付費,我們只在外頭繞一圈,但看著佛堂四周的銅雕佛像及後方的白色佛塔,映照著湖水,讓可倫坡的市中心增添了些許的空靈美感。

位在維多利亞公園Viharamahadevi公園正對面的市政廳(Town Hall),建於西元1927年,光看到他那頂白色的圓頂外觀,很多外國人的第一印象就想起美國的「白宮」,所以這裡也有小白宮之稱,現在是市長辦公的地方。車行來到一旁的圓環,就可以看到紀念班達奈克國際會議大廈Bandaranaike Memor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all),簡稱為BMICH,為何稱班達奈克?斯里蘭卡已故總理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夫人的關係,他的先生是錫蘭總理的所羅門.班達拉奈克,1959年在他先生遭暗殺後出任自由黨主席並贏得大選,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女總理,後來五次訪問中國大陸,與中國大陸建立良好關係,中國總理周恩來於1964年訪問斯里蘭卡,答應為錫蘭援建一座國際會議大廈,於1973年5月竣工,所以大廈命名為「紀念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現在是斯里蘭卡舉行重大國內外會議及展覽會的地點,而在大廈的對面由斯里蘭卡政府提供了一塊土地,做為「中國大使館」遷館改建之地方,當然我們坐在車子裡是無法拍到裡頭的,另外,道路一旁還有個小型石雕佛像,政治交流外,宗教也代表著雙方友誼長存。

英國人在西元1796年進駐可倫坡,並於西元1815年三月二日跟肯迪皇家代表簽訂肯迪條約(Kandyan Convention),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而這座仿照坎迪佛牙寺後殿接待廳(Magul Maduwa)獨立紀念廣場(Independence Memorial Hall)就是為了紀念西元1948年二月四日斯里蘭卡脫離英國的統治。廣場的主建築物有一個紀念堂,前方還有一個噴水池與獅子環繞的塑像,這個塑像是斯里蘭卡的國父Rt. Hon Don Stephen Senanayake,而在大廳四周環繞著是象徵斯里蘭卡的獅子雕像,大廳內是以一根根方形的柱子來支撐,柱子上和屋簷下緣都有美麗的雕刻,一旁還有部份民眾在此歇息,對照一旁的高樓大廈,流露出復古的記憶與心靈的沉澱。

在可倫坡市區觀光購物,大部份的人會到國營工藝中心(Laksala),這裡只要是跟斯里蘭卡相關的紀念品都有,但喜歡與否就看個人需求了,對我來說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只不過工藝中心的規模真得不大,空間大約60-70坪左右,上下樓層以不同的物品如珠寶區、皮件區及紀念品區等區隔,另外一個地方就是國營百貨公司ODEL,一開始還有些斯待,但到了之後,就只能說是三層樓小型購物中心罷了,可以逛得的太少,所以待沒有多久就在中庭曬人乾,至少挑高的建築透過玻璃幃幕引進的自然光線,令人心情顯得特別的舒服與愉快,只是離開百貨後,外頭似乎是山雨欲來之感,因為正在舉行一場示威遊行,但其他時間,走在這個回教、印度教及佛教合諧共處的可倫坡街頭,熱鬧之餘,又不失一種對多元融合的尊重。

距離斯里蘭卡第四長河卡拉尼河(Kelani Ganga)的河口約10公里處的卡拉尼亞.拉加瑪哈.維哈拉(Kelaniya Raja Maha Vihara),簡稱卡拉尼亞神廟,是想要探究佛教在斯里蘭卡人心中的地位,所不能略過的重要選擇。順著階梯拾級而上,階梯的兩旁有著跟坎迪佛牙寺門楣上相同的神獸守護神,有著鱷魚頭、象鼻、獅腿、猴耳、魚身和孔雀尾的外形,之後脫下鞋子進入廟區,寺廟後方雕刻就成了我們對卡拉尼亞神廟的第一印象,雕工精細的人物,配上造型可愛的人物、大象和天鵝做為外牆的裝飾,不同於在吳哥窟和印度所見,多了一份童趣。

