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出遊系列|台南西港這樣好好玩.在地特色行程推薦之冬日小旅行

輕旅行_00姐

秋收的季節結束,準備進入休生養息的冬季,12月的月初,輕旅行小編們決定翹班(誤)到台南走走。這一次,我們到西港走跳~

夕陽下的西港大橋/圖片源自西港區公所

西港位在台南的西北部,以前是台江內海的內港,後來因為淤塞陸化失去港口機能,轉而變成附近農產品的交易中心。一般講到西港,除了西港大橋的夕照之外,其實還有一項作物也很知名,那就是「胡麻」。胡麻是什麼?胡麻就是一粒一粒黑黑、小小的(也有白色的),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芝麻」啦!先謝謝主辦單位的邀請,安排了這次的行程體驗活動,讓我們這群不知道胡麻本體長什麼樣的都市俗有機會一睹胡麻的真實樣貌(笑)。快跟著小編們的腳步,來一趟冬日小旅行吧!

這一次的行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自行車漫遊+DIY體驗,一早搭上遊覽車,下車的集合點是西港區公所。

很多人吧?西港區公所是這次自行車漫遊的起點,除了輕旅行之外,還有許多親子部落客和家庭也受到邀請一同參加活動唷,所以有很多爸媽帶著小朋友一同出遊~

活動單位很貼心,還附送自行車路線圖,讓大家可以參考上面的路線和景點,要是不小心脫隊迷路也沒關係,跟著地圖,而且一路上都有指標標示。 *教學時間:檨仔就是閩南話的芒果,檨林就是指芒果林,而檨這個字在國語的讀音則是「ㄕㄜ」。

另外一張則是今天自行車活動的四個主要蓋章(打卡)點,其實它是明信片,戳印蒐集完成後可以填上姓名,主辦單位會幫你寄出。

準備出發,來一張帥氣的POSE照!為何會穿大衣?小編們下去台南的那兩天正好是寒流過境的時候,早上還沒10點的台南...當冷風吹過,還是帶有一股寒意,好冷!!!

出發摟!騎在筆直的馬路上,路旁是漂亮的綠色相伴,突然覺得自己好健康啊~

先到不遠處的保安宮晃晃。

保安宮前方的大樹(樹王公)。

路邊一棵好大的樹,聽說這是一棵百年木麻黃唷,也是喜鵲之家(?) 不過小編倒是沒看到什麼小鳥的蹤影就是了。

來到第一個打卡點:王氏古厝。

隱身在鄉間小巷裡的百年古厝,直到現在還是有人居住哦! *進來參觀請降低音量,不要打擾到附近居民。

古厝的屋簷雖然崩塌大半,木造的門窗也顯得腐朽、斑駁,不過從上面殘留的花色與花鳥圖案來看,還是依稀看得出昔日富貴人家的氣派。

再從外看一眼百年古宅,嗯......好像《戲X台灣》會出現的場景唷,充滿古樸的韻味。

繼續出發~馬路兩旁種植的作物大多是胡麻和玉米,綠油油的,眼睛看了好舒服、心情也好悠閒。

路上經過了牛車輪之牆。

看到了嗎?那一圈一圈、顯眼的紅色就是牛車輪,牆上用這樣的裝飾作點綴也更凸顯了農家的氣息。而且小編發現後面的房子顏色很美耶!

一路上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路旁的田裡架起了一叢一叢的作物,這個就是已經收割下的胡麻,正等著讓陽光曬乾~

第二站是台南市立松林國小。這所美麗又迷你的小學,全校學生不到60人耶,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級,在這邊讀書的小朋友一定都有前十名XD!

漂亮吧,還有彩繪牆哩。而右下角那都是小朋友們做的陶藝作品。

在校門左手邊靠近停車場的地方,還有一面陶藝牆可以拍照唷。

登登登登!小編覺得松林國小最厲害的是這個:樹屋!!!不只是小孩,相信連大人看了也會心動的想上去試試,因為小編自己也很想爬上去XDD

小時候最喜歡找個隱密的地點當作是自己的秘密基地,大家應該都有這種經驗吧?學校裡面擺上一座樹屋,小朋友應該就不會再視上學為畏途,每天都會迫不及待去上課(會嗎?)~

在操場的角落還有一小塊開心農場,裡面種了好多植物,左下角是洛神,右下角則是茄子~校長說會開闢農地,一方面是結合當地產業,希望能讓小朋友們重視家鄉,從小鼓勵或培養小朋友們的農耕技術,引起他們的興趣,為自己的家鄉產業盡一份心力:)

