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桃園市為全國客家第一大縣,龍潭更是重要的客家聚落,因此建立客家文化館,它位於龍潭陸軍司令部對面,我也是上次因為龍潭阿帕契營區開放時路過才知道有這個館。
整個文化館的建築有桐花樹點綴其中,左邊的咕咕鐘融入桐花、藍衫及老屋等客家元素,每到整點報時,前廣場就響起輕快的客家歌曲。
而館前的假日廣場常有客家歌謠的表演,昨天去還有免費的湯圓可以吃。
而廣場前的出入口的客家公仔的主題客家傳統翹頭鞋(阿妹),這種鞋尖上翹的單樑鞋是客家婦女在正式場合穿的。
因為廣場旁有設個郵局,所以這邊也設立個郵差公仔來湊個熱鬧。
而表演活動結束後,廣場人潮散去我才發現廣場的地板上,有好玩的3D地景藝術,它融合了各種客家元素如桐花、茶園、花布及啊啾箭等,栩栩如生。而站在廣場前的桐花階梯上設有拍照的最佳角度,可使入鏡的民眾彷彿置身其中。
而走出廣場到了階梯的旁邊,你可以看到一個類似鷹架倒塌的公共藝術?它叫樸風硬頸公共藝術,它的材質包含不銹鋼、玻璃及觀音岩,設計主旨是本著客家儉樸精神,將現代主義後期的極限精神融入作品中。
這個叫做桐花茶壺的造型藝術是由著名地竹草編大師王昱翔,為結合2017客家桐花祭及浪漫台三線來推廣【茶文化】作為主軸的作品。
而這邊最引人注目的莫過這個客家布馬:已經有七百多年歷史的饒平布馬舞,又稱為竹馬舞,是模仿馬兒體態的舞蹈,旨在驅除瘟疫及祈福。
經過了布馬再往前走可以看到阿啾箭這個造型,兩隻鳥與桐花樹,其實阿啾箭是烏鶖在客家庄對牠們的稱呼,在農忙時常常看到牠們停在牛背上叫著嚌嚌啾啾的聲音,看到田裏有青蟲蚱蜢,牠們會像箭一般迅速飛來把蟲叨走,保護農作物,所以客家人叫他阿啾箭。
再來這兩個公仔是阿弟與阿妹,主題在他們身上的藍衫,又稱為大襟衫及長衫,是客家傳統服飾;長衫指衣服長長及小腿,大襟衫指開襟的剪裁而言,藍衫指布的顏色為藍色。
再來這個背景可不是真的三合院,它叫迎客牆,其實它是充滿濃濃客家風的立體藝術牆,牆上的背景是歐家老屋,你可玩個透視體驗,站在中間看是左右對稱,在左邊看時卻變成左大右小,右邊看時又變成右大左小,視覺效果很好玩。
而這個是阿婆公仔,主題在它頭上的髮髻上,客家髻鬃具有特殊形態,在傳統的客家村落裏,尚保存在年老婦女之間,兩股為未婚婦女或少女髮型,三股為已婚婦女髮型。
這個笑咪咪的阿公公仔,主題是請坐奉茶,茶在客家族群佔有很重要的角色,是人們在辛勤農耕社會時最重要的飲料,也是招待客人必備的禮儀。
這個客家公仔挑著的是芥菜及蘿蔔,為客家常見的醃菜材料,由於客家人不斷的遷徙經驗,以及勤儉持家的精神,才發明福菜、鹹菜及梅乾菜等醃菜,適合作各種客家料理。
而這個叫阿姆的公仔,盤裏裝滿了紅粄、發粄及艾粄,因為客家人的飲食是以米食為基底,米作成的粄就是深具客家特色的米製品。
客家的文化不僅如此,其他館內文化展覽下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