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美族朋友耀忠在大浪中採海菜)
這個大膽的嘗試,讓不會煮菜的我,有機會跨入另個領域,我先到花蓮豐濱石梯坪,和主廚跑田野、逛市場,聽故事,讓我設計了符合在地精神,又有緩慢民宿價值的「山海慢食」,但因為民宿執照延宕,未能如期在夏天開幕,我又繼續進行瑞芳緩慢金瓜石民宿菜單的設計,設計另套「山月慢食」。
這次,緩慢石梯坪真的在一月中旬開幕,我和管家們一起去看食材,並告訴她們山海慢食的精神與故事,我大膽運用野菜、海菜、鬼頭刀與海產,原住民香料,再透過我與廚師在味覺上的討論與激盪,盤飾的表現與故事精神,希望讓遠道而來的旅人,能透過飲食故事感受大海大山的熱情。
山海慢食的影像,由我的老搭檔攝影大師阿賢掌鏡,緩慢網站上的照片是阿賢作品,不過網頁設計比較沒有傳達阿賢影像的魅力,但緩慢日後會推出一些小手冊,可以看到更多菜單與食材的故事。
http://www.theadagio.com.tw/
但blog上的圖片是我自己拍的,自己的故事也要有自己拍攝的角度
清晨,太平洋海浪一波波拍擊石梯坪的珊瑚礁岩,我們跟著阿美族朋友攀下護欄,小心翼翼踩在岩石上,只見他輕鬆大步向前,靈巧地在石縫中摘海菜,浪來轉身快速後退,浪退則繼續行動,「通常五小浪一大浪」。我也抓起浸過海水的海菜大口咀嚼,大海的滋味鹹鹹甜甜,非常有勁。

對阿美族人來說,每天只摘取需要的份量,貪心不得,這個季節海邊產何種海菜、山間田邊盛放哪些野菜,就拿什麼、吃什麼。這是阿美族獨特的生活方式,懂得分享懂得珍惜。

傍晚,漁船陸續駛進石梯港,船員們三三兩兩的喝著米酒、唱歌聊天,我和管家們上了漁船和船員們開心聊天,今天沒有鏢到旗魚,但是意外捕到鬼頭刀,船長大方地請我們吃鬼頭刀生魚片,一大條魚經過簡單料理、沾著研磨過的野生雞心小辣椒與鹽水,就這麼成為緊實Q甜又細緻的美味。
船員也唱起哀傷動人的情歌,隨著海風的吹拂,我們與小船也跟著搖擺起來。
大海的滋味,就這麼湧上口舌,直衝腦門,攔不住的澎湃熱情,卻又溫柔動人。
東海岸是台灣非常獨特的山海廚房,擁有長達兩百多公里的海岸線,花蓮豐濱海岸綿延80多公里,更是台灣最長的鄉鎮。我們所在的石梯坪,是一片面積極大的海岸階地,有美麗的岩岸景觀,又背倚海岸山脈,山珍海味,當令當地,極鮮極美。

這個遺世獨立的天涯海角,呈現最緩慢自然的生活節奏,我們深入在地生活,結合地方食材與阿美族文化,以及緩慢民宿的料理風格,以山海慢食為主題,呈現大山大海的率真原味。

三珍海味這道前菜,就展現阿美族的飲食特色。阿美族被稱為食草民族,根據季節與環境來採集野菜、海菜。蘆葦心莎拉是用秋冬到春天盛產的蘆葦所剝下的嫩心,帶有微苦,我們用沙拉呈現蘆葦心回甘的滋味。馬告是原住民重要的調味料,類似胡椒,用鹽跟米酒醃過的馬告,散發香茅的檸檬清香,也讓軟絲更香甜。涼拌海菜則是展現石梯坪海岸的獨特風味。
藤心雞湯展現緩慢民宿款待客人的誠摯之意。黃藤產在深山,多刺且不易摘取,需要戴手套拉扯,再用山刀割取,是阿美族重要的宴客食材,認為「吃藤心壽命如藤條一樣長」,藤心也是豐年祭的重要食物。阿美族的藤心料理通常是用來燉雞湯, 我們用在山裡自由奔跑的放山雞,搭配藤心、去寒的薑片熬煮之後,降低藤心略苦澀的味道,口感格外甘甜。

主菜飛虎勇士排,是東海岸獨有的鬼頭刀,鬼頭刀是追逐順著黑潮洋流而來的飛魚,以矯捷速度追擊飛魚,逼使飛魚躍出海面逃生,鬼頭刀才被稱為飛虎魚。 這道飛虎勇士排以酥炸方式呈現魚肉鮮嫩感,再沾上刺蔥調味的塔塔醬,讓這道菜充滿鬼頭刀跟原住民的勇士精神。

另道飯食山海燉飯,是山海慢食的精華縮影,將花東山脈與海洋食材融為一體。
小米是阿美族重要祭品,我們將白米、小米煮成飯之後,再將鬼頭刀魚骨熬成的高湯,放入刺蔥、山蘇、芋頭、海蝦、與飯一起燉煮,化為營養豐富的飯食。除了米香,還有刺蔥回甘的香氣,比八角、茴香更濃郁、更野性。

緩慢民宿最經典的是一道菜是樂活野蔬,由客人親自燙青菜、加調味料,細品蔬菜本味,石梯坪緩慢更有特色,全部以平常吃不到的當令野菜為主,像龍葵、山蘇、野莧、山茼蒿等等,都是阿美族媽媽當天摘取、比有機蔬菜更健康,更特別。

這些野菜都是大地賦予的禮物,看似不起眼,卻有個性,這道蔬食也希望呈現對食物的尊重與認識,傳達慢食的精神。
最後的甜點是阿美甜心,以手工搗壓的都倫(漢人稱為麻糬) 是阿美族的傳統甜點,一年一穫的黑糯米,是豐年祭與結婚招待貴客的甜點,也是阿美族養生珍品,我們將都倫重新捏成湯圓形狀,再配上熬煮的黑糯米粥,甜美營養。

山海慢食,不只是希望旅人放慢心情,細細體會東海岸的故事,也是一場味蕾壯遊,感受山海壯闊的飲食文化,更珍視環境,更享受生活。
海潮與山雲,正向旅人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