根據史書記載,佛祖釋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共三次來到斯里蘭卡,第一次是在西元前528年,在他悟道後5個月,來到康堤東邊一個叫作Mahiyangana的地方解決兩個部落之間的戰爭;第二次是悟道8年後,來到北部的傑夫納(Jaffna)外海的Nagadeepa小島,為龍島(Nagadipa)拿加王(Naga King)的家族中弟爭奪王位,來化解會造成百姓生靈塗炭的危機;第三次是佛祖在悟道後的第8年的5月,也就是西元前520年Vesak滿月時,受來卡拉尼亞(Kelaniya)國王邀請來卡拉尼亞寺(皇家大寺)講經佈道,當時的地點就是現在卡拉尼亞寺的佛塔(Dagoba),也就是我們這次所見的菩堤樹下,現在卡拉尼亞寺在後門入口的右側的佛塔會在每年的1月月圓之日前後,舉行為期二天的一月節(Duruthu Perahera),以紀念佛陀的蒞臨弘法。現在的菩堤樹下供奉著一尊白色大佛,民眾在一旁點然香燭虔誠祝禱,有的人是手捧裝滿水的瓦罐,或是持捧蓮花、五瓣茉券,而我們這群觀光客則是簡單的雙手合十,一般程序是先去正佛殿裡獻花,再到祈福燈處倒入椰油,順時針繞行代表佛陀的大菩堤樹,走完三圈之後再將水倒在樹前的水槽獻給佛陀,在梵文中的順時針就是Pradakshia,dakshia也是印度傳統中代表聖潔的右方。

寺廟的另一面面對著卡拉尼河,如果是從此方向走來,會看到一座全白的拱門,上頭同樣的刻著精緻的圖案裝飾著,寺廟的外造近菩堤樹牆面上還刻著印度教毗濕奴神Vishnu的兒子雕像,面對寺廟大門的左側是一座鐘樓,斯里蘭卡人相信鐘聲是牽引著來世今生,如果要讓來世更好,就可以捐一座鐘樓給寺廟,庇佑下一世的輪迴。


由東邊踏進神廟的正殿,可見到斯里蘭卡皇宮或寺廟常見的半月石,進門大廳跟前方房間就是冥想屋(Image House),裡頭裝飾富麗堂皇,各種典故的精緻壁畫,顯示在眼前,再回到大廳右側,可見一尊莊嚴肅穆的臥佛,用一層半透明的薄紗遮起來,佛前的平台堆滿了信徒的獻花,大廳的壁畫描述著當年佛祖跟500名信徒接受Naga國王邀請至此弘法的情景,連接走廊和大廳的拱門上和牆壁上,也畫滿了斯里蘭卡神話故事的不同場景,至於左側的房間則是供奉著印度教毗濕奴神,這跟斯里蘭卡人2500年歷史中佛教與印度教密不可分有關,時至今日,民間仍是不分你我,就像佛祖的教誨一樣,要懂得包容與接納,至此也讓我真正了解到斯里蘭卡人的友善與樸實。

雪白的佛塔四面各有一個龕門,裡頭供奉著佛祖雕像,佛塔頂上的尖錐柱上頭,有顆透明的黃玉(有的地方用水晶球),斯里蘭卡人叫做頂珠(Manikkya),代表至高無上的尊貴。不過這座當地人心目中神聖的寺廟,早在葡萄牙殖民時期就被徹底摧毀,一直到18世紀英國殖民時,為了安撫斯里蘭卡人才同意重建,不過也只限於佛塔跟修行僧侶的宿舍,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主建築寺廟是在20世紀又再度整修重建的。這次花了近一個小時,鉅細靡遺的欣賞和了解這座在斯里蘭卡人心中不可或缺的寺廟,也發現這個「以佛立國」的國家和人民,雖然經過數百年的殖民統治,但內心深處仍舊保有2500年來歷史文化交疊的傳統信仰,絲毫不曾動搖過,因為卡拉尼亞神廟的虔誠與樸實,就像那圍繞在菩堤樹四周的香煙裊裊,瀰漫著時間走過的記憶與腳步,離開時,我彷彿耳邊不時迴盪著佛樂祥和,讓人在盲碌現世中得到片刻的歇息與寧靜。

可倫坡,是此行斯里蘭卡的起點與終點,離開前,走在加勒菲絲綠地(Galle Face Green)旁的海堤上,風揚起了印度洋吹來的細沙,天空是一片灰色的感觸,街道不斷上演著現在與未來的進行式,但城市的角落裡,仍舊橫躺著隨風消逝的過去式,不斷湧入的過客,早已把可倫坡的美麗與哀愁,塗上厚厚的一層古老顏料,試圖抹去這不再驕縱的哀愁,重新披上這即將美麗的繁華,隱遁在古老中的安靜與沉穩,是傳奇的色彩所無法調合出的泰然自若,多一份則俗艷,少一份則空虛,我處心積慮尋找著那段光榮,是哥倫布點亮了城市的夢境,只是大海傳來的號角,卻吹起了沉淪在殖民西化的糖衣五線譜,懷著矛盾的忐忑,卡拉尼亞的菩提樹下,思索著這離別前的世故與遺憾,我追憶著過往的美好,同時也領略到這沒有答案的結局,是我放不下的依戀,也是我內心深處的孤獨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