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辦公室總想要出走,
好不容易有了個機會可以走出建築物,走到太陽底下,
雖然還是只能待在台北市區,
不過來到了北投這個地方,
城市的煙塵味已經沖淡了許多,
北投是個很特別的地方,
信步走過,身邊可能就出現了一個百年古蹟或名勝,
今天踏著隨性的腳步,要來探訪北投溫泉的過去與現在。
在去泡溫泉之前,我們先繞去了溫泉的源頭—地熱谷,
一走進地熱谷,還沒有看見蒸騰的煙霧,就先感受到熱辣辣的溫度,
高溫潮濕的空氣,讓人連呼吸都不太舒服,
輕風吹來感受到的不是涼爽,而是像蒸氣室一樣的悶熱感
雖然薰風讓人有點不太舒服,
但順著木棧道往內走,
裡面的景色可是會讓人忘記薰風帶給人的不快。
被護欄圈圍住的地熱谷,池裡面的霧氣氤氳,
從池面生成散發到空氣中,讓人有一種恍如置身仙境的錯覺,
雖然地熱谷的舊名叫做地獄谷,
但光看這美景,可真的和地獄這種可怕的地方一點關聯都沒有。
但是也不要被它美麗的外表騙了,地熱谷水溫高達90℃至100℃之間,
以前還流行過一陣子拿生雞蛋來這邊煮溫泉水煮蛋,
不過因為發生過太多次意外,
這邊就圍了起來,不再讓人靠近,當然也就沒辦法煮溫泉蛋了。
告別了美若仙境卻暗藏危機的地熱谷之後,
踩著鋪滿石塊的質樸步道,
這條路,帶我們到了本次旅行的第二站—溫泉博物館
興建於西元1913年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原本是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溫泉公共浴場,在二次大戰荒廢之後,終於又在1998年經過整修之後,重新命名為北投溫泉博物館並且正式對外開放。
博物館內除了擺放許多和北投溫泉有關的文物、說明展示版之外,裡面的木構造建築也相當有味道。
格狀的木紋窗櫺,雖然沒有現代化的極簡時尚風,
卻更有另一番日式風情。
2樓有一個榻榻米活動大廳,這個地方原本是讓來這邊泡完湯的人,可以在人在沐浴之後在這邊納涼、休憩、聊天的地方,現在這邊已經不具備浴場的功能,所以遊客們只能在坐這兒遙想當年公共浴場的風華萬千嘍。
博物館的重頭戲在一樓,在一樓擺放著一個相當巨大的石頭,
它就是北投石,不過導覽人員說,大家都誤會了
不是這塊石頭叫北投石,而是附著在上面的結晶物叫北投石,
它的產地只有日本玉川及台灣的北投溪,是一種硫酸鉛鋇放射性礦石
是全世界唯一用台灣的地名來命名的礦石
既然博物館的前身是一個公共浴場,
想必一定會有浴池嘍?
網前拐個彎,走過了充滿歐洲風味的長廊,
彩繪玻璃窗讓我聯想到中古世紀的教堂,
陽光透過玻璃產生了七彩斑斕的折射,
浪漫的光暈引領著我找到了傳說中的公共浴池。
這個仿羅馬式的大浴池據說深度達130公分,
為了容納更多人,所以將深度做到130公分深,
大家只能站著泡,就會比坐著泡更節省空間。
北投的溫泉旅舍多是沿著北投溪而建,
因為周邊眾多溫泉飯店的林立,便在西元1913年,建立了一座溫泉公園,
這座公園可以說是各個溫泉飯店的後花園,
一直到現在,經過的百年的風吹日曬,公園仍舊屹立不搖。
公園裡最著名的要算是眼前這座百年石橋了,
曾經,公園裡面有好幾座一樣的石橋,但是經過好幾次的改建,
目前這座是公園內僅存的一座,
經過了百年的歷史,雖然看起來不太起眼,
仍然可以從橋身上看出當初使用的工法,
而現在的石橋已經融入在公園裡恬靜的氣氛當中,
默默成為公園的歷史見證者了
在北投溫泉公園旁邊,從以前到現在都有許多溫泉旅館,
而最早的一間溫泉旅館—天狗庵
現在只剩下兩根不起眼的柱子默默矗立在加賀屋的側門,
如果沒有人提醒,可能真的會錯過了這個重要的遺跡
不過大家來到這邊,應該都會被加賀屋的和服管家們吸引了目光,
可能對天狗庵的注意力就更分散了吧
今天只有走走看看,沒有泡到溫泉,
下次可要找一天專門來這裡享受北投遠近馳名的溫泉,
好好放鬆一整個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