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越來越喜愛常民生活的「常」,在變化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那種緩慢悠長、看似普通、卻牽動我們生活與生命的隱形底層結構。
因此我們會去走市場,瞭解食材變化,族群飲食習慣文化,在地人的人情點滴,醃漬品發酵時間滋味,連野菜都長的茂盛動人。
如果去野蓮池走走,烈日下,男性揮汗在池中半蹲拔野蓮,女性在室內池中洗水蓮,一包一包整理好、秤重、、包裝,準備銷往各個市場。
不然到各個家裡坐坐,吃母親們自己耕種的家常料理,卻有許多驚喜巧思,傳達家族情感與鄉愁。

(美濃早餐,碗仔粄與菜粽,花生粉真多)
旅程結束後,旅人的分享常出乎我的意外。許多人帶著不同經驗與期待而來,卻帶著更不同感受與飽滿喜悅離去。
許多朋友原本只想來放空,結果肚子被食物填滿,心情被故事滋潤。但唯有放空,才能被故事吸收。我們自然而然在鍾媽媽排隊洗碗,因為飽足感與驚喜,向每個媽媽誠心道謝。媽媽們都是親切微笑詢問有沒有吃飽?大方分享料理心得與撇步。

(鍾媽媽的美味料理)
我們誠摯的彎腰感激,謝天謝地謝人。
我知道許多在地人對於看似「昂貴」的旅費感到不解,甚至有某種看好戲、你們外地人懂什麼的態度。但是我們用「變」的形式去呈現「常」的深奧,跟傳統在地的導覽解說、景點觀光不同,著重在人情互動,而非景點解說,在意旅人的感受體驗,而非遙遠的文史論述。
一個參與體驗我們幾次不同小旅行主題的在地年輕朋友,有種衝擊與震撼,因為跟她學到的導覽解說不同,但是故事感受卻如此強烈,不太理解為什麼在地前輩沒有興趣多瞭解交流。
傳統的導覽解說與行程安排,比較會忽略人與人的互動趣味,或是忽略「常民」生活的魅力,那是一種扎實生活的魅力。

(美濃錦興客家藍衫店)
我想引述朋友、出版人余宜芳經歷這兩天美濃小旅行的感觸:「忽忽二十幾年,我們,不到五十或剛過五十,卻見它樓起樓塌,市場變了、戰場沒了,不只報紙一家家收攤墮落靠邊站,從唱片業、出版業、廣告業、電視電影業,哪一個不是戰戰兢兢、辛辛苦苦,彷如薄冰與流沙?台灣,真的沒希望嗎?
二天一夜美濃小旅行歸來,心中許多感動。有年輕人死不肯離鄉發展,用筆用鏡頭用設計記錄家鄉之美;有中年人拼命為在地小農作物創造新價值;有老年人一生寂寞守住傳統藍衫店,不愛推銷只顧口沫橫飛講歷史。他們在烈日大雨下採收水蓮、她們在暖暖冬陽下挖蘿蔔做醃菜。
人人幾乎都是「多職人」,是農夫是商人是作家是文史工作者,每份工作都收入微薄,加起來勉強餬口,但他們樂在其中。我遇見的美濃人,真正的身份只有一個:「愛鄉愛家人。」他們關心什麼?旺中案嗎?大眾媒體的沉淪墮落嗎?他們似乎只是踏實地生活著,用口耳相傳的影響力用部落格用小雜誌用社交媒體,每一天,實實在在地活著。為自己創造希望地活著。我願,我的熱情我的筆我的人生,向他們看齊。」

(洗野蓮)
旅程中,我們會交換生活意見,交換對旺中案、媒體人離職種種話題。她知道我會批評媒體,知道我的恨鐵不成鋼、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情。她明瞭,我提醒大家對媒體人的浮沈無奈,視為這是正常的人生百態,圈內人的唏噓,不如打開眼界往外看、往下看,台北以外的地方,有人扎實為家鄉土地努力生活著,發揮比媒體更旺盛強大的執著與影響力,去創造希望。

(我的小女兒在美濃理和小徑烈日下的奔跑)
一個旅人在美濃小旅行旅程結束後,說,最近人生有很大轉折,心情低落,原本只想來放空,沒想到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才發現人生有不同出路,心情變好了。
在地小旅行,讓我們謙卑踏實,這就是我著迷之處,跟著故事出發,帶著故事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