這裡是圖書室唷,裡面布置得很溫馨、可愛,還有好多可愛的娃娃,真羨慕檨林里的小朋友們可以在這麼舒適的環境看書、閱讀。

其實松林國小也曾面臨著偏鄉人口流失、外移的問題,不過近幾年來在文教基金會和教育局的協助之下,除了原來的藝術、人文與在地產業文化結合之外,更推展鼓術、曼陀林、皮雕、陶藝、胡麻藝術等創作課程,誰說偏鄉的學校無法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與資源呢?松林國小就做到了,而且蓬勃發展中。

繼續前進,來到自行車漫遊的第三站:敲胡麻體驗活動!

阿婆正在田裡整理曬乾後的胡麻。

稻草人。看起來很像真的人坐在那吧?!若沒仔細看會以為是真人呢~

收割完成,架起來曬乾的胡麻。

這位可愛的阿嬤就是我們這次去參觀、體驗的胡麻田主人。

阿嬤今年已經八十多歲了,不過可能是因為長年從事勞動的關係,身體十分硬朗。 阿嬤說她種胡麻有30、40年了,這是一門靠天公伯吃飯的行業。胡麻從種植到收成大約四個月左右,一般來說產期在11、12月。很久以前的西港是個內海港口,不過因為淤塞陸化,海港的機能喪失,這裡的地質和氣候種植胡麻正適合,因此西港地區許多農家種植胡麻、並利用取出來的種子(芝麻)榨油、製作相關的農產品。

阿嬤很認真的回答問題,而且牙齒好健康、好白呀(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常吃芝麻的關係?

胡麻這種植物喜歡溫熱又耐旱,不適合多水與低溫的氣候,因此每逢雨季或大雨之時,雖然水分充足對一般農作物來說是好事,但是對種植胡麻的人家來說卻是大大的損失。除了雨水過多、胡麻泡水容易死掉之外,雨天沒有充足的陽光可以曝曬,也就無法曬乾果莢取出裡面的芝麻,對農人來說等同是白做工。像我們前往體驗的前一陣子,那幾天有下大雨,胡麻農們為此擔心了好久。阿嬤說他們家的狀況還算幸運,這一次可以順利等胡麻長大、收成、曬乾、取種子,而隔壁的鄰居就沒如此幸運了,光是今年因為下雨的關係,就已重新種植了三次。

耶,阿嬤和小編阿令合照一張吧~

一般胡麻分為白與黑兩種,阿嬤家種植的是黑色的品種。胡麻的葉子可以拿來入菜,不過在台灣比較少人拿來食用,大多是做藥材。而種植胡麻最大的效益就是在於種子,因此雖然胡麻田一片看起來不小,但一大束胡麻採出來的種子數量,可能只有手掌上的小小一搓。雖然很辛苦,不過看天吃飯就是這麼一回事囉,阿嬤笑著說。

農人種植胡麻,經過收成、曬乾,等到果莢裂開以後,蒐集了種子以後會先清潔,再拿去加工或販賣。像阿嬤家,兒子會自己榨油,她的媳婦還特地去拜師學藝、製作芝麻糖,講到這些加工製品,阿嬤也立刻掛保證:「絕對都是自己家新鮮現榨、現做的!」不過最後阿嬤也說了,他們家的地不大,所以這些芝麻製品只提供自家使用而已,不對外量產。大家若對這些農產品有興趣,可以詢問西港區公所唷~

和阿嬤聊完天以後,就來進行敲胡麻體驗摟~(阿嬤歹勢啦,小編的破台語讓你聽得很辛苦XD)

現場已經準備好一束一束曬乾的胡麻了,我們要在鋪上墊子的地方敲打,讓種子落下。右圖是一個可愛的弟弟,他也有模有樣的拿起棍子幫忙敲胡麻~

來看看小編涼子的示範。

要取得種子有一個最重要的步驟一定要做,就是曬乾。在陽光底下曝曬過後,胡麻的枝葉和果莢會由綠色慢慢轉乘乾乾的褐色,果莢曬乾變成咖啡色之後會自行裂開,種 子就會露出來。當拿起曬乾的胡麻時,種子就會掉落。而敲打胡麻則是因為不是所有種子一次就會掉出來,總有些頑固種子會卡在長長的果莢內,每一束曬乾的胡麻至少會 經過2次的「敲打」。

