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就是改變~《兩岸傳媒》十一月號專欄

 
輕旅行圖片-1
(豐濱港口部落阿美族巫師之舞,圖片來源:TEDXTaipei)
到現在,想起這一幕,我還是哽咽想哭。


九月底在台北華山舉辦的TEDXTaipei年會演講,十八分鐘的時間,我與合作夥伴游智維講了幾個在地深度旅行的故事,結尾提到花蓮豐濱阿美族港口部落,有幾位婆婆努力找回消失多年的巫師之舞,需要大家透過旅行到現場欣賞他們的演出,讓文化不失傳。


我對台下的觀眾說,經過就會錯過,相識才有故事,但是故事就在現場,但由於現場朋友無法到花蓮,我們就把故事帶來這裡。接著,燈光暗下,四個阿美族傳統服飾的婆婆輪番吟唱出場。

此時,全場七百人鴉雀無聲,靜靜看著她們身影流動,聆聽咒語低迴,我站在舞台暗處角落,內心很激動。表演結束後,巫師婆婆流淚與我相擁,我說,你們的努力讓世界看到了。


許多在現場或線上收看的朋友告訴我,他們看到巫師之舞,就不自覺的流淚,感動的連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這就是故事的神奇力量,我,就是說故事的人。我喜歡聽故事,說故事,去發現台灣時間、空間與人間的特色,我也教人說故事,找到自己的特色與自信,創造改變的力量。


但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會站在TED舞台上演講,還讓傳統部落文化透過網路被記錄與流傳。


我沒有固定工作、沒有頭銜,不務正業。有時去演講,或是參加各種政府審查會議,主辦單位問我的頭銜是什麼,總難明確回答,作家?企業顧問?演說者?創業家?我每次會說,都好。


現在是跨領域整合的時代,不務正業也許才是明日的專業。


我的名片只有一個稱呼:故事人。我是寫飲食文化、推動節氣生活的作家,演講授課的學生範圍很廣,從中小企業家、公務員、微型創業者、社區工作者到農人、家庭主婦、大學生、甚至還有高中生。


我也從事顧問工作,我協助企業、地方觀光休閒產業發想創意、行銷與經營策略,也幫民宿設計有故事與文化內涵的菜單,設計私房遊程,帶小旅行團深度旅行台灣各地。


從報導企業競爭力、時尚華麗的生活品味,到提倡在地常民生活,這是我的中年大冒險,沒有大江大海的豐功偉業,只有小舌小胃的遊山玩水。


三十九歲那年,我離開財經雜誌副總編輯、創意總監的工作,想改變既有狀態,不想成為只是旁觀的記者,想用走訪各地的經驗與專業,協助更多人改變現狀,也想兼顧家庭生活,回家帶小孩。


當時認識氣象博士彭啟明、命理大師李咸陽,我們三個人都同年、屬狗,想合寫一本有科學根據、符合台灣風土環境與生活實用、優美好讀的農民曆,我們定調、取名為《樂活國民曆》。


我出發了,不知未來如何,但出發就是改變。我設定即使一年沒工作,也要深刻體驗沒有頭銜的人生,找到真正的自己,不貿然投入新職場。


由於有財經記者的訓練、時尚雜誌視覺與創意的經歷,加上長期在台灣鄉鎮報導的養分,讓我相對擁有多元的想法與說故事能力,逐漸有人找我演講,到台灣鄉間各地探訪,瞭解業者的問題與需求,我透過演講、深度討論的工作坊,協助各行各業的人找到自己的特色與定位,勇敢說出自己的故事與想法,找到事業發展的核心。


人到中年,突然岔開一條路,越岔越多,像阿根廷大文豪波赫士筆下的歧路花園般壯闊美麗,因為開岔也是連結,有好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做,創造一股新生的動力。


我越來越喜愛常民生活的「常」,在變化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那種緩慢悠長、看似普通、卻牽動我們生活與生命的隱形底層結構。因此我常去各地市場走動,瞭解食材變化,族群飲食特色,在地的人情點滴。

 

我喜歡這種田野氣息,泥土味、人情味、家常味。再把這些動人的味道,重新爬梳整理,勾勒成旅行故事。


說故事不只是用寫的、用講的,如何讓更多人親身感受這種常民精神?我又進入帶隊旅行這條路。


例如我規劃高雄美濃小旅行,不走一般觀光路線,反而深入民家,去品嘗客家媽媽的家庭手藝。她們自己耕種、醃漬與烹調的料理,看似平常,卻是難忘的家常味。


最精彩的是美濃客家文學家鍾理和家族的晚餐。鍾媽媽,是鍾理和的媳婦、也是過世一年的鍾鐵民老師的妻子,平日和女兒舜文過著安靜悠閒的山居生活,我們旅程的晚餐就在鍾家吃飯,吃完後大夥在客廳聊天,鍾媽媽更大方分享料理心得。


這桌料理,讓我們認識美濃、認識鍾理和三代的文學滋味。

 

旅人的分享也很難忘。許多朋友原本只想來放空,結果肚子被食物填滿,心情被故事滋潤。唯有放空,才能被故事吸收,瞭解不少人扎實為家鄉努力生活去創造希望。


鍾媽媽最近告訴我,她想開民宿,讓更多人來這座小山過生活,也許,鍾媽媽重新找到生活的重心與存在感。


旅行力量大,一路上我沒有踽踽獨行。我和幾個朋友成立一家奇怪的顧問公司~我們創造事務所,這是打群架的時代,幾個創辦人各有專業與事業,透過整合力量,找尋適合的人才一起創造具有設計美學、社會價值與文化內涵的商業案。


雖然創業開公司,我還是個人工作者,進行田野訪查,推動小旅行,四處演講,還有出書計畫,我總是在出發的路上,但還是堅持追求平衡的生活,排時間陪小孩,常常帶家人一邊旅行,一邊工作。


我越來越相信,衡量自己的人生,在於如何幫助別人成為更好的人,我點燃熱情,也被更大的熱情燃燒。


這樣的感覺,就像南非作家柯慈在《鐵器時代》說的:「我衝得愈快,愈感覺到自己是活著的。我為了生命而顫抖,彷彿我快要從自己的皮膚裡迸出來,就像蝴蝶出生,或是破繭而出的時候,一定會有的那種感覺。」


生命太短暫,我們必須及時犯錯,及時出發。


出發,就是改變。


常見問題 Q&A »

  • 這篇文章主要在講什麼?

    這篇文章主要在講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旅行故事。

  • 作者在演講中提到什麼部落文化?

    作者在演講中提到花蓮豐濱阿美族港口部落的巫師之舞。

  • 作者的名片上只有一個稱呼是什麼?

    作者的名片上只有一個稱呼是故事人。

  • 作者喜歡的生活風格是什麼?

    作者喜歡常民生活的「常」,泥土味、人情味、家常味。

  • 作者規劃的高雄美濃小旅行有什麼特別之處?

    作者規劃的高雄美濃小旅行不走一般觀光路線,深入民家,去品嘗客家媽媽的家庭手藝。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
文章出處: http://blog.yam.com/yucw
關閉視窗

儲存至我的收藏

關閉視窗

新增收藏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