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較有名的城市是雅爾達跟塞凡堡,所以我當時只選了這兩個點為中心,參加當地旅行團到其他小鎮旅遊,蘇達克(Sudak)古城就是其中之一。
蘇達克(Sudak)古城
此地因為地理位置關係,公元6世紀時由羅馬教皇下令建築要塞,從8世紀以來蘇達克一直依賴著拜占庭帝國,而在12~13世紀時是絲綢之路重要的交易地點,1804年次地成立了釀酒學校,專門培訓釀酒師,直到現在由俄羅斯所接管。
目前斷垣殘壁的要塞,能看到的景點不多,我的導遊知道我聽不懂俄文,直接放我自由,讓我到處亂跑,但她應該還滿不爽我,因為我脫隊又壓在隊伍最後,拉長了她上班時間。
從蘇達克沿著黑海山壁一直往回走,沿途風景美不勝收。
克森尼索(Chersonesus)
在旅遊網站遊客評選排名第三的就是位在塞凡堡的克森尼索(Chersonesus),希臘原意為「半島」之意。此地也被稱為「烏克蘭的龐貝城」(Ukrainian Pompeii),在公元前2世紀由博斯普魯斯王國統治,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370中葉,由羅馬所統治。在中世紀早期,由拜占庭所統治著。第四次十字軍後(1202-04),此城市也落入了蒙古人之手。爾後被閒置,直至今日成為克里米亞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因為受到拜占庭與羅馬的影響,所以內部建築包含有圓形劇場與希臘神殿。遺跡當中還顯示了釀製葡萄的機器與防禦高塔。
遺址裡也發現了與希臘人不同的喪禮習俗,每個墳墓放上一顆石頭代表一座墓,墓裡有窗簾、武器等。可以顯示當時的人是被聘用而非奴隸。另外遺骸顯示了孩童的骨骸與燒毀的樣貌,這也表示了此地被掠奪後毀滅。
當我一踏進此地,N年前去希臘的記憶又重新湧上心頭。除了一座巨大的升天教堂代表了東正教的國土以外。藍天白雲加上希臘式立柱,像是重回了希臘一樣。
由於遺址位在黑海岸邊,六月的克里米亞艷陽高照,老俄脫了外衣就往黑海跳。看似沒路下去的懸崖,也被走出一條屬於戰鬥民族的路。
介於辛菲洛普與塞凡堡中間,還有穆斯林景點Bakhchisaray宮殿。旅行團大多把這座宮殿是跟Chufut-Kale洞穴城市綁在一起賣一天的行程,我個人覺得非常值得。
Chufut-Kale洞穴城市
像是鬼斧神工一樣的聳立在克里米亞半島上山頂的城市,歷史學者對於此「Chufut-Kale洞穴城市」出現的時間還有些許爭議,但大致可知此城市出現在5或11世紀在拜占庭帝國時期。
由在公元2世紀逐漸侵入克里米亞的伊朗後裔強大的薩爾馬提亞部落(Sarmatian)的阿蘭人(Alans)所建成。後來由克里米亞可汗統治,鞏固了其防禦性的洞穴堡壘地位,直至俄羅斯入侵,十九世紀後整座城市才被荒廢。
Bakhchisaray宮殿
十六世紀由克里米亞韃靼人所建立的,城內包含了一座清真寺、后宮、墓地、生活空間與花園,這裡也是歐洲最著名的穆斯林宮殿之一。
宮殿內複雜的尖塔是由義大利建築師所設計的。城市內的建築修建時間大抵不超過十八世紀,是相當值得拜訪的一個景點。
Bakhchisaray眼淚噴泉
眼淚噴泉是以克里米亞可汗對妻子早逝為故事設計的藝術,據說當時可汗愛上了一個來自波蘭的女子。在女子身亡以後,可汗的眼淚就像噴泉一樣,為她永遠的哭泣。而此座眼淚噴泉,原本放在一名年輕女子的墳墓旁,後來在凱薩琳二世併吞克里米亞後被移至庭院裡,被保存至今。
大可汗清真寺(The Big Khan Mosque)
建於1932年,於宮殿北門廣場上的大可汗清真寺,是克里米亞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包含了三個正方形的禱告大廳、兩面對稱八角形的尖塔、一個半球形狀的沐浴庭。此作清真寺於1736年被燒毀,後來由統治者重建。
小可汗清真寺(Small Khan Mosque)
建築可追溯到16世紀,是專為可汗家族與貴賓所設計的。清真寺上的畫作是17~18世紀完成,南面牆上的米哈拉布上有七條裝飾帶,象徵著七層天堂。
當地的旅遊團只帶我們走了主要的大小可汗清真寺就離開,可是宮殿內部還有一些景點,加上天氣也好。最後我跟導遊說我自己回去,俄國人也笑笑地說了好。後來我才發現回去的交通真是複雜,我居然坐到了小巴總站,還好遇到一個好心的司機把我載回轉運站,可是回塞凡堡的末班車也跑了。計程車司機開了高價,我當時一賭氣,想說乾脆用走的回去好了,看了看地圖發覺這附近有個火車站,超級Lucky,一進火車站末班火車五分後就到了,我也搭上克里米亞唯一一條鐵路線,由辛菲洛普開往塞凡堡的火車。
上了第一節車廂,整個傻眼,稚嫩的俄羅斯學生兵,或坐或躺的在車廂裡。然後我手上又沒零錢,好心的車掌小姐收了二十幾塊,叫我到第二節車廂。
這列火車一路用一種讓蝴蝶追過的速度緩慢前進,算是個很特別的經驗。我猜這條鐵路應該也是政治者為能大量運輸軍隊抵達塞凡堡所開通的吧。畢竟在山城中開了一條火車鐵路一定是困難重重。
終於把克里米亞寫完了,這也是我在俄羅斯最後去的一個城市。
揮揮衣袖,我帶走了一大片雲彩。
再別莫斯科,再別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