左上:曬乾的胡麻,從綠色變成咖啡色摟。 右上:這就是果莢,曬乾就會裂開,裡面黑黑的就是種子(這樣拍起來好像什麼異形的眼睛= =) 左下:一點一點黑黑、小小的,看起來其實好像螞蟻XD 右下:放在手掌上仔細看,就是我們平常看到的芝麻。

拿起一枝胡麻,陽光下,這樣對著胡麻田拍的感覺很不錯呢~

敲完胡麻,時間也到了中午,自行車的體驗也告一段落摟。既然上午的主角是胡麻,那當然也要品嚐一下胡麻才對,本日的午餐是麻油雞與麻油麵線唷~

永樂社區就是第四個打卡點。包括用餐時間,下午還有一連串的活動也都在這裡進行。

下午要進行的是芝麻湯圓DIY活動,由於時間有限,這一次的DIY比較簡單。黑色的芝麻餡料和白色的麵糰,主辦單位已經先幫我們準備好摟,我們只要負責將餡料包入麵糰中就好了~

圖1:要先秤重,外皮和內餡都有一定的重量,超過或不足吃起來的口感會有差別 圖2&圖3:先把白色的麵皮搓圓 圖4:把搓圓的白球壓扁,記得中間的部分要稍微厚一些 圖5:把量過重量的芝麻餡稍微搓圓過後,放上白色麵皮 圖6:利用虎口進行收邊

圖7:面皮和內餡慢慢的往下聚攏 圖8:邊慢慢收攏、直到它們相親相愛黏在一起 圖9:開始雕琢形狀,慢慢搓圓,厲害一點的人可以試著把奇怪的線或紋路搓掉XD 圖10:完成!好了以後可以適時的撒一些些粉,防止湯圓沾黏~

瞧瞧,雖然大小不一、也不算美觀,但總是自己親手搓出來的嘛~~~

搓完湯圓之後,下午的重頭戲之一就是要焢窯。焢窯的地點就在永樂活動中心的附近,走沒幾路就到了:)

其實小編沒有焢過窯耶(真的是都市俗T^T),現場工作人員和志工們先示範一次給大家看,等下就要自己動手搭窯摟~(眼睛發亮**

左:這是等下要用來搭窯的泥塊,也是主辦單位事先幫我們準備好的。 中:選定一塊平坦的地方後,立刻整地。拍一拍、踏一踏,要先整出一塊平坦的地方,要是土石不密實,搭上去的窯說不定會倒塌... 右:確認整地完成後,照著圓形挖一個坑洞,先平淺挖,範圍夠了以後再垂直深挖。

左:深度也確認過後,沿著前房挖出一條溝道,不能太小哦!因為這是要添加柴火的。 中:完成後就準備搭窯了,在圓坑和溝道交接處記得放上兩根鋼條支撐泥塊。 右:開始依照坑洞的形狀依序放上泥塊搭建,就像疊金字塔一樣,上方要收口。

窯完成的樣子。

接下來就是各組自己動手做啦,想不到要堆成一個塔也不簡單...

窯順利搭完以後,還要升火呢。升火也好難哦,火如果升不起來就無法焢啦~加上中午過後太陽出來了,站在窯旁被煙燻、還有炙熱的陽光曬在臉上...看小編的表情就知道有多無奈了XD

在小編阿令搭窯的同時,小編涼子也沒閒著。食物的部分就交給涼子負責,我們這一組除了把要焢的食材用鋁箔包好,還在外面裹上溼泥,據同組的媽媽說,這樣食物焢時比較不會過熟乾掉~

貴黍小吊飾。

因為焢窯要花一點時間,在等待窯燒好的這段期間內,我們又回到社區活動中心進行另外一項DIY活動。等到完成後再回去打窯,這段期間就勞煩工作人員幫我們顧火摟~

這一次要體驗的植物DIY是貴黍,分成兩種,一種是左圖的小吊飾,另外一種則是小掃帚的製作,小編們都選擇製作吊飾。右圖是志工老師先幫我們準備好的材料。

其實最困難的部分,志工老師已經先幫我們完成了XD

跟著老師的步驟一步一步製作中。

其實這是製做掃帚後剩下的碎枝,丟掉不用又覺得可惜,社區志工們想了很久,終於靈光乍現,將它們蒐集好拿來做小支的吊飾,沒想到卻大受歡迎啊!老師說吊飾DIY最困難的部分就是手上拿的這一束材料,要先將這些貴黍挑選過,修剪成一樣長度後才能使用,光是要挑選和修剪,就得花去不少時間。還好志工老師有先幫大家準備,不然以我們的程度可能會做到天黑還做不完...

最後成品是這樣,可以看到左邊還有一段線沒藏好,哈哈XD

現場正在製作掃帚的志工。

這就是貴黍的樣子。(圖片來源:西港區公所)

自日治時期,在曾文溪畔一帶已種植了貴黍,貴黍的種子可當豬飼料,枝葉曬乾紮成束以後,可以製成掃帚。台灣光復之後,西港永樂社區大部分的居民都從事製做掃帚的工作,這些手工製作的產品外銷後,因為品質優良、質量輕巧,再加上做工細緻,十分受歡迎,尤以日人為甚。

示範掃帚製作的阿嬤,她說她八十歲了大家相信嗎?看起來很年輕欸!

不過好景不常,隨著時間流逝與科技的進步,這項曾經令永樂社區引以為傲的傳統產業逐漸邁向沒落,只剩下少數長者會這項手工技藝,上圖的阿嬤就是其中之一。阿嬤說她種貴黍已經超過四十年,而這一手綁掃帚的功夫完全是無師自通。問阿嬤有什麼訣竅?她笑笑的說這沒有什麼訣竅啦,綁久了自然就會,順手之後一天都是幾十支。

貴黍從種植到採收,大約二個月左右,必須先將種子去除掉以後,再拿到陽光下曝曬。可別以為這樣就能使用了,因為貴黍的質地較為堅硬,還得視情況修剪長度、泡水浸軟後,才有辦法綁成掃把或是清潔用的小撢子。不過也因為質地硬的關係,手工綁出來的掃帚不容易脫落、也很好掃,因此很受歡迎。阿嬤開心的說:她製作的掃帚,一支可以用一輩子唷!

看阿嬤專注的樣子,拿起一束一束的貴黍和紅色細麻繩,就開始綁、繞,阿嬤說這裡綁好的掃帚已經可以用了,但若是要拿去外銷或販售,還是得需要再加工、整理,讓它更美觀。

阿嬤說現在社區內會綁掃帚的人,都是像她這樣年紀稍大的老人,幾乎沒有年輕的小夥子,本來也以為這項功夫會隨著人口外移和老化而逐漸消失,沒想到這兩、三年開始,有一些少年仔來像她請教、邀請她去學校教學或在社區做示範、指導。不管未來如何,阿嬤很開心、也很樂見有人想學習、認識她家鄉的事物。

貴黍製成的作品,除了大掃帚之外,也有小掃帚和小撢子。而製作掃帚剩下的部分,社區志工更是發揮創意和巧思做成迷你版的吊飾~

加上編織的小畚箕,掃財入庫的吊飾超可愛的!小編也好想要哦...

貴黍DIY完成之後,看看時間也差不多了,準備再回到剛才焢窯的現場,挖我們埋的食物!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悶燒,打窯完後,接下來就是開窯啦!要小心的是這堆土看起來沒什麼,不過溫度可是高得不得了,連原來搭窯的泥塊都燒成紅磚了!開挖的時候同時還得注意力道,以免不小心將食物挖壞...

這是我們這組的成品!地瓜和玉米的顏色好漂亮,蛋也沒有裂開,沒有過乾或焦掉的問題,看來有裹上溼泥、多一層保護果然有差!這下有伴手禮可以帶回家了~

所有行程和體驗就到這裡結束摟!該準備回家了...

夕陽下,路邊的野草也染上美麗的金色。

最後,再來總結一下這次的行程體驗活動有什麼,主要是自行車漫遊(王家古厝、松林國小、胡麻田、永樂社區)+DIY體驗(芝麻湯圓、焢窯、貴黍吊飾)。一整天玩下來,行程很豐富,不過可能因為是試遊團、人很多的關係,各個行程的時間掌控多少還是有點小誤差,但還是玩得很開心唷~總歸來說,是很適合帶著全家一起出遊的小旅行行程。

謝謝主辦單位一路上的貼心小措施,在各個打卡點置放茶水、安排解說員為大家介紹,讓我們在吃喝玩樂之餘也學到不少知識,對西港這塊土地也從懵懂無知(稍微誇張了點XD)的地步,到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當然也看到主辦單位對於努力推廣地方產業、以及延續發展與維護的用心(這才是重點!)。

如果大家對這次輕旅行小編參加的行程有興趣的話,可以問問西港區公所,或是地平線文化事業唷:D

========================

指導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承辦單位:地平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西港區公所、永樂社區發展協會

原文連結:https://travel.yam.com/

覺得這篇文章讚:

分享這篇文章

facebook
twitter
line